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及引導策略
時間:2022-12-17 10:06:06
導語: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及引導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輿情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高校由于自身高關注度和高影響力,輿情事件會更加復雜、傳播更快、范圍更廣,也更加難以處理。文章圍繞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特征、影響以及引導策略進行研究,通過分析高校輿情,尋找高校應對突發輿情的策略,加強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為高校有效處理負面輿情、創造正面輿情提供理論基礎。
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高校網絡輿情主體集中化。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基本上都為當代大學生。第一,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電子信息滲透生活,而高校是新世紀網絡使用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發表言論的主要途徑,網絡平臺上隨處充斥著大學生的身影。第二,當前的大學生處在學校與社會交界處,又是新時代的寵兒,心理處于半成熟階段,社會閱歷不足,對生活一知半解,對熱點事件充滿興趣。第三,大學生的從眾心理導致其不夠堅定,會成為不同輿論風向的支持者,容易改變,缺乏自我約束,從而呈現一定的“非理性”的狀態。高校網絡輿情主題敏感化與引發的周期性。高校網絡輿情主要由學生日常生活引起,主題大多圍繞食宿、學習環境、校園風氣、科研成果、教學管理、考試情況等問題。這些主題一直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寫照,也是與學生自身利益最切合的部分,極具敏感度。當學生最關注的問題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且學生在提出訴求之后沒有得到學校的具體回應,網絡就成為學生“發泄”的平臺。不同于其他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立足于高校,立足于大學生,高校更像是一個“小社會”,話題的激烈討論同時將逐漸映射到對社會相應話題的討論,如社會治理、國家政治等。任何話題當與大學生或高校相關被大多數網民關注,都將成為引發高校輿情在網絡上的爆發。高校輿情的引發具有周期性。高校網絡輿情符合生命周期理論,而突發負面高校輿情更是具有短周期性,正如生命的誕生、成熟至消亡。網絡輿情發展階段大致分為發酵期、爆發期和衰退期,由于表征網絡輿情的關注度在這三個階段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1]可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實施正確的引導方式。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可視化與引導的非體制性。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大數據可將輿情來源、類型、持續時間、爆發范圍、討論重點及網民從輿情醞釀到高?;貞磷罱K結果的態度變化等抽象數據具體化,從而直觀地觀察出輿情動態。大部分高校利用識微商情系統、清博大數據輿情、螞蟻作坊、鷹眼速度網等輿情監測軟件制定輿情報告,也有高校利用爬蟲技術獲取網絡資源,進行話題識別與跟蹤、人工檢測、敏感詞過濾、網頁清洗,充當“把關人”角色,及時有效清除負面信息。輿情監測可視化可全面綜合分析大學生關注目標輿情的趨勢變化、傳播網站、傳播媒體、關鍵傳播節點,以及傳播溯源等進行全網輿情實時監測以及危機預警。但絕大多數高校未建立成熟的輿情管理機制,使得輿情引導非體制化,最后導致輿論爆發難以平息。高校網絡輿情的不可控性。高校輿情的不可控更多是因為每個傳播受眾,也就是在校大學生們由于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和喜愛偏好的偏差,導致個體對于信息的接收、處理和二次傳播出現了生活中千差萬別的高校輿論結果。準確來說,高校輿情不可控性大致可分為理解能力不可控、受眾素質不可控、傳播方式不可控和輿論走向不可控。以湖南2020年高考留守女學生報考考古專業這一微博熱搜為例,在理解能力這一點,微博用戶龐大,受眾的文化、理解、看待的方式不同,導致每個讀到這條信息的大學生在討論和轉發時出現五花八門的聲音,二次傳播形成了高校輿情本身的一部分。受眾素質不可控是因為中國在校大學生群體龐大,僅本科生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傳播方式不可控是指信息時代誰也離不開互聯網,大學生接收的不過是在媒體信息泛濫時代下多樣傳播的一種結果。輿論走向體現在最終大學生對于一條信息的印象把握,有人說這名女考生不應該報考,因為沒“錢”途,也有人鼓勵說她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持支持和積極態度,可以用來激勵102他人……高校輿情最終就是這樣有了不可控的可能性。
高校網絡輿情產生的影響
