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計算機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04 02:42:24

導語:高職計算機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計算機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針對傳統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課程特點,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增加總體設計階段。教學過程包括課堂講授、內化吸收、實操討論三個階段,并以Word部分為例進行教學實踐闡述,隨后進行調研分析和效果分析。結果顯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靈活、實施簡便,能解決學生計算機能力差異較大的情況,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計算機課程

傳統課堂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翻轉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這兩種教學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教學困境。在此,張學新提出了對分課堂新模式[1],該模式把教學分為三個過程:即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課后內化吸收;學生課堂討論,并將講授與討論錯開;第一次課教師先進行講授,課后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內化吸收;一周后學生再根據自主學習結果在課堂進行小組和組間討論,并在課堂展示優秀作品。對分課堂自2014年提出以后,在多個學科、各類學校進行廣泛應用,一些學者與教師進行實踐研究:陳瑞豐認為對分課堂實現師生權責對等,教學過程的結構由教為主體,轉變為教與學并重[2]。張春霞使用網絡平臺輔助對分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實踐表明,對分課堂有助于大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內化吸收,也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3]。楊淑萍等認為對分課堂能促進行師生角色的轉變,更好地實現師生、生生高效互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4]。也有教師嘗試在計算機課程中使用對分課堂,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計算機類課程以實操為主,討論環節很難適應實操型課程教學特色,如何讓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實操型課程中,是該研究要解決的問題。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服務與管理學院護理、康復專業3+2班級的必修課程,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角,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學生存在感弱,參與度不高;其次,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做模仿性操作,在創新性的案例制作時會束手無策,缺乏項目策劃、知識運用、團隊合作等職業技能崗位能力;最后,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差異大,同一個教學班中,教師在教學中無法實時兼顧這兩類學生,存在顧此失彼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衛生類職業崗位對計算機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迫切需要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結合上述文獻調研及師生的實際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1設計原則

[3]1.1教師成為教學的引領者。對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角,需要把一部分課堂讓出來讓學生去主導,同時教師要擔任導演角色,把控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中教師提煉課程的關鍵知識點、重點及難點部分,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精解,同時為后續的內化階段進行引導與幫助。在自主學習階段,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解決疑問。在接下來的實操環節,需要根據學生的強弱搭配分組,教師進行引領幫助,并對展示環節的作品進行點評。教師還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課堂講授反饋、內化階段的作業及實操討論階段的作品展示,激勵學生更投入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1.2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在對分課堂教學創新模式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成為知識構建的積極參與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知識的精髓,并在課下積極完成作業,通過微課視頻進行復習回顧,疑難問題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幫助,對知識進行吸收內化,同時準備下一階段的課程素材;在實操討論階段,需要與組員緊密合作,做出優秀作品,才能在作品展示中獲得較好的評價。1.3模式創建符合課程性質。計算機基礎是實操型課程,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能熟練使用計算機軟件解決實踐問題,如各類文檔的制作、職業崗位工作中常見的數據處理、通過網絡獲取各類知識等,并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制作職業崗位創意作品。根據課程性質,對分課堂在很多環節需要調整,以符合教學需求。

2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上述文獻調研和設計思路,為了適應計算機課程需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需要適當調整,在原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實踐。首先增加總體設計環節,對后續三個階段所有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另外,還需把討論階段改為實操+討論模式,更符合計算機實操型課程的需求;由于計算機課程內容難度不一,講授討論比例不一定要五五對分,基礎性的內容講授比例可以稍低;對分的模式可以是混合式對分,根據課程內容既可以是隔堂對分,也可以是當堂對分[5]。對分課堂創新模式構建如圖1所示。總體設計:教師對教學的所有流程進行精心設計,包括講授與實操討論的課時安排,課程內容的梳理及落實,每個階段須掌握的內容,講授階段的授課計劃、課件制作,內化階段的微視頻制作、習題作業,實操討論階段達到的目標,整個流程中如何評價學生等,使對分課堂更加出彩,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課堂講授:教師在前期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提煉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和重點及難點部分,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精解,同時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理實一體化實操,幫助學生領會課程主要內容,熟練掌握重點及難點部分,達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的境界。同時,為學生在接下來的內化和實操階段進行指導,并布置課外作業和自主學習練習。內化吸收:內化吸收階段學生復習課程內容并完成作業,并為實操討論階段的學習做準備,如素材搜索、作業框架構建等。教師在這一階段教學設計也至關重要,設計的課外作業要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并吸收內化,為下一階段的實操討論提供方向性指導。同時,錄制相關的微課視頻,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實操討論:結合計算機課程性質及機位分布情況,確定二人一組的分組方式,在課堂進行分組討論并制作作品,教師進行作品創建指導,并進行成果展示;根據作品質量、創意性、知識運用技巧、學生貢獻等多個維度,由師生共同評價作品內容,并給出評價結果。

