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現代物流新零售模式分析
時間:2022-12-07 10:14:06
導語:大數據與現代物流新零售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零售”的新零售模式不斷得到發展和擴展,成為了零售業的主流發展方向。物流配送環節是零售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聯系供應方、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本文在分析零售業主要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探索零售業在大數據與物流相融合的發展階段所具有的主要特點,梳理了依托互聯網發展的新零售模式,并提出了升級路徑。
零售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一)傳統單店零售模式。我國早期零售模式的發展是通過實體店在數量和規模上的擴張來完成的,傳統模式更強調區位對于門店的重要性,零售商通過門店的方式和消費者建立緊密的聯系,因此好的位置對于店鋪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這種模式的零售商先通過廣告宣傳等形式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入門店,然后通過門店、商場和導購等直面顧客,完成從介紹、試用到最后出售的過程。傳統零售模式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一是體驗感強。這種模式一般都在門店或者是商場中擺放真實的產品以供消費者體驗試用,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真實的產品和服務。尤其是對使用方法較為復雜的產品或者對產品要求較高的消費者而言,真實的產品更易于讓人接受,更易于讓消費者全面地了解產品。二是提供面對面的服務。由于消費者接觸的是真實的物品,獲得的是面對面講解,所以傳統零售商提供的服務是其他形式的零售方式無法取代的,消費者和導購之間的交流和情感也在交談過程中不斷加深。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零售模式不斷受到沖擊,店面租金居高不下和人工成本持續走高,都使得傳統零售業發展面臨困境。圖1反應的是我國近年來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13年之后增長趨勢放緩,增長比例逐年下滑,電商平臺對于傳統零售模式的沖擊已經顯而易見了。(二)零售企業的連鎖化和集團化過程。隨著零售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選擇在不同地方建立實體店,在這樣的背景下,零售業連鎖化和集團化逐漸發展起來。這里的連鎖化是一種基于統一規劃和經營管理模式下的零售業發展形勢。具體而言,連鎖化零售企業圍繞一個核心企業進行發展,在這個企業的管理下,多個地區的門店使用相同名稱、相同的標志和符瑞光(江蘇開放大學商學院南京210000)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室內裝潢,這些企業形成了統一的品牌。連鎖化的零售企業有著一致的商品進貨渠道、使用同樣的管理軟件,以實現共同發展為最終目標。集團化的零售企業均以母公司為主要發展核心,以資金等生產元素為橋梁,將各個主體聯系起來。連鎖化和集團化是零售企業發展到較高階段的表現形式,在面對有限的生產要素時,可以通過制定整體發展戰略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傳統的單店零售存在商店規模小、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對于零售企業的發展都存在負向影響。但是連鎖化和集團化的發展可以集中企業所具有的全部生產要素,通過規模效應,以集體方式占領市場中更多的份額,獲得更大的發展。同時這種形式還可以產生企業內部的協同效應,多個店鋪形成一個整體去面對市場中的變化和沖擊,提高整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三)零售業態多元化發展過程。零售業態大多是指在促進零售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滿足不同群體的多種需求,將多種生產經營要素進行組合所形成的經營方式。在零售業最開始的階段,基本都是單一業態形式,但是隨著不斷發展,零售業態多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零售業主要是以百貨商場為重心,且全部是通過柜臺形式與消費者進行交易,到20世紀末則主要以連鎖超市的形式進行交易。21世紀初期,購物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是零售產業的變革措施,消費者可以在一個購物中心內部享受到購物、餐飲、娛樂等多種服務。我國現已形成覆蓋百貨、超市、購物中心、專賣店等多種業態發展的零售網絡。(四)“新零售”模式的提出。近些年,網絡購物已經開始大范圍覆蓋,這種新的方式正在深刻影響著傳統零售業的發展,眾多傳統形式的零售業也都在積極嘗試網絡銷售,希望通過網絡化的形式來更加貼近消費人群并開闊市場。“新零售”概念在國內最早由馬云提出,其實際上是依托不斷更新的互聯網技術和管理理念,融合線上和線下的產品渠道,將產品和服務出售?!靶铝闶邸钡某霈F和發展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傳統的零售產業,而是要將實體和網絡兩種形式進行融合。這種新模式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傳統的銷售方式無法適應現代人的消費方式和理念,現有的零售市場趨于飽和,所以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同時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其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使得新模式的發展變得可能。圖2反映了我國2008-2017年網絡零售市場的規模變化,2008年網絡零售市場為1300億元,2012年為13200億元,2017年為41400億元,較2008年增長了32倍。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網絡零售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態勢。
