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系統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探討

時間:2022-05-21 09:04:12

導語:大數據系統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系統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探討

摘要:為了提高大數據系統的運行性能,保證信息數據傳輸和存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現針對計算機網絡存在黑客、病毒、軟件隱患等安全問題,在科學應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基礎上,構建和設計出功能完善、實用性強的網絡安全系統,確保計算機網絡能夠可靠、穩定、安全地運行,從而提高網絡信息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為促進大數據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平臺支持。

關鍵詞:大數據系統;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

計算機網絡在給社會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如侵犯和泄露用戶個人隱私,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此,為了避免網絡重要信息數據的丟失或者泄露,促進大數據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何將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科學應用于大數據系統中是技術人員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大數據系統中的計算機網絡存在的安全問題

在大數據系統中,計算機網絡經常會遇到各種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黑客、病毒的入侵威脅。目前,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為黑客、病毒的惡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無疑增加了計算機網絡安全風險,一旦計算機網絡內部重要資源被黑客、病毒攻擊和破壞,將會給個人或者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軟件本身存在的漏洞問題。軟件在長時間運行后,由于用戶沒有及時更新和維護軟件,導致軟件因版本過低而出現各種漏洞問題,這為黑客、病毒、不法分子的入侵和攻擊提供了一定的便利[1]。此外,由于用戶計算機操作行為不規范,為軟件運行埋下了安全隱患,如,為了更好地維護系統,私自設置多個“后門”,為黑客、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機會,導致軟件因被惡意攻擊而無法正常運行。

2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概述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實現所有數據的絕對化保密,通過分析網絡信息數據,就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等私密信息。因此,加強對大數據信息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而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可以從網絡訪問權限控制、網絡數據加密和智能終端加固等環節,解決計算機網絡存在的一系列安全問題,實現對計算機網絡信息數據的全面保護。

2.1控制訪問權限

控制訪問權限作為阻止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攻擊行為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運用中,主要采用設置密碼的方式,對用戶訪問權限進行全面認證和控制,規范和約束用戶訪問網絡資源的行為,確保用戶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以實現對網絡資源的保護。

2.2強化數據加密

為了進一步提高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技術人員要在科學控制用戶訪問權限的基礎上,強化數據加密。數據加密主要是指通過利用加密算法,將具有可讀性的明文轉化為密文,以實現對網絡信息數據的有效保護。數據加密具有可靠性強、安全性高等特征,被廣泛地應用于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中,以提高網絡信息數據的穩定性、可靠性。

2.3智能終端加固

智能終端內部存儲了大量的網絡信息數據,為了保證網絡信息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技術人員要加強對智能終端的加固,確?;ヂ摼W管理工作能夠正常、穩定、有序地開展,從而提高網絡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終端加固主要是指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攻擊行為進行預防,在綜合運用大數據安全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型技術的基礎上,徹底清除惡意代碼以及網絡病毒,并分析和挖掘大數據系統內部存在的潛在性安全隱患,確保智能終端能夠在穩定、安全的計算機網絡環境下正常運行。此外。為了充分發揮和利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優勢,技術人員還要重視對智慧平臺的搭建和應用,以提高大數據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2]。

3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

3.1智能防火墻技術應用

防火墻作為計算機網絡重要的防御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為了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防御能力,技術人員要確保防火墻放置在合適的位置,確保防火墻及時有效地檢測進出網絡的數據包,然后,通過利用網絡安全策略,及時處理非法訪問行為,避免因網絡信息數據被非法訪問而出現丟失或者泄露問題,從而提高計算機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智能防火墻功能強大,除了擁有傳統防火墻基本功能外,還可以及時分析和解決服務攻擊問題。例如:智能防火墻采用分解處理數據的方式,降低了海量數據處理的復雜性,提高了計算機網絡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智能防火墻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3.2入侵檢測技術應用

入侵檢測技術作為計算機網絡常用的安全技術,具有主動防護網絡的特征,出現對智能防火墻技術的有效地補充和完善。入侵檢測技術在具體的運用中,主要借助入侵檢測系統,從分析數據、處理數據、匹配數據等環節中,根據關鍵主機的運行狀態,實現對網絡攻擊行為的識別和處理,從而降低計算機網絡安全風險,實現對網絡信息數據的全面保護。此外,入侵檢測技術還具有實時防范功能和實時預警功能,通過應用該技術,可以確保計算機網絡在遭受網絡攻擊行為之前,及時有效地處理網絡攻擊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計算機網絡被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攻擊的可能性,為促進計算機網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3.3區塊鏈防篡改技術應用

