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的思考

時間:2022-01-16 04:30:01

導語:對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的思考

1氣象信息市場需求調查分析

節目開播前菏澤市氣象局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利用農資會、林交會、牡丹花會等大型活動發放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對象是農民及農業生產者和農資企業代表,發放問卷356份,收回有效問卷338份。從調查統計結果看,農民獲取氣象信息主要渠道是電視,對氣象服務的主要需求是天氣預報和防災減災信息,其次是氣象科技指導,再次是農業經濟信息。反映最多的問題主要是天氣預報還不夠準確、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時間和次數不能滿足需求,傳統農業氣象信息服務覆蓋面窄、產品單一、信息不夠豐富等[1-2]。農民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大氣象科技指導力度。

2當前農村電視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2.1氣象服務產品單一

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專業天氣服務、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農戶不能及時得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迫切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及時、準確地得到低溫凍害、高溫、干旱、大風、暴雨等氣象信息。

2.2氣象信息渠道有限

當前雖然氣象信息傳播渠道較多,如手機短信、電視、廣播、12121聲訊電話、戶外電子顯示屏、互聯網等,但因消費觀念的影響,電視仍是獲得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農忙季節,農民不可能及時收看電視了解天氣,所以即使雷雨、大風、冰雹等短時、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農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并采取預防措施。

2.3氣象科普知識普及率低

一方面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氣象科普知識在農村普及率較低,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懂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專業影視制作人員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的客觀需要,在節目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對生產建議概括的不夠全面。

2.4氣象信息產品缺少針對性

氣象信息產品針對性問題包括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針對性,要使氣象信息發揮作用,產品服務要有針對性是前提。目前,面向農村服務的氣象信息基本上是一般氣象信息,缺少針對性強的農用氣象信息,削弱了氣象信息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3開創農業氣象電視服務新模式

3.1節目定位《農事氣象站》節目的定位從氣象角度出發,結合電視媒體的特點,普及農業氣象知識,指導農民生產,達到實現氣象信息的有效傳播,提高氣象服務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門和生產部門通過了解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避免和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農民通過了解天氣變化的最新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生產生活安排,求得合適的種植管理方式[3-4]。指導服務性、科學普及性、適用針對性是做好這檔節目的關鍵和立足點。3.1.1指導服務性。深入研究,結合農業特點,制定科學的指導性服務內容,細化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使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得出更有效、更適用的農業預報指導服務,真正做到電視節目為農服務指導性作用。3.1.2科學普及性。農業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不僅是節目的需要,更是通過氣象科學知識的傳播,指導農民準確使用農業氣象信息。在節目內容上必須要有嚴謹的科學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保證科學準確的同時,創作出觀眾樂意看、看得懂的氣象為農服務節目,力求表現形式多樣化,生動活潑、引人入勝。3.1.3適用針對性。為農服務節目的觀眾是農民,農民才是節目真正的主人,理應幫助農民處理生活中的切實問題和困惑,要真正了解農民需求,適應當地實際,講求實用性和針對性,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強化服務功能,根據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節目內容,解決他們最迫切的現實需求。

3.2豐富節目形式,提高實用性

在《農事氣象站》中,打破以往節目只有主持人在室內說、講的單一模式,不定期地加入對農業專家的采訪,充分調動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力求節目做到好看、實用,突出節目的專業性、農業性、氣象性。在節目制作形式上,一是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有選擇性地進行技術指導,解疑答難,使農民及時掌握病害發生規律,進而有根據地采取合理用藥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專家所講的內容都是當下最重點的農業資訊,也是農民朋友最關心的問題,使節目更加生活化,更加貼近農民朋友的需求。二是改變傳統技術指導方式,進行田間現場培訓。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農田生產為基礎、以實踐為手段,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和“參與式”的方式,主持人與農業專家到田間現場、地頭現場授課、現場示范,與農戶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授技,為農民進行田間現場培訓。三是在語言的運用上多用通俗易懂、農民能夠理解的語言,減少學術性太強、太專業化的語言。例如在農情提示中,改變了以往簡單的注意晾曬、注意收割這樣的提示,改為某日在某區域有高溫天氣,注意暑害防治和瓜果高溫,注意日灼預防這樣更加區域性、詳細的提示,使得節目更加專業化。四是充分運用三維動畫、表格、情景再現、特技處理、音效等多種表現手段,增強可視性,使抽象的科技知識更加直觀生動、通俗易懂。在敘述方式上,講求娛樂性,盡量故事化、生活化。