大數據與物流融合的發展特點
(一)大數據物流信息平臺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在“新零售”模式中,線上線下物流渠道的整合需要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企業物流相結合,我國現階段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仍然存在較多不足,主要體現在數據處理效率亟需提高。在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和運行中引入大數據,可以使得該平臺的建設更迎合市場,促進企業物流系統的創新性。但是在該平臺運行的過程中,系統所接收的信息量較大,需要梳理的數據較多,同時也會受到某些特殊數據的影響,使得企業需要分出部分資源來滿足客戶的特殊要求,這樣就降低了配送效率,阻礙了配送工作的有效進行,因此需要提高數據處理效率,擴大平臺應用范圍。(二)強調以質量為重心的內涵式發展。大數據和物流產業的融合更加強調配送質量的重要性,這里所說的配送質量實際上指的是服務質量。與早期要求物流配送能夠送達正確的地點相比,大數據時代對物流的要求更嚴格,要求物品配送正確、時間短、配送員職業素質高等。如蔬菜生鮮的配送就需要嚴格保障時效性,一旦配送時間過長,產品就會不新鮮甚至不能使用。在產品配送過程中,如果配送員無法提供優質服務,消費者就無法擁有良好的體驗,對企業的信任感也會降低。企業要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就需要正確分析消費者在產品配送方面的需求,突出企業末端物流以質量為重心的發展目標。(三)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及品質化的物流配送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狀況的改善,人們對產品配送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也逐漸增多,這對于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零售商到消費者這一階段的配送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要求能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層面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配送服務,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
大數據與物流融合下的新零售模式
(一)無店鋪零售模式。2004年,我國新出版的《零售業態分類》中將電視購物、網上商店等多種零售形式納入新零售方式種類中?,F階段無店鋪零售模式中具有顯著性代表的是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無店鋪的零售形式實際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的有效方式。相比傳統店鋪模式,該形式具有以下優勢:第一,節約成本。從店鋪建立到運行,最主要是店鋪位置的選擇,一個好位置是店鋪客源充足的保障,也是未來經營成敗的重要影響因素。但是對于高速發展的城市而言,好地段商鋪的數量有限,并且租金價格較高,這就使得很多商家選不到自己心儀的店面位置。但是無店鋪的興起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將商品在電視或者是網絡上進行展示,在收到全國各地區的訂單后,通過物流和快遞等方式將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避免了店鋪在租金、裝潢等方面的花費,產品的價格也低于實體店面產品的價格,使得零售商和消費者都能在其中得到好處。第二,合理規避了部分風險。零售商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會承擔不同程度的風險,這其中就包括來自經營場所和壓滯貨物的風險,傳統方式中商家的大部分資金都轉移至庫存商品上,一旦店面或者商品遭到損害,都需要商家自己承擔損失。但是對于無店鋪商家而言,這種損失是很小的,網上零售由于前期投入較小,運行方式較為靈活,受到限制較少,即使遇到了一定的風險,商家承擔的損失也很小。(二)基于信息平臺建設的生態發展模式。零售業的發展通常建立在產業鏈條基礎上,零售商連接鏈條上游產品生產商和供應商以及鏈條下游的產品消費者和使用者。如果零售商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沒有正確處理好上下游之間的關系,企業想要獲得發展就會很難。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平臺,可以拉近零售商和產業發展各階段主體之間的關系,通過平臺將消費者對于產品數量、特性和規格的要求傳達給生產商和分銷商,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讓生產商更快的了解市場,生產出能貼近市場的產品。(三)“線上+線下”、“零售+體驗”模式。“線上+線下”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傳統店鋪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性,產品只能面向部分特定人群銷售,受眾面較小。而網絡銷售雖然面對人群較廣泛,但是由于沒有實際產品的展示,使得消費者對于產品的了解僅限于網絡圖片,例如人們在購買衣服的時候,如果沒有經過試穿,很難正確把握衣服的型號和款式,這樣一旦在網絡上所選擇的產品并不適合自己,后續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而“線上+線下”的模式則可以有效彌補電商的缺陷。通過使用網絡電商平臺等“線上”渠道拓寬銷售渠道和受眾人群,通過“線下”位于不同地區的實體店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感,使線上線下彼此加強合作,這樣一旦消費者在線下實體店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他既可以選擇線下就近購買,也可以選擇在線上訂貨?!熬€上+線下”模式實現了渠道互補,通過建立產品銷售及物流配送網絡,使消費者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新零售模式提升路徑