3教學實踐研究

3.1課程學習平臺建設。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并制作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每個章節內容、計算機考級習題、職業崗位案例,同時融入醫學人文思想。每種類型的知識點都建立微課視頻、微課件、課程導學、習題庫等,并到云平臺上。云平臺支持課件學習、視頻播放、作業提交、師生互動、在線考試等功能,同時建立手機師生互動平臺,通過該平臺,能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解決學生疑問;另外,還引入云平臺優秀的網絡資源,供學生課外深度學習,開闊視野。3.2教學實踐。計算機基礎課程48學時,每周3學時,共16次課,開設在大一上學期,下面以第三章Word文字處理為例進行教學實踐闡述。課堂對分的實施方案如下:Word文字信息處理包括四部分內容,分別為Word基礎、Word單項、Word綜合、Word拓展。第一次課進行Word基礎部分知識介紹,并布置課后自主學習作業;第二次課用一半時間進行實操討論,完成Word基礎案例作業,后面一半課時介紹Word單項的每個知識點的主要案例,其他案例作為課外作業,并布置下一次課的實操討論案例;第三次課還是用一半的課時進行實操討論,完成Word單項案例作業,接下來進行Word綜合課程講授;第四次課Word綜合案例制作,教師進行總結復習[6]。3.2.1教授環節。講授環節與常規教學類似,在課堂上,教師逐一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演示,學生進行模仿性練習,通過講練結合,熟練掌握操作技巧。講解中注意框架性引領,細節部分通過后面兩個階段進行自主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以項目為載體,以講練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課程知識。Word基礎部分,講授環節重點講授一級考試習題,通過習題講解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包括文檔格式化、文本編輯、表格操作、圖文混排等;Word單項部分,結合二級考試中的單項操作進行講練結合講授,重點內容為主控文檔、多級編號、郵件合并、頁面設置等;Word綜合部分主要以一篇長文檔的排版進行講授,幫助學生提升綜合運用知識能力;Word拓展部分講授符合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同時,布置課外作業和自主學習作業。3.2.2內化環節。學生在兩次課之間的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分為三個步驟:首先結合網絡平臺獲取微課視頻,進行課外練習,復習上課講授內容,有問題通過云平臺進行交流,由師生共同解答疑難問題,完成后須上傳復習作業至云平臺;然后根據上課布置實操討論階段的主題查找素材,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操討論課的主題會比較寬泛,如Word基礎的實操討論課主題是健康人文,結合學生的專業做一個調研問卷,使用課程講解的3個以上的知識點,在這個環節,需要準備好文字材料和圖片素材,確定下次實操討論課的框架思路。3.2.3實操討論。講授課結束后一周是實操討論課,以學生實操討論為主,教師進行指導,解答學生疑問。學生二人一組進行討論,確定制作的詳細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知識點,然后根據要求進行制作,制作時根據需求進行;可以分頭制作文檔的不同部分,再進行合成,也可以兩個人共同制作文檔,碰到疑難問題首先組內討論解決,不懂的詢問鄰組成員,或請教師解決。作品完成后請每組學生演示,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優秀作品上傳至網絡平臺進行展示。這一環節,學生不僅掌握講授的知識點,還能綜合運用知識,創意性地制作文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3教學評價。[7]3.3.1過程性評價。評價范圍涉及對分課堂各個環節,講授環節的課內作業完成情況;內化環節通過云平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微視頻和課件的學習情況,上傳的課外作業質量;在實操討論課上,每組的作品由師生使用評分軟件,根據主題契合度、創意、美觀、知識點使用等幾個維度進行評分,其中教師占30%,學生占70%,賦予學生更多的評分主動權。3.3.2終結性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期末考試,限時完成課程案例,Word、Excel和PPT案例各一個,每個案例有設定的主題及素材,并有規定使用的知識點,根據案例完成質量、完整度、排版美觀度進行評分。

4研究分析

[8]4.1調研分析。對分課堂的實踐教學在學校護理2個班級開展,在大一第一學期進行,在學期結束后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了解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每個班各選6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所有學生都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每次上課不再死氣沉沉,遇到問題可以求助師生及微視頻幫助,因為有后續的任務和考核壓力,課堂講授時會更主動聽講,在內化環節都會積極做好復習和素材準備,在實踐考核環節組內成員之間能互相配合,爭取做出更好的效果,力求在展示環節獲得高分。但也有學生指出,因為搭檔的關系,導致作品完成質量不高,在最后評分階段存在不公平,可以在評分階段根據貢獻度給分,在分組時可以每個章節根據自愿的原則重新分組。對參加對分課堂的所有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2%的學生都認可或基本認可該教學模式,90.1%的學生對教授環節基本滿意或滿意,95.4%的學生在內化環節使用微視頻和QQ獲取幫助,92.8%的學生在素材和框架思路都能積極進行準備,94.6%的學生認可實操環節的分組安排,89.0%的學生認可作品評價環節的評分模式。4.2效果分析。對分課堂教學已實施一個學期,對學生在課堂表現與未實施該教學模式的其他兩個平行班進行比較,發現實施對分課堂的兩個班級有比較好的表現:首先課外作業完成率比較高,統計了所有的作業共10次,對分班作業上交達到98.1%,而平行班只有89.6%;其次在課堂出勤率,一學期下來,使用云課堂進行點名,除去請假的學生,對分班到課率99.3%,而平行班只有90.4%;另外,對分班期末成績優秀率達到65.2%,合格率100.0%,而平行班優秀率為34.7%,合格率85.6%。

5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課程應用對分課堂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9],首先解決了學生計算機能力差異較大的情況,通過分組,以強帶弱,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同時,結合云平臺、網絡指導、現場答疑、使用微課視頻等手段,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其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提升,對分課堂把學生置于主導地位,每位學生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任務,教師起到引導、解疑的作用,課堂參與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作品展示更是一種正向反饋,幫助學生在下一階段更加努力學習;最后,對分課堂模式教學設計靈活,在計算機課程中應用簡便,從傳統課堂轉向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難度不大,師生都有較好的接受度,另外,在對分課堂應用中,還須注意組內成員的合理搭配以及評價的公平性,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學中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張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張春霞.基于自媒體平臺的“微課+對分課堂”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5):55-58

[4]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653-658

[5]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6]孫麗平,田愛香,賀民.“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6,38(6):730-734

[7]曹曉君.基于“對分易”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對分課堂移動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19(6):123-124

[8]趙瑩,劉佰龍,王志曉.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分析:以Web應用開發技術課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8(11):85-88

[9]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30-734

作者:楊芬紅 單位: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服務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