建立高校形象:建立“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網絡信息的特點是多樣且復雜,同時負面信息往往更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當高校以積極的、正面的形象出現在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應用中時,龐雜的負面信息出現一個或多個的正能量的輿情并且是為人們所關注的高校。當這種關注度到達甚至沖破一個又一個的時間節點,不斷地沖刷著人們對高校形象的認知程度。高校網絡輿情的積極影響就此顯現,對高校形象的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在輿情發生之前,高校提前應做好預警機制,提出引導策略;在輿情發生后,踐行引導策略。經過引導,不斷建立起高校的“品牌”形象,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擴大高校的影響力,為高校的招生與就業帶來促進作用。2020年6月8日為哈工大百年校慶,自6月3日起,哈工大開始為百年校慶造勢,僅6月7日和8日,就有10項微博熱搜,成功使哈工大百年校慶“出圈”,進一步擴大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知名度。增加事件復雜性:涉及主體廣泛,嚴重深入問題?;ヂ摼W的普及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同樣會對大學生產生許多消極影響。[2]網絡輿情的快速發展不利于事件的順利解決,通過網絡不斷發酵,人們發表各種各樣的言論,會影響當事人對事件的判斷和處理,同時受網絡的影響,會增加對當事人的傷害。高校網絡輿情在傳播中被不斷放大,不僅會上升為討論話題,相關的主體也會被抬升,容易產生更多的問題,增加解決事件的難度,從而導致整個事件的持續時間更長,在解決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2020年11月10日,“高校學生會成員被指耍官威爆粗口”登上了熱搜,登上熱搜后學校給予回應,學校學生工作處已經進行了處置。但在網絡的快速傳播下,經過兩天原本涉及主體只是本學校,登上熱搜后關注事件的人更多,不僅關注這個學生,也會關注這個學校如何做出處理,關注對象上升為高校,本已經解決的事情卻持續了兩天。而該學生會成員被更多的人議論,一些對他批評的言論對他身心發展不利,甚至有些人會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對其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由此可見,高校網絡輿情的發生增加事件的復雜性不利于解決。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從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入手:重視學生思想教育,培養正面輿情思維?;ヂ摼W的開放性使大眾可以互聯網作為載體來發出自己的觀點與情緒,所以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與多元性。在某一事件發生后,網絡上的聲音良莠不齊,而高校輿情的主體大多是剛成年的學生,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對事件或者新聞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與見解。但是他們思想剛剛成熟,且社會閱歷與經驗較少,在對一些熱點事件與重大事件做出敏感反應的同時,更容易盲目輕信被片面信息所誤導。通過思想教育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正面網絡思維,提高學生自我的約束能力,在網絡上要積極傳播正能量的言論思想與主流社會價值觀。讓學生對高校網絡輿情有更好的認知與理解,對輿情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可以客觀且公正地看待網絡輿情,不會盲目地去吸收信息,做到能夠分辨輿論的是非對錯,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網絡思維能力,把網絡輿情的優點與有利影響發揮到最大化。從高校網絡輿情的大環境入手:網絡輿情“把關人”充分發揮作用。網絡輿情的“把關人”是把握社會輿論導向的重要角色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在眾說紛紜的事件中為受眾指明方向,使更科學、更正確的觀點在整個輿情大環境中形成一個主流。互聯網給了大眾更多的自由言論的空間,這種開放的環境也鼓勵了更多的思想上與情緒上的表達,這就更需要網絡輿情的“把關人”正確并充分地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占據輿論話語權的制高點,打破輿論的無序性,把有效的信息準確地傳達給大眾,從而帶動整體網絡輿情環境健康的發展。負責高校與網絡輿情的相關部門加強管理。高校應對網絡資源加強管理,高校學生獲得網絡信息的方式大部分是通過校內的各大社交平臺,所以高校有關部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利用互聯網信息相關核心技術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監管系統,改變對網絡輿情的一般觀念,深入學生的生活,緊緊跟進學生。在網絡輿情監測方面要引進人才與先進技術,注重對于大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加快對大數據的處理速度。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組織程序、計劃方案、決策措施進行優化完善,對學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積極整改。[3]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信息的處理,加快對信息的披露,使大眾能夠獲得更加公開透明的信息,這有助于大眾對事件的理解,也有利于正面引導輿情,使高校學生能夠正確、積極地接收信息。
參考文獻:
[1]徐紅.網絡輿情發展階段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22):65-66.
[2]石國泰.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9.
[3]祝蘇東,李禮建,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判分析及啟示[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5(06):5-9+140.
作者:王莘淇 徐佳宇 王常偉 鄒郡菲 譚宇琪
- 上一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訓課程探討
- 下一篇:電子信息工程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綜述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