(一)建立覆蓋供應商、門店和消費者的物流體系,徹底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傳統零售店面所擁有的配送體系更多的是面對企業,進行大單配送,這使其業務發展單一,缺乏相應的靈活性,無法實現對個體消費者的服務。而新零售模式的物流配送效率較高,能夠及時、準確、完好的將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實現“一對一”服務。發展新零售就必須要徹底解決產品配送問題,實現零售商和消費者的無縫對接,將產品以更快的速度送至消費者手中?!皞鹘y配送+第三方配送”的方式可以解決物流發展滯后的問題。在供應商-零售商這一階段,可以采用傳統方式,根據對所需產品數量和種類的預估,合理選擇配送方式和數量;在零售商-消費者階段,則對配送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零售商可以選擇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徹底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覆蓋供應商、實體店面和消費者三者的配送體系。(二)減少庫存,實現零售物流供給側改革。如何正確減少庫存,增加流動資金是零售商所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第一,建立整個鏈條的協同,加強零售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提高對于市場所需產品預測的正確度;第二,要最大幅度減少產品供應商的交貨時間,為了增加流動資金,零售商需要實現最小批量訂貨,在保障日?;镜匿N售之外減少庫存,而當某種產品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時候,就需要供應商在最短時間內將產品送至零售商手中,如果交貨時間太長,會使得零售商錯過銷售商機,這就需要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第三,企業要積極實行精益庫存管理,具體來講可以對庫存產品實行ABC庫存管理方法。對于企業生存發展有重要影響的A類產品,要重點管理,加強與產品供應方的密切聯系,對于B類產品,保障日常庫存管理即可,對于長期沒有消耗的C類產品則要減少管理投入,減少不必要的庫存。(三)完善物流末端配送平臺建設,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一般建立的物流信息平臺大多主要面向生產方和供應方,但是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也很重要。此時零售商可以通過構建高效穩定的物流末端配送平臺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配送平臺的建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配送服務,對配送費用實現有效的控制,滿足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平臺在面對零售商的同時還要面對消費者,消費者可以在末端平臺上查詢自己所購買產品的物流信息,及時了解產品動向。通過依托信息化,可以達到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信息的對稱,實現物流配送服務與消費者需求相一致,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韋新妍.我國零售業態的演變及其對績效的影響[D].南京財經大學,2012
2.王斯.我國連鎖經營企業發展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
3.于淑娟,趙志江.集團化: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業研究,2003(13)
4.許志生.B2C網上超市與敏捷配送相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研究[D].江蘇大學,2010
5.鄭貴華,李呵莉.實體零售業轉型“新零售”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17(5)
6.洪奕.大數據背景下零售企業商業價值實現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8(1)
7.陳永平,李赫.大數據時代物流末端配送—消費體驗需求滿足及其價值創造能力提升[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大學學報),2017(1)
8.鄭東.大數據時代下物流服務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6(1)
9.何巖松.新零售商業模式下物流配送發展新趨勢[J].商場現代化,2017(10)
10.朱紫玉.新零售模式下零售企業的戰略轉型研究[J].北方經貿,2017(8)
11.趙樹海,徐曉紅.新零售的含義、模式及發展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7(5)
作者:符瑞光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電力大數據信息安全分析
- 下一篇:大數據下數據挖掘算法綜述
精品范文
10大數據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