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路徑
時間:2022-08-04 09:21:29
導語: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工作帶來了新挑戰,面對以95后為主力軍的大學生,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鮮明的新特點。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提升網絡媒介技能,掌握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方式,不斷提高對網絡規律的把握能力和對網絡輿情的導控能力,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關鍵詞:融媒體;網絡輿情特點;輔導員;引導能力
新形勢下,自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融媒體時代全面到來。然而以融媒體為主流的互聯網環境復雜,潛藏著價值觀念淡化、理想信念缺失、行為習慣扭曲、情感表達偏激等不良內容,一些思想不夠堅定的大學生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引路人,應肩負起正向引導工作,有效地將大學生網絡使用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因勢利導、應勢而動、順勢而謀。
一、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大學生在網絡社交空間圍繞校內外與學生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或者涉及學生所關心的熱點事件、關注的焦點問題所形成的各種表達傾向性思想、意見、情緒、態度和行為的綜合表現。當代大學生熱衷于在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網絡平臺發表評論和表達觀點,善于從自己的視角審視事件,從而營造出特定的輿論氛圍。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已呈現出鮮明的新特征。
(一)多元交互,網絡輿情傳播形成更為迅捷
融媒體時代的傳播路徑突破了以往媒體空間和時間的界限,開放的空間、立體的時間特性為網絡輿論傳播的自發性和交互性提供幾乎暢通無阻的環境和渠道[1]。在人人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的物質條件下,大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域都可以進行任何形態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大學生利用大眾化應用軟件功能,通過相互添加、相互關注、相互點贊、相互評論等頻繁地進行網絡交互,使得信息得以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傳播出去。尤其是在大學生密集的高校,大學生同時扮演著“信息接收人”“信息加工人”“信息制造人”“信息發言人”的角色,這使得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展更為迅速。
(二)裂變傳播,網絡輿情涉及內容更為廣泛
網絡輿情的裂變傳播主要指單一信息通過話題延伸成其他信息片段[2]。由于融媒體的非線性傳播,網絡內容通過網絡媒介的片段取義與實時擴散,使單一事件突變成呈幾何式增長的若干子事件。大學生在關心關注網絡內容尤其是與校園或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時,便很快抱團成群體關系,在屬于自己的社交范圍分享、傳播。另外,一些網絡信息一旦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預期,加之從眾心理,就可能成為校園傳播的熱點和焦點。因此,從內容上來看,除了敏感性熱點問題會形成網絡輿情,有時候簡單的內容經過不斷的發酵和信息的再加工也會形成網絡輿情。
(三)即時擴散,網絡輿情的管控更為復雜
縱觀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管控復雜多變的原因有三:一是網絡輿情數量爆發式增長且同時存在于各個軟件平臺,導致了網絡輿情內容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而大學生往往比輔導員更早、更快地參與網絡輿情事件,輔導員在引導輿情的過程中往往處于滯后被動的狀態。二是網絡輿情主題增加。隨著網絡輿情的即時擴散,大學生關注的內容由單個校園問題逐漸向多個輿情主題延伸拓展。其中諸多內容呈現出非直接聯系性,即內容與原網絡輿情事件并無關系或關聯不大。三是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多夾雜著校園共性元素或大學生主觀個人情緒。這些新變化使得輔導員對網絡輿情的管控更為復雜和艱難,如果引導和控制不當,有可能迅速產生輿情風暴。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活動特征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大多喜歡“潛伏”在網絡上,選擇在網絡上發表對自身利益的訴求。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分享留言、微博頭條的轉發評論、B站的彈幕互動,乃至熱點事件的圍觀吐槽,人們極易在一個熱點網絡內容中找到共同話題。加之大學生突出的個性、強烈的表達意識、懵懂的政治意識等與融媒體相碰撞,往往形成強大的信息滲透和強勢的輿情中心。輿論場也是情緒場,處于成長期的青年大學生身心尚不成熟,熱情且沖動,對于自身情緒、態度、意見與他人之間的沖突多表現為個性化的表達和明顯的沖動處理。面對謠言時,易群體盲信和形成“破窗效應”;面對同一話題時,有著不同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歷的大學生間的輿論表達可能也相差甚遠。
