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信息服務調查與對策

時間:2022-04-09 09:47:42

導語:氣象信息服務調查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信息服務調查與對策

1調查方法

本次摸底調查主要通過線上數據挖掘分析,對北京市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摸底普查,掌握氣象信息服務單位的名單、法人代表、注冊地址以及相關經營注冊等基本信息,建立初步的樣本庫,為氣象部門實施精準管理奠定一定基礎。1.1北京企業信用信息網數據挖掘匹配。以所有在北京企業信用信息網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單位為樣本庫,進行挖掘匹配分析,在經營范圍、年報中,對包含“預報傳播、氣候論證、專項氣象服務、產品開發、氣象、天氣、氣候、氣溫、降水、降雪、地震、臺風、霧霾、雷電、高溫、氣壓場、溫度場、風場、云圖、氣象預警等”的企業進行篩選,得到企業的名稱、法人代表、地址、經營范圍、其他重要注冊信息等基本信息,建立可能符合經營范圍的樣本庫一。1.2應用商店數據挖掘匹配。以所有在應用商店出售服務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為樣本庫,通過抓取和數據匹配,找到提供“天氣、氣象、氣壓、氣溫、風場、云圖”等服務的企業,并與樣本庫一、樣本庫二進行交叉去重分析,建立符合經營范圍的樣本庫二。1.3網絡輿情監測數據挖掘匹配以所有傳播性質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為樣本庫,包括電臺、報社、門戶網站等,通過抓取和數據匹配,找到提供“天氣預報、天氣播報、實時天氣、氣象預報、氣象播報、風向、風力、云圖、氣象預警等”信息服務的企業,與樣本庫一、樣本庫二進行交叉去重分析,建立符合經營范圍的樣本庫三。

2調研結果及分析

2.1北京地區氣象信息服務單位企業的總數情況。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線上數據挖掘,去除經營范圍明顯非氣象信息服務的單位,可以初步判斷出全市所有可能涉及氣象信息服務領域內的單位名錄庫,共計504家①。2.2企業分類及分析。第一,根據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從業特點,將其分為三大類七小類。第一大類是氣象信息傳播類單位。其經營范圍不以氣象信息服務為主,但有一部分氣象信息服務業務。這類單位按照其從業深度不同,又可以分為兩小類,第一小類是僅提供簡單氣象信息服務,傳播1-2條氣象預報信息的單位,以hao123為例,其網頁僅有1條氣象預報信息,共計122家;第二小類是綜合類單位建立專門的天氣網頁,傳播的氣象信息種類較多,以新浪為例,專門設置了新浪天氣網頁,其信息包括了預報信息、云圖、氣象預警等,此類單位共計160家。第二大類是專門從事氣象信息服務的單位。其經營范圍以氣象信息服務為主,按照業務種類不同又可以分為四小類。第一小類是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以彩云天氣為主,提供定時定點的精細化降雨信息,共計24家;第二小類是氣候類,提供城市規劃可行性論證、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服務,共計6家;第三小類是技術開發和信息咨詢類的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開發氣象軟件、開展氣象信息咨詢等,共計79家;第四小類是氣象設備類企業,主要從事氣象設備研發、銷售等,共計4家。第三大類是其他類,此類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即有一部分單位在通過關鍵詞進行網絡輿情抓取過程中進入樣本框,然而后期在進行統計時,從經營范圍和知識產權角度暫未發現這些單位與氣象信息服務的直接相關信息,此類單位需要后續開展入戶調查進行確認,共計109家。從圖1數據可看出,北京傳播類企業數量為282家,占比達56%,結合管理需要和市場特點,應將氣象信息傳播管理作為當下管理的重點領域。另外,隨著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從事精細化氣象服務、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開發和氣象信息咨詢類等專業氣象服務企業已達109家,占比達22%左右。對于專業氣象服務企事業單位,應根據不同的從業領域梳理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據,應依法進行引導和規范管理。第二,按照氣象信息服務企業所屬情況,分為系統內企業和系統外企業,見圖2。從圖2數據可看出,系統內企業為氣象部門直屬事業單位所轄企業,共計26家,占比5%;系統外企業是由個人或其他組織依法成立的企業,或者是氣象部門直屬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和個人共同成立的企業,共計478家,占比達95%。②以上數據表明,隨著國家“雙創”政策落地實施,以及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激發了氣象服務行業的發展活力,民間資本踴躍進入氣象服務領域,氣象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加深,也顯示出在氣象服務領域內政府、市場和其他社會力量的作用得到同時發揮。從圖3數據可看出,目前,在北京市氣象局依法進行備案的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共計44家,僅占9%,未備案單位多達460家。這表明了91%的氣象信息服務單位未納入氣象部門的管理范圍,無法有效對其進行管理。由于未備案單位對相關氣象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知曉度和依存度較低,在氣象信息服務活動中,極易出現不規范經營現象,甚至可能出現違法行為,從而對北京地區氣象服務行業的有序規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管理對策及建議

