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思考
時間:2022-06-22 02:41:01
導語: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江西省正處于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變革時期,需要提升青年科技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支撐。本文從勝任力理論分析入手,發現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的不足,并就提升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洋蔥理論
一、勝任力概述
1973年,美國學者大衛•麥克利蘭在其發表的論文《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中首次提出了勝任力的概念,他將勝任力定義為:勝任力是指能夠區分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挑戰了傳統人才選聘中的單純智力概念,開創了勝任力研究的新紀元。此后,合益集團提出了與職位相對應的勝任力素質模型即冰山模型,理查德•博亞特茲又基于冰山模型提出了“素質洋蔥模型”,將勝任力的素質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洋蔥模型的層狀結構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勝任力層級,越向洋蔥內部,其素質越重要越不易測量。勝任力素質中的核心素質是潛在的很難被發掘的深層動機,即推動個人達到理想目標而采取行動的內驅力;動機之外的一層是個體對自身評價及所屬社會群體和組織的行為準則體系的接受性,也就是個體對自我形象,所扮演社會角色的認知,此類素質通常體現在個體外在的態度,難以進行測量和評價;“洋蔥模型”外表皮最容易習得和測量的素質———知識和技能,即在某個領域所掌握的經驗性和實踐性的信息和可操作參與相關項目工作的能力??傊?,勝任力的素質由里到外主要包括動機、特質、態度、自我形象、社會角色、知識與技能等。綜合而言,勝任力分析有助于挖掘人才的潛在動力,進而為組織成員的更好發展提供專業化的建議和支持,具有極強理論和實踐意義,可以切實解決人才成長發展的問題,打破人才發展瓶頸。而洋蔥模型由于清晰描繪了人才潛在素質與顯現素質的層次關系,是眾多組織傾向采用的勝任力分析理論。因此,本文將借鑒洋蔥理論分析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勝任力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現狀
近年來,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知識技能日趨完備,高層次科技人才逐年增加,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對于自身定位、職業發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勝任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江西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大環境下,江西省委省政府對于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高度重視,各項資本的投入增加,江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勝任力提升,發展勢頭良好,科技成果顯著。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勝任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知識技能儲備欠缺、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匱乏、對自身社會角色認識不清、發展內驅力不夠等問題。
(一)知識技能儲備欠缺??萍嫉膭撔卵芯勘仨氂袕姶髲V博的知識體系為其做支撐,沒有知識技能的積累,很難探索出新概念新思想。盡管江西省青年科技人才的學歷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高層次知識技術人才數量所占比重較少。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江西省研究機構R&D成員共有27,904人,其中博士畢業生僅1,306人,碩士畢業生3,540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機構人員合計35,052人,而其中博士畢業生僅占其1.99%,碩士畢業生占8.73%,科技人才知識技能儲備不足,缺乏高層次多學科領域的系統學習,難以從多層次多角度探尋發現,進而突破常規思維態勢進行創新創造。
(二)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創新型科技人才在科研的過程中,需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滿足于舊知識舊思想,勇于探索新知,敢于質疑發現。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大多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然而在許多高校培養計劃和課程的設置中,大多忽略了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傳統填鴨式教育為主導的背景下,學生很難有機會在實踐探索中追尋新知。長此以往,學生研究的自主性、思維的靈活性很難得到鍛煉,不利于其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此外,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思維的訓練,科技創新技能是在實際科研項目的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但在江西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人才實踐鍛煉的機會不足,學生參與老師科研項目或團隊申請科研項目機會很少,高校與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交流不密切,很難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平臺。對于企業或科研院所中的青年科技人才而言,科研項目的申請及審批存在較多的限制,對于申請人的職稱,已發表的研究成果有著較多的要求,存在“富者愈富”現象,這顯然不利于處在成長發展初期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社會角色認知不清??萍际堑谝簧a力。江西省正處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還是要提升地域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青年創新科技人才是江西省經濟轉型進程中的基礎力量和攻堅力量,然而在實際訪談調查中,筆者發現諸多青年科技人才很難正確評估自身價值,有些甚至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企業或科研院所的一名“高級技工”。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對于我國自主創新的國情,中國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現狀了解較少,導致其很難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性,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導致自身學習發展的惰性。