為了保證計算機網絡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技術人員還要重視對區塊鏈防篡改技術的科學應用。該技術在具體的運用中,將區塊鏈劃分為若干個區塊,然后,采用多種算法,實現對區塊鏈內部數據指紋數據的精確計算和確定,確保各個區塊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鏈條結構,一旦某一區塊內部數據被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惡意攻擊和篡改,與區塊相鄰的另一個區塊指紋數據會出現相應的變動,從而斷開與該區塊的連接,以達到終端攻擊行為的目的,因此,區塊鏈防篡改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4網絡安全系統的設計

為了充分發揮和利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優勢,技術人員要重視對網絡安全系統的設計和實現,從而更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和重要信息,避免因這些信息被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惡意攻擊和竊取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該系統包含四大功能模塊,分別是安全預警模塊、安全防護模塊、安全檢測模塊和系統恢復模塊。

4.1安全預警模塊

安全預警模塊主要用于對黑客、病毒、不法分子網絡攻擊行為的檢測和預警,一旦發現可疑行為,該模塊會在第一時間內分析和判斷計算機網絡是否出現安全漏洞以及攻擊行為,并發出預警聲,以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該模塊在具體的設計中,主要利用異構應用軟件,采用集成化處理方式,根據系統開發環境特征,實現信息數據的共享和通信,以保證網絡信息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設計安全預警模塊,可以采用漏洞警告的方式,確保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對補丁的安裝,以增強系統對外部威脅的抵御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統運行性能[3]。此外,系統一旦發現網絡流量出現異常問題,可以自動利用多種算法,實現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分析和判斷,在此基礎上,對網絡攻擊行為進行預測,以達到提高計算機網絡預警能力,從而確保網絡安全系統能夠可靠、穩定、安全地運行。

4.2安全防護模塊

目前,大多數網絡安全系統內部功能主要以安全防護功能為主,如防火墻、殺毒軟件以及VPN軟件等。這種安全防護措施在具體的運用中,通常用到兩種部署方式,分別是單一部署方式和集成部署方式,為提高海量信息數據的處理效率和效果,確保網絡信息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安全性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大數據應用中心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得到了有效地改進和完善,該體系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主要利用了數字簽名技術,避免網絡信息數據在通信或者傳播期間被黑客、病毒、不法分子惡意攻擊和竊取,極大地提高了網絡信息數據通信和傳播的安全性。此外,在多種安全防御技術的應用背景下,系統能夠自動檢測網絡信息數據是否被攻擊,從而進一步提高網絡信息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3安全檢測模塊

安全檢測模塊在具體的設計中,主要綜合運用了入侵檢測技術、流量包分析技術等,提高了網絡流量訪問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為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智能化監測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此外,通過綜合利用軟硬件關聯技術,可以深入分析和挖掘網絡信息數據,以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數據,并將最終數據分析和挖掘結果進行匯總和整理,為提高系統網絡安全響應能力和檢測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4.4系統恢復模塊

目前,由于網絡用戶大多沒有接受過網絡操作正規訓練,導致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因為用戶操作行為不規范而面臨著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問題,因此,技術人員要重視對系統恢復功能模塊的設計和實現,在該模塊的應用背景下,系統一旦遇到威脅網絡安全行為,會在第一時間內自動處理這些威脅行為,使得系統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從而提高系統的運行性能,使得用戶損失降到最低。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為了保證計算機網絡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技術人員要加強對網絡安全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充分發揮和利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優勢,提高大數據系統運行性能,避免因網絡重要信息數據的丟失、泄露而給個人或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技術人員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計算機網絡相關新知識和新技術,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降低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風險,提高網絡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步英雷.淺談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及防范[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11):6-7.

[2]宋龍虎.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系統安全及防護分析[J].數碼世界,2020(11):263-264.

[3]李飛.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優化策略[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0,28(05):66-68.

作者:鄭志榮 單位:西安汽車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