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氣象保障服務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9-19 09:20:50
導語:“三農”氣象保障服務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研究“三農”問題的目的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江西省浮梁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氣象災害頻繁,暴雨洪澇、高溫干旱、冰雹、大風、低溫和雷電等氣象災害不僅嚴重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而且還會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好“三農”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對于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對于“三農”氣象工作,我國專家開展了諸多研究,例如,葉小玲等[1]、王蘭蕓等[2]提出為了更好地為“三農”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必須要轉變思想觀念,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余小平等[3]經過近5a的調查研究,指出基層認識缺失、人才短缺、科技支撐和設備保障能力弱等問題是制約“三農”氣象服務和專項建設發展的瓶頸。同時提出了從培育人才,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合作,著力提升科技含量;擴大信息資源,提高受眾歡迎度;轉變服務觀念,加強保障力度;與時俱進,創新信息載體和服務平臺;建立為農服務長效發展新機制;搞好效益評估,體現服務價值等方面加強“三農”工作的建議。況星等[4]利用重慶市38個區縣的農業氣象服務需求進行調查,指出83.3%的被調查者對現有農業氣象服務信息的準確率表示認可,農村地區關注氣象的主要目的是提前做好突發天氣的防御和安排農業生產;電視和手機短信是獲取農業氣象信息和氣象預警信息的主要途徑;大多數被調查者希望氣象預報準確率更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夠更加及時,能夠從更多的渠道獲得氣象信息;種養殖大戶對更加精細和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需求旺盛。陳紅萍等[5]指出,為加強“三農”氣象服務,應采取轉變觀念、建設農村綜合氣象監測網、豐富服務產品、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建設農村突發災害應急氣象服務系統、完善人工增雨減災作業體系以及推進氣象科技扶貧等對策。鐘奉銀等[6]探討了贛州南康區的片式農業氣象服務管理模式以及“三農”氣象服務工作長效機制等。這些均為該文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參考。該文將通過分析江西省浮梁縣“三農”氣象服務的瓶頸,厘清浮梁縣開展“三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為助推高效農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提供優質的氣象保障。
一、研究背景
(一)浮梁縣概況。浮梁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境內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為主,縣域東接婺源縣;西毗鄱陽縣;南接樂平市及景德鎮市昌江區;北連安徽省祁門縣和東至縣。浮梁縣是江西省聯系安徽皖江經濟帶、蘇浙滬“長三角”經濟圈的重要通道,交通地理位置顯要。國家高速公路杭(州)瑞(麗)、濟(南)廣(州)高速公路、206國道、皖贛鐵路和昌江五大交通運輸腹地,與景德鎮機場共同構成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浮梁縣總面積2867km2,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山地面積比重大,耕地面積比重較小,其中耕地2.49萬hm2,占6.5%;山地面積30.00萬hm2,占近80.0%。全縣總人口為30.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2.0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9.07%。下轄9個建制鎮、8個鄉、4個居委會、158行政村。浮梁縣歷史悠久,是國家“浮紅茶”、商品糧、速生豐產林生產基地。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創立了一大批頗具特色的農業品牌產品,如浮瑤仙芝、瑤里崖玉、鵝湖大米、高嶺野生蔬菜等?!案‖幭芍ァ痹?003年上海國際茶文化上獲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茶葉評比金獎。在地方政府“打造生態樣板,建設旅游勝地,做美山水城市,努力把浮梁建成對話世界的后花園”的發展定位引領下,全年經濟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初步核算,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57億元,比2015年增長8.7%。(二)農業產業結構。浮梁縣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糧食、茶葉、生豬、食用菌和休閑農業五大產業,其中糧食生產一直保持穩步增長。近年來,浮梁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生產政策,在提高糧食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產業化水平上狠下功夫。近年來,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均穩定在2.53萬hm2左右(其中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65萬hm2)。糧食總產量由2006年的13.49萬t提高到2013年的17.58萬t。同時,畜牧業和經濟作物種植業高速發展,農村各地自我調整、自我發展,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培植了一批特色產業群體,構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發展新格局。另外,休閑旅游農業取得了突破,已經完成了“五區一中心二主線”的總體規劃。“五區”即瑤里•金竹山寨生態休閑農業觀光區、湘湖“農家樂”休閑觀光區、浮北“古村文化”生態集聚觀光區、三龍“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區和浯溪口“庫區”休閑觀光區,“一中心”即“古縣衙文化”休閑旅游中心,“二主線”即東線的“玉田湖—瑤里•金竹山寨風景區”休閑農業旅游觀光專線、北線的三龍現代農業觀光園—浮北古村落(江村、嚴臺、滄溪、勒功、桃墅和磻溪)休閑農業旅游觀光專線。(三)農業氣象災害情況。浮梁縣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冷暖交替、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816.2mm,年平均氣溫17.2℃,最高月平均氣溫31.8℃(7月),最低月平均氣溫1.8℃(1月),年平均日照時間1852.6h,≥10.0℃的積溫5647.0℃,氣候資源較為優越。