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及投資模式

時間:2022-05-07 03:56:23

導語: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及投資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及投資模式

[摘要]社會資本理論合理地解釋了公共治理領域的問題,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維度,我國正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時期,由于我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很大程度就是農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作者試圖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農村社會結構在現階段所出現的問題,通過投資社會資本使農村社會形成以信任為基礎的網絡結構和互利的多元社會結構,進而使農村人民過上有組織的生活。社會資本的投資需要穩定的人口結構作為前提,通過民主決策、民主問責、民主參與為農村的社會資本運行提供活力;通過制度設計為農村社會資本的穩定運行提供長效機制;通過內聚型的文化建設為農村社會資本的運行提供廣泛的認同。同時法制化和制度化是社會資本的必然歸宿。

[關鍵詞]投資;社會資本;農村治理;現代化;社會結構

1社會資本的引入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社會資本理論的本質是在一定區域內充分發揮網絡關系的優勢,通過信任和這種網絡關系內在的溝通實現高度的自治。這種自治是在分權的邏輯下進行的,從而使每個人都過上有組織的生活,每個組織又能夠發揮其職能的優勢。在《獨自打保齡》中,帕特南用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了美國人為什么逐漸傾向于過一種沒有組織的生活并不愿意參與社會活動。這種現象在我國也有著明顯的體現,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引入在觀念上其實是自由主義的獲勝。之前我們在大規模地搞群眾運動,人們習慣于用集體的行動來實現公共利益。雖然集體行動的邏輯是一個悖論,但集體行動的邏輯不能解釋在高度政治熱情下的群眾參與行為。所以以一種案例式的視角來看待我國的群眾運動,一方面帶有政治熱情驅使的非理性因素,這種非理性因素一旦丟失,集體的行動就會回歸到理性選擇的邏輯內。另一方面我們擁有廣泛的參與歷程,按著路徑依賴的理論,又很容易會組織起來人民過上有組織的生活,進而實現互利互惠的自治模式。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性問題凸顯的重要節點,用社會資本的理論來解釋農村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農民過上多元組織的生活,建立密切的關系網絡,并通過民主化進程、內聚型文化建設、分權制改革等制度供給實現農村治理的現代化。

2從農村社會治理現象審視社會資本的投資欠缺

農村人口外移導致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城鄉差別的存在和近年差別的擴大是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既有體制因素,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分割等;又有政策因素,如投資、財政、金融和流通政策的不協調等;也有發展方面的因素,如農村的教育、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等。其中立法和政策是主要的原因。同時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幾乎成為中國城鄉分離的有力證明,一般認為自由市場加上理性人等于公共選擇的悲劇,而大規模人口流動加之法制不健全等于社會秩序的不穩定。社會資本理論的基本邏輯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穩定的社會網絡關系,基于這種關系達到互助共贏的自治狀態。而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導致農村社會結構的空心化,而空心化恰恰是社會資本流失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的農村人口經歷了從“不離土不離鄉”到“離土不離鄉”,再到“離土又離鄉”的階段,社會資本的評估幾乎是以人口的狀況為參照標準,而人口狀態是政策導向的集中體現。農村社會資本由于人口流動和土地使用固化而流失,而人口規模沒有能控制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規模的人口頻繁流動主要是因為農村社會缺少創造財富的機會,或者是人口過多地堆積在土地上所造成的農民貧困化構成了社會不安定之源。正是基于對農村貧困化的考察,有學者便將農村流動視作農村革命的替代品,是因為人口的外流緩解了農村由于貧困而埋下的秩序混亂的隱患。

