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作在電子政務中得到實惠

時間:2022-01-29 04:25:00

導語:水利工作在電子政務中得到實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工作在電子政務中得到實惠

潛心打造水利電子政務系統

根據200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將“金水工程”作為“十五”期間優先啟動的十二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

水利電子政務系統是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該系統的建設,建立起以各種水利業務管理應用為基礎、綜合信息處理為紐帶的政務工作平臺,提高水利部機關、流域機構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通過對外宣傳門戶的構建,實現政務公開,促進社會監督。基于統一技術架構、技術標準,統籌組織建設良好的政務工作環境,實現水利部與七個流域機構之間、不同應用之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目標,為水行政管理、公眾服務、輔助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加快實現辦公自動化、政務公開化、管理一體化和決策科學化。

訪談專家

現代水利周刊:水利系統與其他行業的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相比,有哪些區別,哪些特點?

蔡陽:水利電子政務建設項目考慮到現有條件和技術積累,在本期建設任務中重點安排了綜合辦公、規劃計劃、人事勞動教育、國際合作與科技4個部機關與流域機構共有業務的應用開發,相對其他金字號工程更多涉及業務建設的情況,水利電子政務建設項目本期建設內容仍屬通用業務內容的建設。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建設范圍同時覆蓋部機關和七個流域機構。

基于8個分別批復的小型基建投資項目,為確保“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辦公”目標的實現,有效降低項目建設風險,部機關和各流域機構以“1+7”模式,采用“應用集中委托開發、系統分別部署、內容個性化定制”的開發技術路線。

確立了基于共用平臺的應用開發原則,首次大規模采用中間件技術,“1+7”按照“平臺同構搭建、單項業務應用基于統一環境開發”的技術策略。

進行了部、流域機構項目法人牽頭,相關司局、業務部門協同配合,總體組、專題組相結合的項目建設組織模式,系統軟硬件、公用平臺和綜合辦公、規劃計劃、人事勞動教育、國際合作與科技四大單項業務應用均采用“統一招標,合同分簽”的方式組織實施。其中總體組側重負責軟硬件的統一采購、公共平臺的選型與搭建、統一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和CA身份認證系統的建設、三類門戶網站(即政務外網門戶、政務內網門戶、國辦專網門戶)和應用整合策略等整體技術策略的把握,各專題組分工負責相應單項業務應用的需求調研、功能梳理和開發定制的協調配合工作。

為確保項目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制定了“平臺建設先行、合理控制規模、保障共性功能、有序整體推進”的技術步驟。通過運行環境、公用平臺和業務應用的同構搭建,為實現水利部與七個流域機構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創造條件;平臺建設先行是指各種水利單項業務應用必須在水利電子政務公用平臺的支撐下基于平臺統一標準進行開發;合理控制規模是為了合理劃分應用范圍,避免應用間不合理的交叉和重復;保障共性功能是指在進行單項業務應用開發時,充分廣泛進行水利部機關和流域機構需求調研工作,通過集中進行共性功能的集中開發,保障其核心功能實現的一致性,并盡可能通過差異化內容定制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序整體推進是指為了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在選擇適宜的體系架構和應用支撐系統軟件在完成平臺先行搭建的前提下,各部分同時整體推進。在平臺開發初期,主要是選擇適宜的體系架構和應用支撐系統軟件,由總集成商負責制定平臺相關的開發技術標準,同時,開展各單項業務應用需求的細化,并提出其他開發商不同的應用需求,在平臺上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單項業務應用的開發部署。

現代水利周刊:如今水利電子政務系統建設進展如何?

