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13 04:53:01

導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研究

摘要:根據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現存問題,探討開展導生制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確導生制教學中教師、導生、受導學生的角色定位,從前期準備、課堂實施和效果評價三個方面對導生制教學進行實踐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

“導生制”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英國國教會牧師安德魯•貝爾(AndrewBell)和公誼會教師約瑟夫•蘭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同時創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1],其本質是學生教學生。隨著中外教育界對其研究與探索的深入,導生制得到了多樣化的發展,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一是教學輔導型;二是學生活動型;三是制度建設型;四是技能訓練型[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計算機專業大類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計算機專業的入門課程。這門課程對夯實學生信息技術基礎、提高辦公軟件及網絡應用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學輔導型”導生制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展教學實踐,以期起到破解教學難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教學改革的正向作用。

一、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班級內生源不同,使得學生計算機基礎學情差異較大。以筆者任教的2019級物聯網1班為例,全班共計學生60名,其中普高生27名,職高生33名。職高生在職中階段普遍學習過計算機基礎類的課程,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他們往往在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堂參與度比較高,但是易產生自滿、懈怠的情緒,對課程教學內容有更高的期待;而普高生在高中階段主要以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為主,計算機類的課程較少,他們往往在課堂上比較沉默,參與度也不高,課程教學需要從基礎知識、基礎操作講起。導生制教學可以有效彌補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種種不足,而且經實踐檢驗可取得良好收效。其優勢有如下幾點:第一,生源優勢。職高生由于職中階段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經過教師提前選拔、培養和培訓,可以擔負導生的職責,起到助教輔學的作用。這樣課堂上就相當于有了多個“小老師”,他們可以擔負起對學生上機練習的管理和輔導任務,及時答疑解惑。第二,年齡優勢。由于選拔的導生與受導學生是同齡人,較之傳統的師長制,受導學生更樂于接受導生制這種朋友式的引導和交流[1]。第三,小組優勢。導生制教學中,通過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1名導生一般負責4~6名受導學生,相較于負責整個班級教學的教師,他們可以快速處理受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將一些共性的問題整理反饋給教師,教師可對某些薄弱、易錯的知識點進行深度講解。第四,多贏優勢。導生制鍛煉了導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示范教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并且激勵受導學生比學趕幫超的學習勁頭,實現了多方共贏。

二、明確導生制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導生是連接教師與受導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導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了學生課堂上機練習的效率,教學中要明確角色定位,讓導生制教學高效開展。(一)教師。1.知識的傳授者。在導生制教學中,教師采用“網課自學+精講多練”的形式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和示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課堂自主練習。2.教學的主導者。在導生制教學中,教師不可陷入“放羊式教學”的誤區,覺得放權給導生后就可以放任不管,而是更要做好課堂教學的監控和小組學習的引導,及時掌握各小組學習情況,平衡學習進度,起到教學的導向作用。3.導生的培養者。首先,教師要做好摸底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導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輔導計劃;其次,采取網課先修、集體培訓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后續課程的教學重點、難點、易錯點向導生進行預先講解;再次,多多關注導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困惑以及輔導中遇到的困難,設身處地為導生解決好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最后,采用激勵手段激發導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4.學習的評價者對學習效果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既要對學生個人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又要對導生所輔導的小組進行評價,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結合,以提高小組成員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小組間的良性競爭。(二)導生。1.教師的“先鋒軍”。導生,其第一定位是學生,由于課前受到教師的指導和培訓,所以他們領先于受導學生掌握了學習內容,然后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再以自己的經驗去輔導和幫助同學。2.受導學生的“小老師”。導生在課堂練習中發揮“小老師”的輔導助教作用,對小組的受導學生具有督促、管理和檢查的權力,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小組學習的話語權。話語權的取得歸因于他們提前接受了教師的教學培訓,但這不是絕對的。3.受導學生的學習楷模。正所謂“德高為師、行為世范”。要做一名優秀的導生,道德品質要高尚、知識技能要過硬,否則難以服眾。導生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小組成員學習的楷模,引領整個小組的學習進步。因為導生與組員都是同齡人,比教師更具備共情能力,更易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具體問題。4.受導學生的激勵者。青年學生求勝心一般都比較強。導生的進步會良性刺激受導學生在學習上你追我趕,情感上的激勵作用更強。5.學習的主體導生不能因為接受了教師的提前指導而懈怠自身的課堂學習,要在輔導同學的同時進一步筑牢自己的知識基礎并精進自己的技能水平。(三)受導學生。1.學習的主體。受導學生的任務是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知識技能。同時,他們也是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導生制教學中,如果受導學生不參與、不配合,教學收效就不理想。教師的主導還有導生的助教輔學都是為了使得每個層次的受導學生都能收獲知識,取得進步。2.導生的后備軍。導生與受導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受導學生積極進取、學習進步較大且具備輔導他人的熱情和能力時,也可申請成為導生。通過教師的培訓、考察,評估合格后成為一名導生。所有的受導學生都是潛在的導生。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生制教學的組織實施