3問題導向下的農村社會資本投資的模式選擇

3.1基層民主是社會資本運行的背景。民主化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資本的理論產生可以說是與民主化并駕齊驅的。社會資本呼喚網絡化的社會結構與人與人的彼此信任,這種環境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民主來實現。民主的價值內核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讓決策在人民的參與下進行,最終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民主實現的前提是民族國家的存在、市民社會的形成、自由經濟的發展與民主教育的普及。我們國家的民主化有著內在的邏輯和外在的制度體現,首先民主的邏輯一般遵循從選舉民主到監督民主再到決策民主。我國農村的民主建設也基本是遵循著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實現的。在解體之后,我國農村地區建立了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定位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一切事務由村民自己管理,要充分體現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的功能。村民在法律上擁有了話語權和自主權。所以民主化是現代農村治理的先導,也是農村現代化的背景,這是投資社會資本的有效土壤。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道路起始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而這一制度的確立來源于農民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總結,之所以能夠全面推廣就在于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與農民的現實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生產有了自主權,政治參與有了話語權,社會資本的運行與進一步投資才具備前提。生產合作與經濟效益掛鉤,廣泛的政治參與和農民的自身利益掛鉤,逐漸就形成了具有緊密聯系的關系網絡。這種網絡是在民主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同時也是社會資本投資的成功體現,所以基層民主是社會資本運行的背景。3.2制度供給是社會資本運行的保障。制度主義分析范式是大陸法系法制精神的集中體現,制度主義是政治學研究在行為主義革命前的主流范式,制度主義重視對制度的研究和闡釋,進而通過制度設計將有效合理的制度在政治體系及組織中運行。新制度主義的回歸再次把分析的視角聚焦在制度上,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傳統制度主義的命題被非正式制度取替。新制度主義在中國的研究開始于經濟學領域,這一范式的回歸及時地關注了社會結構的轉變和制度在現實社會的需求,我們認為新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從傳統的國家中心主義向社會中心主義或個人中心主義過渡。新制度主義的回歸也可以認為是市民社會興起的理論回應,社會資本理論所關注的正是以市民社會為代表的新型社會區域,市民社會的興起為民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同時市民社會是矛盾沖突的緩沖地帶,為協同發展、互利互惠提供了空間。因此社會資本的運行需要用民主做基礎,需要市民社會做依托,需要制度供給做保障。農村發展建設很多時候都是以政策為指揮棒,而政策不具有長效性,因此需要不同層級的制度進行規定。社會資本的運行與投資同樣呼喚制度的關注,同時制度為社會資本的運行提供有力保障。制度建設應根據地方特點和歷史需要而有所差異,但制度建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什么樣的制度算作好的制度,應該從以下幾個維度來把握,這樣制度建設本身也就有了長效的機制,至少不會出現制度脫離實際、制度過于刻板等問題。首先,制度建設應該秉持混合原則,波力比阿就認為古希臘的政治成功歸結于當時的混合政體,亞里士多德也稱贊混合的政治制度是政治體系有效運行的保障。混合型制度的優勢在于它的靈活性,能夠足夠地包容現實中的變量和不確定因素,進而使制度能夠發揮長久的作用。其次,制度建設應該是動態平衡的,動態體現的是制度的多向運轉,有足夠的空間保障信息的有效溝通,這在農村發展中非常必要。再次,制度建設要保證精英和大眾的共同參與,農村地區長期存在一言堂式官僚主義作風。只有將利益群體真正納入決策軌道才能實現決策的科學有效。制度建設是社會資本運行的保障體現在社會資本作為無形的資源需要有形存在的制度規制和調整。3.3文化建設是社會資本運行的基礎。公民文化的視角為民主的測量提供相對科學的依據,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分成順從型、地域型和參與型。順從型的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由于閉塞和信息的流通不暢導致人們仍然處于服從和順從于當地政治精英的文化類型。這種文化類型顯然缺少民主成分和現代性的成分。地域型也是相對傳統的政治文化類型,民主化程度更為局限。而參與型政治文化則體現了公民愿意在共同體內廣泛地參與政治決策和政治組織人員的變更。阿爾蒙德很清楚這種理論的劃分不具有現實性,因此他說單獨的某一種政治文化是不存在的,現實中大多是這三種的混合模式,這種混合模式就是參與型占主要地位的公民文化。這種理論為農村的社會資本投資提供了一種方向,就是要廣泛地動員村民和鼓勵村民參與到公共決策的制定程序中來。政治參與是形成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從中國政治思想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文化對社會資本的投資的價值和作用是另一個維度。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形成了帶有中國文化符號的文明體系。用文明的概念來替代文化的概念更能夠體現一個民族或政治共同體的歷史厚重感,在《文明的沖突及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頓再次站在世界格局的變遷角度把世界文明分成了七個主要類型,中華文明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這一文明中的思想碩果是否能夠為社會資本的投資提供理論支撐,抑或說是否影響著中國社會結構向自治和民主現代的方向發展。劉澤華教授認為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中不蘊含現代性,因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權統治,王權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不會產生民主和自治的萌芽。也有學者認為“皇權不下縣”的制度傳統為中國社會提供了廣闊的自治空間,特別是費孝通先生的小城鎮理論都論證了中國社會中存在甚至有著更為悠久的自治傳統。從政治思想本身看,自董仲舒開始把儒學視為官方正學,中國文化的走向始終在儒學思想的正統下與其他思想進行著交流和影響。儒家學說中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隨著儒學的發展民本思想經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理論成為儒家學說的重要內容。民本思想的確不同于民主思想,但這充分說明中國政治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重視人民自主行為的內容。同時“大同思想”和“大一統思想”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理論指導和支配著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桃花源”。

4結論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執政的科學化,并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農村治理現代化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主化釋放農村社會的政治壓力,把廣大農民的參與訴求轉變為決策程序的必經過程。以制度化推動農村社會的法治進程,農村的法制建設是農村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廣泛的社會自治是讓農村的發展更具活力和能動,而法制建設是為社會自治設防。因此農村社會資本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黎玉琴.公共權力———法治與社會資本的積累[J].現代哲學,2009(2).

[2]何君安,梁忠民.論社會資本與政治系統的關系[J].政治學研究,2006(3).

[3]黃其松.社會資本:科爾曼與帕特南的比較[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6).

[4]鄒宜斌.社會資本: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評論,2005(6).

作者:田焱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