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科技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解析

時間:2022-02-22 09:59:32

導語:茶葉科技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葉科技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解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茶葉是我國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種植歷史悠久,隨著科技進步與發展,茶葉科技創新也在加快步伐,大大推進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诖耍信e一些對世界茶產業發展有意義的成果,對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茶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開始,世界茶園面積開始銳減,造成茶葉產量持續降低,1950-1910年增長率僅為54.00%,平均年增長率僅為1.20%。而到了20世紀以后,茶葉產量開始有所增長,平均增長比重為6.18%。而在20世紀末,平均年增長率已經為9.60%左右,這種增長速度與當時的科技發展密切相關,是科技進步帶動了茶產量的增長。由此可見,茶產業的發展和茶產量的提高與科技創新有密切聯系。

1我國與世界主要產茶國發展存在的差異

1.1單產量較低,夏秋茶資源利用率

較低一直以來,我國茶葉總產量都居世界首位,但茶單產量依然非常低,僅占世界茶葉總單產量的30.00%,單產量僅為1205.00kg/hm2,在世界平均產量上也占較少比重,僅為56.00%。由此可見,科技、種植手段等較為落后,造成我國夏秋時節茶產量非常低,在未來將有35.00%~40.00%夏秋茶會停止生產。

1.2無性系種植比例非常低

即使我國近年來茶園種植業得到了顯著發展,我國是茶葉種植大國,但要想大面積進行茶葉改造有一定難度,截止到當前,無性系茶園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38.90%左右。無性系茶品種的產生與發展極大改變了當前茶葉種植格局,推動了我國茶園建設,提高無性系種植比例顯得尤為必要[1]。

1.3茶廠加工規模小、裝備老舊、生產效率低

當前,我國大型的茶廠僅為5.9萬家左右,每年這些茶廠的平均生產量約為14t左右,并且大部分生產所需的設備、工藝條件非常老舊,生產年限已經超過了15a以上,而與印度相比,印度只有不到1200家茶廠,平均卻能夠生產出800~1000t茶葉,相差非常多。

1.4茶葉生產的規范化程度低

雖然我國的茶產品種類非常多,但是生產的規范化與規模化較低。英國某中高檔茶葉銷售量占世界總銷售量的15.00%以上,其生產特點是滋味清新、香味獨特,其產量高是因為在生產中遵循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從我國當前的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程度上看,只有提高出口率,加強生產上的規范化管理,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勢。

1.5人均消費量低據相關組織統計

顯示,我國茶葉消費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0%,而進口茶消費量年增長則為3.80%。本國茶葉年消費量僅為0.76kg,而國外茶葉年消費量則為5.50kg。由此可見,只有進一步提高茶葉消費水平,才能推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2]。

2未來我國茶產業科技創新的方法

科技是推動生產進步的發動機,而創新則是科技生產的原動力,21世紀的中國只有通過創新茶產業,增強科技實力,才能使茶產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2.1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結合,使育種速度得以提升

現代化生物技術是推動茶產量不斷增長的前提,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自然科學研究的開展,不斷鼓勵自然科學試驗研究,進而在生物領域取得的成果非常豐碩,而茶葉科學作為現代化生物技術的一種,在未來發展上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1)使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茶的全基因進行排序,能夠及時發現茶的遺傳基因,減少生產與演化上的盲從性,提高配種概率;2)使用生物技術對茶基因組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將茶的性狀與茶型研究清楚,并做好輔助育種,進而提高育種的生產效率;3)使用生物技術來增強抗逆性、抗倒伏性、抗蟲性,可以將茶素基因轉入到茶樹中,改良傳統的茶樹基因,提高茶樹育種效率[3];4)使用生物技術構建出優良的茶樹細胞株,利用生物工廠對茶葉中各種有效的輕基衍生物、茶氨基酸、TF、TFz、TF3等進行組合,能夠增強茶葉功能性效果,提高人工生產效率。

2.2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引入到茶

種植中使用化肥、農藥開展的負荷型茶葉生產在引入了環境科學、生態科學以后將不再出現。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茶生產基本上以綠色、環保為主,日本研究出了一種高產、高成本、高環境負荷的茶產業,即使能夠提高產量,卻使環境遭到了污染,農藥殘留過于嚴重,影響到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土壤惡化是造成茶葉污染的重要表現,造成茶葉的鉛含量過高,也會造成水、土壤污染,由此要加強環境負荷型茶葉生產模式的轉變,積極引入環境保護型生態發展模式,開展友好型的茶葉生產模式[4]。大氣污染、汽車尾氣等都會造成茶葉中的鉛物質過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由此要控制茶園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氣體排放,將防治工作提上日程。當前茶園中使用的肥料非常多,并且施劑量在不斷增加。因此,要使用緩釋劑對過去共用型的模型進行改造,將粗放型改為環保型施肥是未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3結語

該文主要對我國茶業生產與國外相比存在的差異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通過茶葉科技創新帶動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由此可見,通過科技創新是徹底改變過去單一型、粗放型茶葉生產模式,提高茶葉產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馮景璽 張德靜 單位:貴州省印江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茶業局

參考文獻

[1]何學菊.基于茶葉深加工的信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對策.河南農業科學,2014,43(8):146-148.

[2]潘志偉,陸志明.淺談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視角.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5):111-114.

[3]粟本文,伍崇岳,唐睿,等.關于推進沅陵縣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茶葉通訊,2013(2):16-19.

[4]羅艷茹.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之道訪北京市茶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光麗女士.中國食品工業,2011(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