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濕痹方劑數據挖掘論文
時間:2022-03-26 04:16:20
導語:風寒濕痹方劑數據挖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方劑篩選和錄入
以《中醫方劑大辭典》和《中華醫典》(電子版)[2]為檢索對象,以“風痹”“行痹”“寒痹”“痛痹”“濕痹”“著痹”等為關鍵詞,篩選具有完整方名、藥物組成和主治病癥的方劑,并剔除名稱不同但藥物組成相同的方劑。應用Access2003軟件,錄入相關信息,藥名和藥性以《中藥學》[3]為準,建立藥味別名管理庫。
1.2中藥和方劑藥性量化
藥性多值量化規則主要包括如下幾點。①對四氣統一量化,記錄為1個特性,其中大寒、寒、微寒和涼分別記錄為-10、-7、-4和-2;大熱、熱、溫和微溫分別記錄為10、7、5和2;平性記錄為0。②對五味量化,含某味記為10,不含記為0;同一味的不同程度,如辛和微辛分別記為10和7;根據五味的先后順序不同,第1味的數值保持不變,第2、3味數值為從原數值分別減去2和4;淡和澀作為單獨味數值化。③每個歸經都單獨量化,含某歸經記為10,不含記為0;依據藥物歸經記錄先后順序,除第1歸經保持數值不變外,其他依次在原數值上減去2;若有3個以上歸經,則歸經數值為6(第3歸經)、5(第4歸經)和4(第5歸經)。以單味藥性味歸經量化值按其在方中質量比例加權形成復方藥性量化值,建立方劑藥性量化表。
1.3統計方法
1.3.1頻率及高頻藥物頻率差異分析
運用SPSS17.0軟件統計方劑中藥物使用頻次,計算使用頻率。高頻藥物使用頻率相關概率分布按(0,1)分布,使用假設檢驗方法計算其置信區間,然后進行差異對比。
1.3.2關聯關系分析
采用關聯分析中的Apriori算法挖掘處方高頻藥物藥對之間的配伍關系。
1.3.3聚類分析
采用MATLAB統計工具箱中的Cluster函數對方劑藥性量化值進行分層聚類,數據經標準化處理,變量的距離測量采用歐氏距離,采用最大距離、最小距離、平均距離、質心距離、加權質心距離、離差平方和6種類間距離計算,其中前5種計算方法孤立點較多或者各類比例嚴重失衡,只有離差平方和的聚類結果較好,也符合中醫理論,故以該法聚類結果進行說明。
2結果
2.13類方劑高頻藥物使用頻率統計
共選出方劑338首,其中風痹方122首、寒痹方110首、濕痹方106首。3類方劑中前30味高頻藥物中共有21味相同藥物,應用假設檢驗方法兩兩比較相同藥物,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2類的是寒痹中的肉桂、附子、當歸、牛膝、羌活、芍藥、黃芪和濕痹中的茯苓、白術,見表1~表3。
2.23類方劑高頻藥物功效分類結果
前30味高頻藥物主要分為7類(各類藥物的使用比例=同類藥物的總頻數÷前30味高頻藥物的頻數之和)。按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類5%以上做比較,風、寒、濕痹中使用比例較高的分別是發散風寒藥、補虛藥、滲濕化濕藥。
2.33類方劑高頻藥物藥對關聯分析結果
關聯分析中支持度高說明藥物組合出現頻率高,置信度高說明其配伍性強,配伍較強的藥物組合不僅出現在高頻藥物中。本研究二相關聯取最小支持度為9%,最小置信度為70%,得到9對常用藥配伍。
3討論
風痹以感受風邪為主,以性走竄、疼痛游走不定為癥狀特點;寒痹因陽氣不足,感受寒邪為主,以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為特點;濕痹因濕邪阻遏氣血津液的流通,以關節腫痛、肢體沉重、肌膚麻木為特點。痹證的風、寒、濕具有病因、病理、癥狀屬性多方面的意義,辨證應從病因入手,以風寒濕的偏勝、兼夾、錯雜、轉化為辨證依據。
3.1本虛標實,注重補虛
高頻用藥顯示,3類方劑使用最多的均為補虛藥,尤以寒痹使用最高(30%)。說明正氣虧虛、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是致病的根本。從補虛藥類別上分析,濕痹明顯重用補氣健脾的茯苓和白術,寒痹明顯重用補血補肝腎益氣的當歸、牛膝、芍藥和黃芪,其中當歸使用達49.30%。治濕須健脾,因為濕邪與脾密切相關,脾氣不足既可使濕從外受,也可因運化功能低下而令濕從內生。而治療痛痹除了散寒溫陽更要補血益氣,氣血旺則陽旺。如河間云:痹氣身寒,如從水中出者,氣血不行,不必寒傷而作,故治痛痹者,雖宜溫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閉也。
3.2兼顧用藥,各有側重
3類方劑的高頻用藥中有70%使用頻率不同的相同藥味,從使用比例上看,除補虛藥外,風、寒、濕痹使用最多的分別是發散風寒藥、溫里藥、滲濕化濕藥。說明3種痹證用藥范圍相似但重點不同。充分體現了“風寒濕合而為痹”既要兼顧治療,又要側重主邪重點施治的思想[10]。寒痹重用肉桂、附子和羌活,《金匱翼》:痛痹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陽氣,溫潤經絡,血氣得溫而宣流,則無壅閉矣。3類痹證比較,寒痹重用補虛藥輕用祛風濕藥;濕痹重用滲濕化濕藥輕用活血化瘀藥;風痹僅重用發散風寒藥。
3.3寒熱并用,陰陽相濟
3類方劑整體上以微溫、溫為主,其次是平,熱性和寒涼方劑很少。整體用藥溫和,體現了寒熱并用治痹之法。痹之寒熱錯雜證是因為人體稟賦有陰陽的偏盛,感邪有風寒濕熱的偏盛,二者相互影響而形成。故治痹當“疏風勿燥血,散寒勿助火,化濕不劫陰”。微溫、溫方劑在風痹中分別占39.34%、34.43%,而在寒痹和濕痹中微溫超過50%,性溫方劑較風痹少,說明風痹多夾寒邪,而寒痹和濕痹寒熱錯雜證較多。
3.4藥性配伍,治則清晰
風痹方劑前2類(56%)主要藥性配伍“辛-微溫-肝”是活血化瘀的藥性系統特征,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因為“心主身之血脈”,有71%方劑心經排在第3位,另外3類側重于辛溫健脾、甘平補肝腎、辛涼宣肺。寒痹方劑前3類(72%)屬于肝脾腎經的“辛甘溫經通脈”和“甘溫同施,陰陽并補”溫補法,甘味為主說明補益作用明顯,與寒痹方劑補虛藥使用最多相印證,另外2類辛味突出,通陽散滯作用較強,與前述“痛痹尤要宣流壅閉”相一致。濕痹方劑第1大類(37%)體現的是辛甘通陽運化水濕的治則,另外4類體現了辛溫健脾、甘溫升脾的補脾胃祛寒濕法則及苦涼燥濕祛除上中焦濕邪的治法。
4小結
綜上,通過比較分析發現,風寒濕痹用藥相互交叉又各具特色。數據挖掘結果符合痹證的中醫理論,尤其是藥性配伍聚類,有助于全面認識組方原理,充分體現了3類痹證的治則治法,為相關的現代疾病治療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作者:楊麗平孔繁飛楊陽宋慶慧朱嘉張萬強張平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
- 上一篇:黨支部上半年總結專題10篇
- 下一篇:客戶關系管理數據挖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