3.3發揮電視服務優勢,優化服務內容

3.3.1作物播種期預報。根據土壤墑情和適播期氣象條件入手,結合近期天氣變化情況,依據各類作物生長特性,預報各類作物的開始、最佳及最遲播種期以及相適應的農業氣象措施。建議各級生產指揮部門提前做好播種工作,指導農民抓住有利氣象條件搶播搶種。3.3.2小麥成熟期及最佳收獲期預報。根據冬小麥返青后的天氣氣候條件、冬小麥生長發育狀況以及未來天氣趨勢預測小麥收獲期預報,為小麥的收獲和晾曬提供氣象保障。同時,加強對短時大風、冰雹、雷雨等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預報,減少突發性天氣對小麥收獲的影響,全力確保小麥顆粒歸倉。3.3.3農業病蟲害氣象預測預報。氣象、氣候條件與農業病蟲害的關系最直接,是影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它具有種類多、影響大、并時常暴發成災的特點,對病蟲害發生、發展和消亡進行氣象指標分析,重點預報病蟲害初發期和盛開時期,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3.3.4農業干旱監測預報預警。利用自動氣象站氣象觀測數據、農氣觀測站農情觀測數據和干旱災情數據和未來降水趨勢預報,根據地勢、蒸發量、實測土壤相對濕度、土壤墑情、遙感墑情等,預報土壤水分的變化趨勢、干旱等級及對各類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等,提出合理的防范和生產建議。3.3.5農作物產量預報。影響作物產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氣象條件、耕作、施肥、病蟲害控制、品種特性等,氣象條件的影響尤為明顯。針對水、熱、光在作物生長季節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作物特有的生物學指標,逐一地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各種敏感期供求關系上的利弊和有無重大氣象災害及其危害程度與防御措施,提出適播品種,指導作物布局、生產措施及防災時段,并根據當年的氣候狀況預報出各種作物的豐、平、欠年景。3.3.6初霜凍預報。霜凍是農業生產的大敵,嚴重的霜凍可導致小麥、棉花和水稻大面積死亡,造成巨大損失。秋季出現的第1次霜凍稱為初霜凍,初霜凍愈早對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獲的露地蔬菜。指導選用耐寒和早熟品種,合理調整播種期,加強田間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霜凍對秋收的影響,確保作物在霜凍來前充分成熟。3.3.7春霜凍預報。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現的霜凍稱為春霜凍。春霜凍常常是冷空氣南下使侵襲地區降溫,加之夜間晴朗無風或微風,地表及植株表面大量輻射散熱,因而形成霜凍。春霜凍出現的越晚,對作物的危害越大。提前提供準確的春霜凍預報,并對易受春霜凍危害的果樹和越冬小麥提出預防方法和措施。3.3.8秋收秋種氣象服務。每年的9月10—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針對秋收秋種的最新進度、天氣影響情況及未來趨勢等,預報秋季作物開始、最佳、最遲收獲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3.3.9經濟作物專業服務。經濟作物對自然條件的選擇更嚴,技術要求更復雜,產品的經濟價值也較高。對一些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提供優質、及時、準確的氣象服務,如產前針對季節的氣候變化科學安排農業生產;產中掌握天氣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氣象災害,提高產量;產后的儲藏、運輸、加工更需準確天氣信息。對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作物,從育苗技術、栽培技術、農藥和化肥合理施用等技術方面進行專業氣象服務。3.3.10氣象信息的再加工。由于農民知識有限,對氣候變化和災害天氣的成因、發生規律、防御措施以及相應預警信息了解不夠,在平時節目中結合農民需求和接受能力適時講解,盡量可視化、通俗化,增強觀眾的理解力。3.3.11其他。采集本村農業特色產業信息、農產品價格和供求信息、招商引資信息、勞動力資源信息、旅游資源信息等,及時。

4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重視播后服務,創建反饋渠道。對觀眾而言,有興趣就會有關注,有關注就會有要求,有要求就會有反饋,在反饋得以滿足時,新的傳與受會重新開始。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通過反饋,既可以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還可以使我們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節目內容、傳播策略,介紹實用的農業知識,滿足各層次、各方面的要求,真正做到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播農民之所盼,使其成為一檔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

本文作者:漆明文工作單位:山東省菏澤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