但與此同時,雨量、氣溫等氣象要素年際差異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暴雨洪澇、高溫干旱、大風、低溫凍害和連陰雨天氣等時有發生。近年來,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大風、雷暴等,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春季低溫、連陰雨、洪澇、高溫逼熟,干旱、寒露風和霜凍等。由氣象條件引發的城市洪水、山洪、農村漬澇、泥石流、山體滑坡以及農業氣象災害、森林火災等較為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工農業生產、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2005—2013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7.5億元,約占全市GDP總量的3%。例如,2012年8月10日受臺風“海葵”影響,遭遇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縣17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20.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32萬hm2,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四)浮梁縣氣象局概況。浮梁縣氣象局于2007年4月經中國氣象局批準正式成立,2010年5月浮梁縣氣象局建設項目正式開工,2011年10月1日浮梁縣地面觀測業務試運行,2012年1月正式運行,打破了浮梁縣沒有完整氣象記錄的歷史。2013年12月,雷達綜合樓及生活過渡房等臺站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景德鎮市氣象局將縣級氣象部門職責全部下放到縣氣象局,標志著浮梁縣氣象局正式獨立運行。2015年1月,新一代多普勒雷達、風廓線雷達建設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0月全省首個溫室氣體監測站在浮梁縣氣象局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浮梁縣氣象局是全省及至全國氣象探測設備和天氣監測項目最多的縣級氣象部門之一。浮梁縣氣象局下設綜合管理科和防災減災科2個職能科(股)室,下設氣象臺(副科級)和氣象服務中心2個直屬單位,以及1個縣氣象災害預警中心增掛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的地方機構。
二、“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瓶頸
近幾年,浮梁縣通過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工作,在“兩個體系”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村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偏弱、網格化氣象預警機制不夠完善、農村雷災隱患較多、防雷技術服務普及率不高、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較為薄弱以及農民科學防災意識和能力不強等。(一)氣象為農服務缺乏專業人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層臺站人少事多的現象普遍存在,從事“三農”氣象服務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提供“三農”氣象服務產品時的科技含量較低,指導性不強,很難滿足氣象為“三農”服務工作的要求。(二)農民氣象知識匱乏。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年紀較大、知識水平有限的農戶,“智慧氣象”很難發揮作用,農耕生產仍舊墨守成規地使用傳統種植制度和模式,靠天吃鈑現象仍然存在。另外,農民了解和接受氣象信息的渠道較少,導致農民防災意識薄弱。(三)氣象為農服務缺乏針對性。因浮梁縣境內農產品種類較多,農作物品種不同、種植地域不同,其生長發育時間不同,需要提供的氣象信息也不同。當前,浮梁縣氣象部門綜合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較低,與農業氣象科技服務信息相關產品形式單一,對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針對性不強,服務產品科技含量低,單一的氣象服務產品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求。
三、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一)爭取政府支持,強化部門合作,建立長效發展機制。1.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積極向地方領導匯報,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相關成員單位為成員。成立氣象災害防御管理辦公室,負責全縣的氣象災害防御有關工作。2.召開相關會議??h政府每年將氣象工作列入縣政府常務會議和縣長辦公會進行研究,組織召開縣鄉(鎮)政府、相關涉災涉農部門、氣象協理(信息)員和專家聯盟代表等“三農”專項建設工作會,強化思想認識,統一部署氣象防災減災工作。3.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h政府將氣象災害防御和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綜合發展規劃。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對各鄉(鎮)政府的年度績效考核中,明確鄉(鎮)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分管領導,負責氣象災害災害防御工作的日常管理。出臺“三農”氣象服務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社會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農村氣象災害長效管理、氣象為農服務等方面的職責與任務。4.爭取政府經費支持。爭取地方政府配套經費,并將維持經費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建立長效穩定的投入政策。5.加強部門協同服務機制與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和民政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專家聯盟隊伍和技術專家組,實現數據、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同時開展聯合培訓、聯合會商、聯合調研、聯合服務、聯合產品和聯合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設,建立廣覆蓋的預警信息網絡。1.完成氣象災害組織體系向鄉鎮延伸。根據“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原則,按照“有固定場所、有設備、有人員、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的基本條件,建立覆蓋鄉鎮的氣象信息服務站和行政村的氣象信息服務體系。組建鄉級氣象協理員、行政村級氣象信息員,明確責任,統一考核。推進信息站、信息員共建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聯合服務等工作。2.