(一)前期準備。1.導生的培訓選拔。(1)導生的遴選機制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若想實施導生制教學,第一要務就是導生的遴選。遴選導生的過程很重要,應保證寧缺毋濫。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班級中有當導生意向的學生遞交申請,教師和所在班級輔導員對于遞交申請的學生先進行第一輪遴選,然后集中對通過一選的學生進行第二輪遴選———上機與說課測試。上機測試可以篩選出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說課測試則可以選拔出不僅做得出、更能講明白的學生。通過兩輪遴選,確定導生名單并進行公示,力求做到導生遴選過程公開、透明。條件成熟時,可將導生的遴選范圍擴大到整個專業,建立導生資源庫。這樣既可以增加導生數量,緩解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又可以確保選拔出高素質的導生。同時,在導生數量增多的基礎上,分組數量隨之增加,從而解決組內成員多,導生輔導難以兼顧的問題。(2)教育培訓制度導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其作用相當于教師管理之下的“小老師”。所以,導生的教育培訓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職責教育,要讓每位導生明確自己的職責,樹立為同學服務的意識,具備奉獻精神;二是知識技能及規范教學培訓,教師向導生提前傳授課程內容,并制定基本的規范操作方法和講解語言,讓每位導生掌握;三是紀律教育,導生需要遵守紀律,耐心解答同學的問題。(3)流動機制導生隊伍要想永葆先進性和積極性,必須要有流動機制。導生要有危機意識,時刻保持學習上自律與勤勉。而最初未能通過遴選的受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同樣可以加入導生隊伍。同樣,最早成為導生的學生,若輔導效率低、水平不高則直接流動退出導生隊伍,由更能勝任的學生來擔任。暢通的流動機制,確保了導生資源的質量。2.小組構成。首先,在開始進行正式的課程教學之前,先進行一場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的測試,將受導學生按照考試表現和測試結果分為強、中、弱三個層次。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力求使各組成員的計算機水平相差不多。其次,根據合作學習的理論,每組人數不宜過多,否則導生不易控場;但是每組人數也不能太少,否則可供分配的導生數量不足。因而,小組數約等于班級總人數(除導生外)除以導生的數量,并且每組中強、中、弱學生各有一定數量,以保證組間差異不大。最后,分配導生。導生分配對小組學習十分關鍵。根據上述辦法將受導學生分成小組后,既可以由導生和小組成員進行雙向選擇,也可以由教師根據小組特點進行直接指派。每組的導生要相對穩定且在組內具有一定的權威,以保證小組內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二)課堂實施1.課前在線學習課前,教師將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視頻放在超星課程資源中,讓包括導生在內所有學生提前進行在線預習。教師要監督導生對自己本組成員的預習情況進行督促和檢查,確保所輔導的小組成員初步掌握本次教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導生獲得學生對在線課程學習效果的反饋,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和練習項目,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2.課上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在課前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首先拋出學習任務單,目標明確,靶向性強,讓學生帶著任務聽課,圍繞任務操作,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精講知識要點和操作要領(控制在15分鐘內);最后留出大量的時間進行小組學習。3.課上小組學習。第一,明確目標、任務。導生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單中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向小組成員進一步闡明任務,引導學習。第二,任務引領,自主實踐。給受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實操時間[2],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基本上完成學習任務單上的學習任務。第三,導生導學,溝通合作。學生自主實踐后產生的疑問,在學習小組內解決,可以向導生或其他同學請教,促使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學習;若仍有不能解決的難題可以向其他小組尋求幫助,促進小組間的互相幫助;若仍無法解決,可以向教師請教。第四,交流問題,分享心得。經過實際操作,學生大都已經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單上的內容。導生要記錄好組員的任務完成情況,隨后由導生組織組員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分享學習心得。第五,共享成果,強化提升。教師聽取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匯報以及疑難問題解決辦法,全班共享學習交流成果。其后,教師要補充相關學習內容,強調演示共性的疑難問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三)效果評價。1.對受導學生的評價。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中,學生完成一次學習任務,就提交一個實戰作品。導生制教學中,導生根據提前設計的“過程性量表”,對組內成員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態度和遵守紀律情況進行初評;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作品進行再次評價;最后還要對小組整體表現給予評價。各項評價結果共同形成學生的平時成績。2.對導生的評價。在實施導生制過程中,要不定期地對導生的工作情況進行檢視[3]。第一是導生的自評,對標職責,導生對自身工作情況做出評價。第二是根據導生的教輔能力、耐心和責任感等方面設計帶分值的量表,由組員對導生的工作情況進行量化打分。第三是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導生具體工作表現給出總體評價。通過三方評價的結果,全面衡量導生的工作情況,評選出優秀導生,予以適當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使得培養出的導生“能做事”“留得住”。結語從教學改革實踐效果來看,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導生制教學,能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教師,導生制教學有效實現了小組教學,使得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提高了教學效率[4]。對于學生,導生制教學使生生間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交流渠道更加暢通,激發了學生對標先進的學習勁頭,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大有裨益。對于導生,導生制教學提升了導生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責任感和工作能力??傊?,教學輔導型的導生制教學是對現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一項有益補充和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胡鳳陽,李捷.導生制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斷想[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1):45-48.

[2]新浪博客.“導生制”:撬動課堂改革的杠桿[EB/OL].(2011-12-08)[2020-07-21].

[3]鄒亮,紀國明.“導生制”在服務技能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1):123-124.

[4]陳慧.“分組-導生”制在服務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職業,2018(2):80-81.

作者:王奕 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