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機制在通信技術專業的應用
時間:2022-09-14 10:26:11
導語:育人機制在通信技術專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院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課堂,以德為本、寓德于技,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教學實踐應用中,高職院校可依托“互聯網+教育”共享課程平臺,實施“四驅動”教學策略;工學結合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緊扣“1+X”證書制度試點,實現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關鍵詞]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四驅動”教學策略
一、引言
古語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比瞬排囵B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目標要求以及具體指標,明確指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中,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應貫徹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育人機制,以德為本、寓德于技,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近幾年來,我校通信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運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在產教融合創新基地、課程建設、文化建設和教學實踐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取得了寶貴經驗,對今后“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在高職院校通信技術專業順利推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在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近幾年來,面對如何在完成通信技術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思想道德的教育,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我校通信技術專業教師樹立德育意識,提高德育能力,整體設計專業課程,融合思政元素,通過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在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三師”課程團隊深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有機融入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學實施全過程中,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
按照“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依托通信技術黨支部,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參與的“三師”課程團隊一起討論課程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課程標準、模塊任務、教學實施方案中,開發出豐富多彩的在線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在線學習。例如在微課視頻中以通信技術在“神舟飛天”和“嫦娥奔月”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準確可靠的數據測試教育學生具有“誠以養德,信以立身”的職業規范。
(二)教學團隊協同創新,結合學生學習能力范圍進行科學的德育引導和技能教學
課程教學創新團隊開展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學習能力范圍,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專業帶頭人科學組建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集體備課、集中研討、緊密配合,探索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的教學方法,討論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理念與路徑,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促進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通信技術課程團隊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首先成為什么樣的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
(三)依托“互聯網+教育”共享課程平臺,實施“四驅動”教學策略
課程教學創新團隊精心設計線上線下有機銜接的混合教學模式過程,實施“四驅動”教學策略。人才需求就業前景分析驅動學生的學習動力,線上學習與線下實操相互驅動,通過實操演練加強技能的培養;分組比賽與任務教學相互驅動,通過分組比賽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虛擬仿真與實戰演練相互驅動,通過仿真配置助于學生對真實設備和軟件操作的認知和熟練度。課程開展階梯式完成實戰任務教學,階段任務環環相扣,強化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
三、工學結合建設通信全網高水平實訓基地,緊扣“1+X”證書制度試點,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基于通信類專業課程特點,教學中必須加強實訓實習環節及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探究知識過程中自己去體驗“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針對健全“德技并修”人才的社會協同機制,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劉寶民指出:職業院校要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德技并修”辦學模式,聯合行業、企業,打造共同育人的命運共同體,把“立德樹人”融入“做中學,學中做”,著力培養“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一)利用通信工程學院校企合作聯盟平臺,打造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創新基地
通信工程學院按照“超前謀劃、產教融合、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面向信息通信技能人才緊缺領域,與國內著名通信企業展開校企合作,引入行業領域技術認證課程資源,開發課程標準與模塊學習實施計劃,校企“雙元”合作開發規劃教材、案例分析等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還原為真實工作任務,真正實現“工學結合”。同時,學院建有全國一流的4G/5G通信全網實訓基地,在通信寬帶接入、光網絡骨干傳輸、核心網交換、智能移動終端、通信電源、通信網規網優等模塊方向都采用與實際商用一致的設備作為教學實訓工具,使本專業培養的人才具有很強的行業通用性和適用性。
(二)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實現以賽促建,對接職業培訓評價組織的“1+X”技能等級資格認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通信技術專業課程團隊在2011年參加的“三網融合與網絡優化”獲國家技能大賽一等獎,實現重慶高職院校在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零的突破。2019年教師指導學生獲得“大唐杯”全國一等獎、4G全網國家級二等獎。課程資源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實現了以賽促建的長效持續更新機制?!?+X”技能等級資格證書的考核也促進了課程資源的持續更新。通信工程學院積極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緊扣“1+X”證書制度試點,謀劃落實人才培養方案[2],將崗位能力、X證書、專業課程融合,高質量、高效率推進X證書人才培養任務。2021年1月,通信工程學院成功舉辦了5G基站建設與維護“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中級)考試,學院移動通信和通信技術專業共133名學生參加了本次認證。經過學院的精心組織和培訓,學生考證通過率達到81%,高出全國同類認證平均過關率12個百分點,在全國參加5G基站建設與維護“1+X”認證的183所高職院校中位居第一名。通信工程學院以“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抓手,構建“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建設配套實訓平臺等工作保障了相關等級認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總結
近年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壓力不斷增大,從以量取勝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以質取勝的精細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成為一種必然。在此背景下,產業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德技兼備的技術技能人才無疑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3]。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通過專業實踐教學、崗位技能要求、成果應用案例等多渠道,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課堂,以德為本、寓德于技。在教學實踐應用中,高職院校可依托“互聯網+教育”共享課程平臺打造德技并修的課程教學方法,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教材,資源共享,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緊扣“1+X”證書制度試點,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參考文獻:
[1]劉寶民.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德技并修”有用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19-20.
[2]葉華.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淵源與育人機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175-178.
[3]莊西真.新時代職業教育德技并修的邏輯意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21-24.
作者:任志勇 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農業模式對農業經濟效益的作用
- 下一篇:大數據在區域經濟統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