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和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機制,建立“綠色通道”,能第一時間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和預警大喇叭預警信息。建立電子顯示屏和大喇叭運行管理制度,建立統一的大喇叭顯示屏監控管理平臺,與農業、林業、水務部門建立信息手段共享機制,實現系統向鄉鎮延伸和預警信息對應急責任人全覆蓋。3.擴大氣象信息服務覆蓋面。建立完善的當地黨政領導、防汛責任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責任人、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種養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氣象服務對象數據庫,推進“直通式”服務覆蓋8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手機客戶端用戶并覆蓋3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建立本地化農業服務氣象指標,制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1.制訂周年服務方案。根據浮梁縣的農業產業結構特點,制訂個性化周年服務方案,建立指標集涵蓋水稻、蔬菜、棉花、油菜、林果和畜牧水產等多方面的專家知識庫。2.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根據國家、省、市、縣政府對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發展要求,編制《江西省浮梁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形成規劃文本及圖集,上報浮梁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四)深入調查,以需求為牽引,利用農業專家聯盟優勢為農民提供有效服務。1.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氣象服務。了解本縣的農業產業結構,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關鍵農事季節和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根據農業生產需求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種養大戶、縣政府及相關單位提供有針對性的專題氣象服務。2.開展需求調研。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新型農民經營主體開展“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活動,以需求為牽引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3.開展農情調查。利用農業專家聯盟優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情調查,實地指導農民趨利避害。(五)加大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廣大民眾的災害防御意識和能力。圍繞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每年發放《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讀本》《氣象法規與防雷知識簡介》《氣象生活小常識》等宣傳冊。圍繞暴雨、地質災害、雷電災害等災害防御工作,通過宣講氣象科普知識、散發傳單、懸掛科普掛圖、專家咨詢等形式,深入到周邊社區開展氣象科普活動;利用“3.23”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周、科普宣傳周和安全生產日等,向社會公眾宣傳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和縣教育部門合作,將《氣象防災避險知識》和《中小學生避險常識》發放到每個學校。(六)培育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力量,提升社會氣象服務水平。1.完善氣象為農服務供給方式。創造有利于多元主體參與氣象服務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引導和培育社會力量參與氣象為農服務,豐富氣象為農服務供給主體,完善氣象為農服務供給方式。2.形成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合力。加大投入,培養更多能夠承擔為農服務的承接主體,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吸引、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的功能,形成政府購買氣象服務的工作合力。培育一批服務專業、作用明顯的社會化氣象服務機構,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氣象為農服務人才隊伍,形成基層氣象服務多元化供給市場。3.引入氣象為農服務市場競爭。加大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工作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吸引更多民間組織和企業參與購買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的市場競爭。幫助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從業人員掌握一定的氣象服務技能,提高社會氣象服務隊伍的服務水平。
四、結語
隨著浮梁縣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提升農業氣象保障能力和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意愿。在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中,牢牢把握“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宗旨,在政府的直接指導下,強化氣象部門的社會管理職能,使氣象工作政府化,創新氣象部門的公共服務方式,整合社會資源,提高信息的覆蓋面和針對性,進一步豐富其內涵,拓展其外延,為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更有創新、更有針對性的決策依據和多元服務。
參考文獻:
[1]葉小玲,云泉.粵北三農氣象服務的現狀和發展[J].科研農業氣象,2016(10):293-294.
[2]王蘭蕓,楊哲,楊慧楠,等.白城市洮北區“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0):291-292.
[3]余小平,胡懷堅,周俊,等.“三農”氣象服務與專項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6(12):251-256.
[4]況星,楊智.重慶市農業氣象服務調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32):379-383.
[5]陳紅萍,梁麗君,孫建文,等.“三農”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10):63-64.
[6]鐘奉銀,曾慶南,林冰,等.探討贛州南康區“三農”氣象服務分片式管理模式[J].科技經濟市場,2014(6):64.
作者:鄭志文 單位:江西省浮梁縣氣象局
- 上一篇:茶思維加強檔案管理的有效途徑
- 下一篇:農村氣象服務缺失狀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