3.1建立管理“一本賬”。實現有效的管理,首先應在掌握行業內所有單位的進入、生存和發展情況的基礎之上,建立初步的管理臺賬。一是要進一步摸清存量。針對本次線上調查的結果,通過入戶調查、現場執法檢查等方式,取得精確的存量數據;二是要精準掌握氣象服務企業的增量情況。應積極融入全市企業“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通過在企業注冊登記時增設與“氣象服務”相關的經營范圍,建立與工商部門互聯互通與信息共享機制,在源頭上精準掌握全市氣象服務企業的增量情況。其次要在管理過程中,逐步豐富臺賬內容,依據動態更新的管理臺賬,形成對企業信用判斷的指標體系。3.2嚴格依法開展精細化管理。在國家推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市氣象局在氣象服務市場管理方面,應嚴格遵守“法無授權不可為”,梳理出明確的氣象法律法規作為管理依據。另外,氣象服務企業在從業類別、從業深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適應的管理依據也不完全相同。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對不同類企業,建立分類監管措施,對氣象服務企業實行精細化分類管理。對于信用好、守法經營的企業采取激勵機制,減少隨機抽查次數,降低管理成本;對于信用差、違法次數多的企業采取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增加隨機抽查次數,從而做到管理“隨機不隨意”。3.3明晰氣象信息服務單位的職責界限。調查發現,氣象系統內企業和市場化主體之間存在著一些市場競爭和公平公正競爭的問題。氣象部門作為管理部門,應進一步明晰系統內企業與市場化主體之間的格局、分工、地位、關系,通過引進市場競爭機制,使兩者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分工合作、協調配合,在各自具有優勢的領域內強化作用,相互支持,從而增加北京氣象服務的有效供給。隨著氣象事業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經費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通過市場回饋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資金缺口;氣象法中明確規定,“傳播氣象信息獲得的收益,應當提取一部分支持氣象事業的發展”。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建立商業性氣象服務收益回饋公益性氣象事業的機制。3.4推進融入式管理模式。由于氣象部門缺乏信息支撐、執法能力弱、氣象服務市場管理經驗不足,推進單位備案、傳播管理、執法監管、培訓宣貫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困難。市氣象局應進一步深化與網信、工商等綜合監管部門的協同監管機制,深化與中國局、市委市政府等宣傳部門的輿論引導合作機制,積極融入全市防汛應急指揮體系、“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征信體系建設等,加強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等,從而形成對氣象服務市場管理的合力。3.5加大氣象普法和行政執法工作力度。從調查中可以反映出很多單位對氣象法律法規缺乏了解,氣象普法的受眾面還不夠廣。下一步,市氣象局應多措并舉加強氣象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的宣貫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氣象法律法規的知曉度。對于在氣象信息服務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市氣象局應加大行政執法工作力度,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震懾力和影響力,引導各單位依法開展氣象信息服務活動。

作者:韓麗琴 劉海紅 單位:1.北京市氣象局 2.北京萬云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