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聯系

時間:2022-01-20 03:30:56

導語: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聯系

1.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理解信息技術教育

運用的原理,掌握信息技術教育運用的基本技能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分布運用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和完全運用多媒體的網絡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一要具備注重方法的知識觀、體現個性與交往互動的教學觀、泛化的教師學生觀;二要熟悉信息技術運用的基本環節:鉆研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的;分析學生水平,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需要確定恰當的媒體和方法;編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做好調試工作;開展課堂教學,呈現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對照教學目標,評價教學效果,分析教學得失;三要了解信息技術教育運用的基本模式,如,“媒體———學生”(不能互動)單向型模式,“媒體———學生”(能互動)雙向型模式,“教師———媒體———學生”(不能互動)單向型模式,“教師———媒體———學生”雙向型模式。實際教學中心以最后一種模式為主,它能覆蓋前幾種模式;四是掌握信息技術教學運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具備選擇與制作課件的技能,懂得信息技術教學運用的評價技術等。

2.創設學習情境,實現課堂教學情景化

新課程強調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教師要運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模擬課文實景,再現藝術形象,創設生動、鮮活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直接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進而品味作者的內心世界;加上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美———語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同時還可以結合課文特點,開展配樂朗讀、課本劇演出、情景會話、課文改編和朗讀競賽等學生活動情景,使學生樂學語文,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拓展延伸,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

課程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語文課不一定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他學習內容,拓展學習資源。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和個人學習三種。語文新課標提倡研究性、探索性、自主性的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4.開發信息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信息資源的開發必須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服務,給學生良好的影響,吸引其注意力,使他們愉快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的設計要從傳統的“教”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積極拓展學習領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培養自主探究精神。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都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留出探究的空間,使問題具有開放性,實現生生、師生、人機之間的互動。

5.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推動了教學理念的改變,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是利弊并存的。就學生而言,由于現代教學手段,在思想品德、人格情感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教師要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加強學習過程的教師監控,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促進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以彌補現代教學手段在思想品德、人格情感陶冶等方面的不足。而教師方面則要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只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不能削弱,對教師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運用信息技術更能充分體現出教師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良好教學素養。

本文作者:馬曉紅工作單位: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