工業化進程中投資規律及啟示
時間:2022-11-12 02:45:35
導語:工業化進程中投資規律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不同工業化階段投資率變動的一般規律
關于工業化階段的劃分標準和理論不盡相同,比如錢納里的按人均GDP劃分方法、西蒙•庫茲涅茨等的按三次產業劃分、霍夫曼的按工業內部結構劃分、配第—克拉克的按勞動力結構劃分等,但基本都將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業化時代四個階段。從美、德、日經濟發展歷程看,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投資率呈現兩大規律性變化。規律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演進,投資率呈現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并趨于相對穩定的變動過程,近似一條平緩的“馬鞍型”曲線(或稱為“倒U”型曲線)。工業化初期投資率緩慢上升,中期投資率快速上升并維持較高水平,后期投資率逐漸下降,工業化進程結束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以后,投資率呈現緩慢下降并逐漸穩定的趨勢(如圖1)。盡管總趨勢相近,但由于各國工業化進程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進入工業化的時段、文化傳統及主導產業等存在較大差異,投資率絕對數值差別較大,比如投資率最高值,美國26%(19世紀末),德國30.5%(20世紀70年代),日本38.8%(20世紀70年代)。只有到工業化進程結束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各國投資率基本趨同,都穩定在20%左右。規律二:進入工業化后期,經濟告別高增長,但仍將維持相當長時間高投資率。戰后日本用了20年時間初步走完了工業化初期和中期,投資率從1952年21.3%逐步上升到1970年38.8%的峰值后,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1970年后,日本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從多年超過10%的高增長下降到5%左右,但投資率卻維持在37%至38%,到1975年下降到32%。之后盡管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年份均保持在30%左右,持續了長達25年,2000年后才逐漸下降到20%左右(如圖2)。
二、遼寧現階段投資分析
在“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中,我們曾綜合運用人均GDP、三次產業、工業內部結構、勞動力結構和城市化率等劃分方法對遼寧省工業化階段做過全面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遼寧已經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結合發達國家工業化投資率變動規律,審視遼寧近十年來投資情況,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征。1.投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增速已呈下降趨勢。自從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遼寧的固定資產投資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如圖3所示,固定資產投資額從2003年的2082.7億元擴張至2012年的21836.3億元,進入全國前三甲,僅次于山東和江蘇。十年間遼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0倍,年平均增速達到29.8%,大大高于全國23.6%的平均水平。但增速在2004年達到44%的峰值后開始逐步回落,2012年增速已經下降到23.5%,2013年第一季度進一步下降為22.1%,增速下降的整體趨勢已經確立。2.投資率居于高位,但投資效益和邊際收益率逐年下降。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遼寧投資率呈現迅速上升態勢。如圖4所示,遼寧省投資率從2002年的33.6%上升至2007年的59.5%,之后一直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從趨勢上看,這基本符合工業化中后期對于投資強勁需求的國際規律,但投資率數值卻遠遠高于國際水平,也高于全國以及工業化進程比較接近的江蘇、廣東兩省。盡管投資率近年來一直比較高,但投資收益率并不高,如圖5所示,遼寧省的投資效益系數不僅低于江蘇、廣東,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投資的邊際效益也呈現了遞減的態勢,2002年每增加一萬元投資,能帶動地區生產總值增加0.25萬元,到2011年已經降到了0.12萬元,下降幅度超過了50%。由此可見,提高投資效率已刻不容緩。3.三次產業投資結構漸趨合理,但行業投資結構有待優化。在投資的產業結構方面,2003年以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3年至2008年,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逐漸上升,從40.3%上升到48.2%,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略有回落,從55.3%下降到48.5%。第二個階段是從2009年至今,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在經歷高點后重新回落,2012年已經回落至43.7%,第三產業投資比重則上升到53.8%。而在整個過程中,第一產業投資所占比重基本穩定在2%-4%的區間內(見圖6)。這樣的變化趨勢與遼寧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是一致的“。振興”初期,借助國家的產業扶持政策和既有的產業基礎,傳統優勢產業吸引了一批大投資項目,在這些投資的帶動下,第二產業投資迅速擴張,投資比重上升,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第二產業投資的增加正是對“振興”前產業發展滯后的補償,通過投資還清了“歷史欠賬”。在這一階段結束以后,回歸了工業化后期的一般規律,第三產業投資占比回升,反映了投資需求正在由第二產業逐步過渡到第三產業。遼寧投資的產業結構經過“振興”初期的特殊階段后,正在逐漸趨于合理。投資結構問題的重點在于行業結構上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一是冶金、石化行業投資比重依然過高。2011年,遼寧冶金、石化相關產業投資占整個第二產業投資的37.1%,占全部投資的13.2%。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略顯不足。以其中信息產業為例,2011年投資僅為104.7億元,只相當于冶金行業投資的二十分之一,占全省投資的比重僅為0.6%。三是房地產投資占比較高。2011年遼寧房地產投資達到4884.5億元,是2003年的9.5倍,在整個投資中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四是科研、教育投資略顯不足。2011年,遼寧省用于科研及教育的投資分別為107.8億元和178.1億元,占整個投資的比重分別為0.6%和1.0%,與2004年相比分別下降了0.2和1.2個百分點。可見,加大對新興產業、科技、教育等的投入,逐步擺脫對傳統產業、房地產業投資的依賴,是優化投資結構的方向?;谏鲜龇治觯覀儗|寧投資進行了以下綜合判斷。第一,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所回落,但仍將扮演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理論上講,實現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協同拉動是經濟發展的理想模式。但依據我們的國情和省情,短期內出口和消費仍無法取資對拉動經濟的作用。一是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外向動力,受全球經濟波動以及貿易格局的影響較大,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且從2005年的貢獻率下降為-6.9%以來,一直就沒“轉正”過,2009年更是達到了-18.1%。盡管近年來出口基地建設以及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出臺,其表現有所回升,但期待未來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難度較大。二是消費是公認的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圖7所示,過去十年來增幅非常有限。且擴大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培育,這是我們長期堅持下去的努力方向,但試圖短期內將其培植成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既不容易也不現實。投資對遼寧經濟增長的貢獻毋庸置疑。如圖7所示,從2003年開始,投資便取代了消費,成為拉動遼寧省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除2004年以外,近十年來遼寧省投資的貢獻率均維持在70%以上,在2009年達到76.6%的峰值后,開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的70.4%。盡管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工業化相同階段相比,遼寧目前的投資率絕對值確實偏高,但按照工業化后期投資率變化規律,高投資率仍將維持很長一段時期,投資總量還存在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投資仍將扮演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第二,投資已經到了從保障總量轉向提升質量的時期。從一般規律看,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放緩但投資率仍然較高,說明這一時期投資的效率開始下降。當投資總量的擴張已經很難帶來較高的經濟增長時,提升投資質量就成為必然選擇。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這一階段,也都在通過轉變投資方向等努力提高投資的質量。通過前文分析,遼寧的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嚴重,投資效益不僅低于發達省份,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提高投資效率已經迫在眉睫。遼寧已經到了從保障投資總量轉向提升投資質量的時期。