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計算機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4 08:26:15

導語:互聯網+計算機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計算機教學論文

摘要: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就“互聯網+”時代下的微課教學工作的開展進行探索。對于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微課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1引言

“互聯網+”戰略實際上就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信息通信技術為紐帶,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進行緊密的結合[1-6]。同時在一個新的領域中發展出一種新的生態。換言之“互聯網+”并不是單純的疊加,創新才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奧秘。互聯網+教育也不僅值得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而是更專注于一種思維模式上的轉變。作為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學生也應經盡快適應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環境。微課作為一種創新式的教學模式,其內容簡介、情境真實以及主題突出等特點在業界被廣泛推廣與應用。筆者在組織微課教學的過程中,也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結合微課的實際開展,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樣也是創新的本質內涵[7,8]。

2“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12年。最初有關于“互聯網+”的設想是通過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與不同行業產品以及服務進行結合,繼而實現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在2015年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更是就“互聯網+”的發展予以了明確的指導與定義。“互聯網+”是通過經濟社會各領域與互聯網創新結果的充分結合,推動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產業結構的組織變革等。教育工作作為時展的重要保證,新時代教育工作的開展更是肩負了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如何加強教育工作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ヂ摼W+教育作為互聯網時代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便是在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以及信息通信技術,實現傳統教育行業與互聯網的充分結合,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全新發展。

3微課教學的優點

(1)課程的內容。相比于傳統一個課時四十五分鐘,微課的課時基本就保持在5~10min左右。同時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復雜教學內容,微課所講解的知識點往往只集中在一個或是兩個。所以總體而言,這種具有高度開放性的課程更以為學生所接受。高職學生在課程學習方面所予以的專注度及參與度都較低,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式反而更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工作。在傳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上教師采用連續的若干操作引導學生的練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容易混淆動作,而且難以保證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在微課的教學過程中,每次教學都圍繞一個操作重點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2)課程的趣味性。由于微課的課程內容十分的短小精悍,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對于教師而言,在課程的設置時無疑也降低了相應的工作難度。相比于傳統的課程設置將所有的知識點進行糅合,微課主要選擇性的選取一部分知識點進行設計,使得課程的整體參與性更強,課程本身更有趣味的一面,也能更好地展現給學生。對于學生的教學過程,趣味性的高效應用無疑會使得教學工作事半功倍。這是因為學生在參與微課學習的過程中,這種趣味性會演化為學生注意力的提升,由此所促進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及學習效率的提升,不僅是學生當下學習生活的有效支持,同時也是學生今后發展的寶貴財富。(3)課程的可移動性。相比于傳統的課堂設計,微課學習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便在于可移動。課堂的組織不僅可以設置在課堂之上,還可以應用在課堂以外的環境。更為靈活的課堂組織方式,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于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借助于相應的網絡終端進行學習,對于學生回看或是溫習都能夠提供便利。同時這種移動便利的學習方式,對于部分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能為其自身知識基礎的優化與完善提供寶貴的契機,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兩極分化現象,有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

4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加強微課預習。對于多數學生,對于課前的預習工作通常是置若罔聞的。很難有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進行主動的預習。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沒有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激發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這無疑也是教育的失敗之處。為此可借助于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組建屬于教師自己的微課堂。在正式課堂之間將事先做好的微課內容到課程平臺上,讓學生進行自主的瀏覽。同時完成第一輪的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同學已經就課程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經過相關課程的組織便能夠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對于另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其再經過了初步的預習之后,也有助其激發對于課程內容的好奇心。對于課程中并不了解的內容,在課程之上也能予以特別的關注繼而更為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去。(2)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資源共享是互聯網時代最為重要的標志。在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教學資源的共享顯然也是提升教學效率,保障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當下可用于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十分豐富,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均可用于學習知識的。作為教師可將一些教學的感受與關鍵點與其他的教師實現共享,以此來逐步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教學水平。在與學生的銜接過程中,則可以將一些教學視頻進行共享,為學生課后實現的學習與溫習提供支持。就學生而言,在課堂之上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之上找到相關的知識點,通過課堂加課后相互融合的學習方式,為自身學習成績的提高提供可靠地支持。除此之外,網絡平臺也是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友好關系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可靠地渠道,這有利于師生關系的營造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也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實現完善與提高,這不僅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對學生交際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的有效保障。(3)加強微課助學。微課的應用并不是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于冷冰冰的電腦設備,教師的人文關懷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夠因噎廢食。應明確微課的輔助手段,同時圍繞微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保證學生更為高效的融入學習環境中去。結合微課中所提出的問題及知識點進行解讀與講解,達到提高學生認知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講解“進制轉化”的相關內容時,由于學生自身沒有二進制的相關概念,所以對于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的概念也無法有效的理解。此時教師便可以通過制作一個微課的形式來予以化解這一教學難題。通過Flash小動畫為載體,模擬一段通話中信息是如何傳遞的。學生在觀看之后能夠對整個過程中數據的傳遞流程予以明確。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課堂組織必然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

5結語

新媒介的加入為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寶貴的契機。科學合理的微課設計不及能夠在課堂鞏固、課堂教學以及課前預習等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結合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微課與“互聯網+”的有效結合也是傳統課堂教育能夠有效組織與升級的必要前提。本文所述內容都是立足實踐,就“互聯網+”背景下,微課教育方式的踐行與優化展開探討。

參考文獻

[1]郭永玲.翻轉課堂理念下的教學設計——以高職學?!队嬎銠C應用基礎》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19):111-112+114.

[2]賈紅軍,徐博文.高職微課教學資源的開發、設計與應用——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07):172-173.

[3]胡倩文.“互聯網+”時代下的微課教學有效性探索——以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0):156-157.

[4]張小強.微課與高職課堂教學結合的有效性探索——以高職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7):71-73.

[5]鐘林.“互聯網+”時代下的微課教學有效性探索——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5):133-134.

[6]孫海霞.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計算機基礎微課教學應用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8,15(08):83-84.

[7]邵華.微課理念引導的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34(05):99-101.

[8]徐穎麗.將微課引入現實課堂教學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3(19):252-253.

作者:沙曉漫 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