此類勝任力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其消極的工作和學習態度上,許多青年科技人才不愿意突破現狀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此外,在企業和科研院所中,對于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關注度不高,相關扶持培養政策較少,青年科技人才的交往主要局限在自身項目組或實驗室,一定程度上存在獨立奮斗的無助感與孤獨感,加之組織缺乏團隊活動的交流,組織內部缺乏文化建設,青年科技人才很難產生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發展內驅力不夠。江西省地處中部,經濟欠發達,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缺乏經濟優勢和區域優勢,因此相較于其他沿海地區和一線城市的良好平臺,江西省對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高。與此同時,江西省對于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各項激勵保障機制不完善,住房問題、子女上學問題、社會保險、福利薪酬等問題急需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心理負擔,使其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創新科研的工作中去。此外,一些地區還存在地域、戶籍、人事制度等的限制,外來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江西省由于地域及經濟方面的劣勢,很難吸引和聚集較多投資發展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難以滿足高層次人才自我實現的需要。概而言之,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受地域發展、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成果轉化有限等因素的影響,缺乏為科研事業探索奉獻的深層動力。
三、提升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勝任力的建議
(一)為科技人才進修學習提供政策支持。為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廣博的知識體系,不斷學習研究的精神,各企業、組織、科研院所應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等組織的合作,努力為在職人員的學習進修提供平臺。對于重要職位或關鍵崗位,可采用輪流學習的制度,鼓勵各學科領域高層次人才、高校教師定期開展學術講座,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行業發展咨詢和學術前沿報告;還可定期開展不同學科領域人才的小組研討、學術論壇、團隊訓練,引導青年科技人才樹立多學科領域涉獵探索學習的意識,幫助其構建廣博的知識理論框架;另外,還應該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在職攻讀碩士、博士或出國進修,并為其更深層次學習提供資金、服務等政策支持。
(二)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和實踐平臺的建設。江西省應該加快建設一批教學研究型和研究教學型的高水平大學,努力投入最優秀的師資力量,加快發展重點學科、優勢學科,要加強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對于創新實踐部分的探索建設,鼓勵其參與到科研項目實踐中來,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鼓勵開展產學合作,加強高校與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企業、科研院所、實驗室等創新實踐平臺的交流聯系,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實踐發展的平臺,給予其更多挑戰探索的機會,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
(三)促進人才的社會角色認知。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等組織應幫助青年科技人才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幫助其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意義,可組織相關學科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等有著多年科研經歷的學者分享其科研的故事,總結科研工作的心得,幫助發展初期的青年科技人才探尋科技探索創新的樂趣和價值;還應定期開展現階段國家科技發展形勢、科研成果匯報等講座,讓其切實感受科技進步對于社會進步發展所帶來的推動效應,幫助其增強自主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領導應密切關注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思想動態和研究發展進程,在其遇到困難瓶頸的時候加以支持引導,增強其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滿足其獲得關心、尊重和愛的需要;加大課題審批、科研經費、職稱評定等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增強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對所屬社會群體行為準則的認同度。
(四)建立人才安居工程。對于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初落江西省所面臨的各項實質性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努力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社會保險、薪酬福利、子女上學、住房保障、醫療保險等相關保障激勵政策。打破由于地域、戶籍、人事關系的限制所導致的外來人才晉升瓶頸;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快重點研發基地平臺、科技文獻信息與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臺的建設等,全面提升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對自主創新的支撐能力;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為依托,組織實施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滿足青年科技人才對自身發展的追求,激勵其全心全意的為科研事業的發展不斷努力奉獻。
作者:呂華 于天姿 單位:南昌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何麗君.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勝任力構成及培養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8.
[2]畢亮亮.江西省科技創新人才從凈流出向凈流入轉變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3.7.
[3]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江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 上一篇: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 下一篇:移動通信基站維護與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