第三,要逐步擺脫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偏好,重點引導和保障產業投資?;A設施投資是生產和生活的前提保障,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投資,相比于產業投資具有先行性和基礎性,但二者必須保持協同的節奏,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僅造成巨大的社會財富浪費,而且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羈絆。遼寧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高鐵、機場、港口、公路等交通運輸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沈大高鐵建成通車,大連機場、朝陽機場和丹東機場擴建完成,高速公路突破3900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電力、氣化工程等能源設施建設進展順利,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遼寧電力總裝機容量達3800萬千瓦;水利和污染物處理設施等建設不斷實現新跨越??梢哉f大型基礎設施已經能夠承載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發展,達到了適度超前的要求。但當前仍存在著以投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沖動,這值得我們警醒。在“失落的十年”中,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用超過6萬億美元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用這些投資修建了大量的橋梁、高速公路、大學等設施,但由于過度超前,這些設施不僅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使政府背上高額債務,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三、遼寧步入工業化后期投資的戰略選擇
世界經濟復蘇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確認,遼寧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現階段,抓住投資仍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遼寧已經步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借鑒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工業化后期的投資導向(見表1和表2),應適時調整遼寧省投資的戰略選擇。1.以實現創新驅動為目標,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并據此整合全省科技資源,打造人才特區和創新高地,構筑若干支撐遼寧省未來經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經濟無法獨善其身。無論是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是大量基礎投資刺激政策,都只能起到遏制經濟下滑的短期和局部效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引發這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深層矛盾和問題,直到誕生足以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革命性新技術,催生一個全新的產業,才有可能真正引領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對于工業大省的遼寧而言,投向哪個行業都可能引發產能過剩。我們建議,在現階段這樣投資的迷茫期,應義無反顧地投資科技,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積蓄力量。技術創新是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應重點圍繞工業產業提檔升級,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如投資興建遼寧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中心和大型實驗室等。并據此整合全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資源,打造人才特區和創新高地,構筑若干支撐遼寧省未來經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不僅要建設成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儲備基地,更要建設成重大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孵化高科技企業的搖籃,支撐遼寧省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2.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政府投資重點投向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讓百姓更多地分享發展的成果,為企業和個人投資奠定良好的社會支撐。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改善民生既是投資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讓百姓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這要求政府重點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投資,為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從國際經驗來看,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階段,美、日、德等國家均致力于民生領域的投資。就遼寧省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加強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投資具有“一石多鳥”的價值:首先,高標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為近年來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布局的中小城鎮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社會資本投資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其次,以沈陽為核心的都市群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僅可以促進沈陽經濟區的同城化和一體化發展,而且將會創造出新的投資需求和投資空間;再次,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是實現投資與消費協同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3.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樹立企業在產業投資領域的主體地位,優化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向遼寧省重點發展產業領域。市場化改革將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紅利,其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下放投資的審批事項,構建服務型政府。集中精力優化投資環境,通過開放投資領域,建立平等的投資政策,激發企業投資主體的活力,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樹立企業在產業投資領域的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向遼寧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借鑒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引導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投資投向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環保產業等領域。加強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領域的投資,提升目前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引導社會資本向終端產業投資,發展輕型化產業,補齊產業鏈,提升產業豐厚度。4.以均衡發展為理念,通過政府示范和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實現區域、行業、城鄉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總會向著能夠使它保值增值的地方流動,因而也會形成投資的“馬太效應”。近年來遼寧省投資分布并不均衡,沈陽、大連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投資熱情較高,重化、冶金等產業基礎較好的行業備受青睞,城市投資規模遠遠大于農村,經濟領域的投資遠高于社會和生態領域。投資的這種不均衡,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挑戰,同時也說明,在一些領域內還存在著新的投資空間,如果政策得當,可能成為新的投資需求,提供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破解投資不均衡的困局,需要重新調整投資政策和產業規劃布局,避免同質化競爭,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些行業領域的投融資環境,引導企業的資本投向,逐步實現區域、行業、城鄉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
本文作者:盧錫超朱達王雅潔工作單位: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 上一篇:證券投資分析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
- 下一篇:關于銀行外匯業務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