三、提升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的工作路徑
融媒體時代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已成為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高校輔導員應主動做一個現代“網民”,自覺參與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工作。
(一)加強網絡輿情參與主動性,提升與時俱進的網絡媒介技能
輔導員作為高校的重要管理者和實施者,要提升“知網、懂網、用網、管網”能力,緊跟網絡時代潮流,筑牢網絡輿論陣地。要學會掌握運用多種新媒體和自媒體,先聲奪人,敢于亮劍,把誘導性的錯誤傾向扼殺在搖籃里。要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輿情特征,采用豐富的應對手段和方法,科學批駁,以理服人,主動牽引輿情走勢,及時糾正錯誤的思想和模糊的認知,做到審時度勢??梢岳谩肮睬椤迸c學生“抱團”,把傳統的、強制的、灌輸式的教育轉化為現代的、積極的、互動的引導,從而有效處置輿情。同時,輔導員要注意把握引導的方法、管控的分寸,堅持原則,當機立斷,有的放矢,該刪除的刪除、該澄清的澄清、該反擊的反擊,切實創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輿情氛圍。
(二)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輿情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
要做好網絡輿情的教育引導,以做好大學生思想源頭的教育工作為主要思路。加強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網絡信息“明辨”思維意識。不從眾、不跟風、不盲目,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從意識層面上自覺杜絕制造和傳播不良輿情信息。此外,還要利用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等契機,積極策劃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從而有效地深入主流價值觀教育、網絡道德觀教育和網絡法治觀教育,并實現認同內化、自覺實踐的教育目標。輔導員要有意識地培育一批既能熟練使用網絡技術,掌握網絡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強,又有著堅定的政治信仰、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學生骨干作為意見領袖,組建一支主管輿情搜集、評論引導、信息的學生網絡輿情隊伍并作為輔導員的“左膀右臂”,以朋輩的身份進行適當引導,防止矛盾的發生和問題的堆積延誤。
(三)合力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平臺,確保高校網絡安全穩定
傳統媒體“堵”和“封”的說服教育方式在融媒體時代顯然走不通。因此,堵不如疏,封不如導,要開通更多正常渠道,使得學生的利益訴求和情感需求能夠得到反饋和宣泄。利用當下主流媒體平臺,建立權威的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吸引學生第一時間主動關注,傳達解讀相關部門政策,及時與學生相關的各種熱點、焦點新聞,搶占輿論宣傳的主動權,把握網絡空間話語權,打造學生找得到、靠得住、離不開的網絡媒體。同時值得防范的是,通過這些正向渠道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和信息,輔導員要及時回應和有效處理,如此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支持,增強組織的公信力,避免或降低演化成輿情危機事件的可能性。
(四)完善優化高校網絡輿情制度機制,加強網絡輿情應對處理
從網絡輿情的形成過程分析,有著顯著的“刺激—反應”機制,從事件到網絡媒介傳播再到引起網絡輿論熱議和輿情爆發,通常都需要一段時間。輔導員要把握這一黃金時間,捕捉潛在性、傾向性、群體性的輿論苗頭。依托學校制度改革加快制訂高校網絡輿情日常監測機制,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對大學生經常瀏覽的網站和常用的社交軟件進行全天候、不定時的持續監測。聯動學校部門建立預警研判機制,互通互聯,構建高校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特別是在高校重大政策前,充分預判學生可能出現的動機行為和輿情風險,在網絡輿情的苗頭階段就有效預警,達到預先防范校園突發事件發生的目的。融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要順應網絡輿情工作的新形勢、新思想、新要求,切實提高網絡輿論引導水平,增強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營造健康、清朗、干凈的網絡空間,維護高校和諧穩定。
作者:馮彥妮 屈鵬飛
- 上一篇: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路徑
- 下一篇:網絡輿情背景檔案信息工作整理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