蔡陽:項目建設于2004年底正式啟動,在水利部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各項目法人單位的精心組織下,在水利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總體組、各專題應用工作組的共同努力和各相關單位、部門的積極配合下,項目建設正按計劃有序進行。

采用“統一招標,合同分簽”方式組織實施的1個公用平臺和4個單項業務應用已全部完成任務委托并已取得部分階段成果。軟硬件產品的采購和安裝基本完成,公用平臺開發已完成首個版本,并已完成在部機關和六個流域的安裝部署;綜合辦公應用已在部機關全面試運行并進入流域部署定制階段;人才培訓網管理系統正在進行二級部署模塊的集成測試,首期的培訓課件也已完成開發,正在進行調試;規劃計劃業務管理、人事勞動教育業務管理、國際合作與科技業務管理三個單項業務應用已完成部機關和流域范圍內需求調研,正在進行需求分析和功能梳理。

現代水利周刊:水利電子政務系統規劃設計需注意哪些問題?

蔡陽:水利電子政務建設還處于發展初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三要表現在: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程度低,業務應用相互分割的情況依然存在,面向公共服務、協同監管和決策支持的應用水平仍舊不高,績效評價機制亟待建立,重建設輕應用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等。

“十一五”是水利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下一步的規劃設計與建設中,在強化縱向業務間的互聯互通的同時,推動橫向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重點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進一步推動電子政務從部門分散建設向整體協同建設轉變;強化電子政務系統對各部門核心職能的支撐能力;加快電子政務系統建設重點從提高辦公效率向提升政務效能轉變;推進電子政務系統跨密級、跨安全等級的應用;重點加強社會公眾關注度高、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業務流程相對穩定、信息密集、實時性強的政府業務系統建設;推動各部門業務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按需協同互動。

現代水利周刊:今后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將要達到什么標準,能夠發揮什么作用?

蔡陽:依據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和國家電子政務“十一五”規劃,至2010年,覆蓋全國的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建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初步建立,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標準化體系基本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門戶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能夠實現在線處理,電子政務公眾認知度和公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著力提高政府監管和提供公眾服務的能力。

水利電子政務建設將在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下,通過對水利業務需求和功能的系統梳理,基于統一的技術架構、標準和環境,進行數據資源和應用系統的整合與開發,實現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各類業務應用之間的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協同辦公和政務公開,全面支撐水利行政事務的處理,提高水利業務工作效率,提升水利政務信息化整體水平。

鏈接

水利電子政務內涵

狹義上的電子政務就是平常所說的政務工作電子化,即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務等政務工作中,全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進行辦公、管理,為社會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廣義上的電子政務既包括各級行政管理機關以及其他公共部門的政務工作信息化,也包括各級黨委黨務工作的信息化。

水利電子政務實際上是水利信息化的具體實現。水利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實現水利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服務的網絡化與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業各項活動的效率和效能的歷史過程。而水利電子政務就是水利信息的平臺,同樣利用數據庫的網絡共享和后臺的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水利信息的、解釋、汛期預警等功能。水利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和使用,可以在3個方面對水利行業公共服務產生積極影響。首先,水利行政部門可以通過網絡向社會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有利于建立水利部門與人民群眾直接溝通的渠道,可讓公眾迅速了解水利工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基層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其次,可以極大地提高水利行政部門對外提供服務的效率,克服官僚主義等弊端。第三,可以保證公共服務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做到一視同仁,通過信息反饋,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采納合理建議。

從信息化的技術角度上來說,基本的技術支持都是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網絡保證政務的公開、及時和實時的控制,而數據庫技術保證了相關的事務數據的完整、共享和安全。事實上,電子政務需要很多的技術支持:其界面、人機交互需要用到基本的界面設計(大部分是網頁設計)、ASP技術(當然還有與此相關的JSP、NET技術等);其中間層可能用到XML、DCOM以及數據操作系統不同的程序設計技術;其物理架構又需要局域網、廣域網和因特網技術以及相關的網絡協議、網絡傳輸技術;另外數據庫的設計又可能用到不同的數據庫管理工具。所以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說,電子政務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的信息技術應用,通過網絡實現對大型數據庫數據的檢索、分析、修改,從而達到多用戶在線的政務管理目的。

對于水利電子政務系統而言,由于水利政務的需要,信息中必須包含汛期信息的及時反饋以及汛期預警等關鍵信息。這樣就對系統的實時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以上提到的技術在可靠性上也能適應這種專業領域的需要,這就讓水利電子政務系統的實現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