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信息安全論文
時間:2022-06-24 09:58:56
導語:物聯網信息安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物聯網及其信息特點
1.1物聯網信息特點
終端設備的異構性,使得物體屬性在建模上存在差別,導致不同物體對數據的識別、對信息的描述產生較大差異;而終端數量的龐大規模,又會導致在采集和處理數據時,容易產生海量數據。數據受多種因素制約,產生位置的分散性、形式的差異性都給信息描述帶來了不便之處。例如,以監測森林區域的著火點為例,對溫度的描述,不同的采集系統可能采用華氏溫度,或攝氏溫度,作為采集單位,那么在處理時就面臨數據統一性的問題。不同的應用對采集點的數量、存儲空間的要求都有不同。大量的數據在不同采集點之間復制,由于傳輸線路、傳輸介質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到網絡通信帶寬。在數據傳輸階段,短距離的無線傳輸是物聯網中普遍采用的技術,而無線傳輸由于其擴散性,使得信息、數據被盜竊的幾率大大增加。物聯網應用在不同層次對數據的使用都提出了復雜的要求,使得信息安全問題更為棘手,也更加受到重視。
1.2信息安全的傳統要求
國際標準化組織把信息安全定義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則指“身份認證、不可否認性、授權和訪問控制”。完整性強調數據的防篡改功能,可用性強調數據能按需使用,保密性強調數據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可靠性則強調系統能完成規定功能。在物聯網信息處理的各個環節,這些要求應當得到滿足。例如,在數據感知技術中普遍采用的RFID,在閱讀器和RFID標簽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時,由于標簽的運算能力非常弱,且兩者之間采用的是無線方式通信,惡意用戶通過克隆、重放、中間人攻擊等手段,從而達到竊聽、修改數據的目的。
2物聯網應用對傳統的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
通常認為物聯網中的實體都部署有具備一定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軟件,即“智能物體”。終端的智能化,使得物聯網中的信息安全面臨更多的挑戰。下面列舉幾個實例加以說明。
2.1智能物體更易暴露隱私
近年來屢見不鮮的手機用戶信息遭遇泄露,只是隱私權遭到侵害的實例之一。定位技術的日臻成熟,使得諸如智能化手機等智能物體的應用也日趨普及,與之相關的LBS(LocationBasedServices)為生活帶來極大便捷。通過LBS,可確定移動終端所在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能提供與位置相關的信息服務。這些信息服務能夠對“什么人”“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從事過“什么活動”做出精確描述。如果攻擊者通過某種途徑獲取到信息服務,那么,合法用戶的隱私信息必將一覽無遺。
2.2設備可靠性要求得到更高保障
傳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支柱之一。經過VigilNet、智能樓宇等應用的驗證,傳感器在數據采集方面的功能已毋庸置疑。物聯網應用中也普遍采用傳感器作為感知層的重要設備。大量部署的無線傳感器節點在傳統的傳感器基礎上,集成了智能化的處理單元和無線通信單元,能夠分析、處理、傳輸采集到的數據。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部署方式影響傳感器網絡的覆蓋質量、網絡拓撲結構、網絡的連通性和網絡的生存時間等性能。受到通信能力和處理資源的限制,在傳統的無線傳感網絡基礎上,研究者開發出CSN(認知傳感器網絡),即“認知無線電傳感器節點的分布式網絡”。受傳感節點的物理特性、部署環境等制約,且認知無線電所用頻譜具有不確定性,CSN的安全問題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挑戰。
2.3無線接入增加了數據傳輸風險
日益成熟的無線通信技術,例如Wifi、3G、4G技術,因其具備的廉價、靈活、高速等特性,在數據傳輸中具備獨到優勢,成為物聯網主流的接入方式之一。但也面臨空間環境對無線信號傳輸的影響、同頻信號之間的相互干擾問題,以及如何應對無線接入的開放性。無線信道的使用方式,決定了信息易被竊聽,甚至被假冒、篡改。在物理層和鏈路層,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3對物聯網信息安全的解決思路
海量終端節點的異構性、多態性,數據傳輸方式的差異化、立體化,高端應用的多樣化、復雜化,涉及感知、存儲、傳輸、處理和應用的每一個細節。完善物聯網信息安全,需要從不同層次出發,綜合運用多種安全技術。
3.1安全標準
技術意義上的標準就是一種以文件形式的統一協定。如本文前言所述,物聯網本身缺乏統一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物聯網安全的標準化進程,但是從另一方面,也更加證明了制定統一安全標準的必要性,使其能更加有效地服務于物聯網建設。標準化工作的推進,需要有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行業企業的率先垂范,并注重網絡用戶安全意識的培養。
3.2防護體系
物聯網安全防護應考慮數據產生到信息應用的每個階段,從分層、分級等不同維度,設計安全防護體系。
3.3技術手段與應對方法
不同層次、不同級別采取的安全措施不盡相同,彼此互為補充,形成整合性的安全方案。結合層次特點、級別要求,對關鍵安全技術做簡要說明。
1)各類RFID裝置、傳感設備、定位系統等,為“物體”標識自身存在、感知外界提供基礎保證,也是海量數據產生的源頭。無線傳感網絡的脆弱性、受限的存儲能力、頻段干擾、RFID標簽與閱讀器之間的安全與隱私保護,通過采取PKI公鑰體系、IDS系統、PUF等技術進行安全保障。
2)IETF小組在設計IPv6時強化了網絡層的安全性,要求IPv6實現中必須支持IPSec,使得在IP層上對數據包進行高強度的安全處理,提供數據源地址驗證、無連接數據完整性、數據機密性、抗重播和有限業務流加密等安全服務。移動網絡通信中使用的UMTS網絡基于雙向認證,提供對接入鏈路信令數據的完整性保護,并且密鑰的長度增加到128bit。
3)未來的云計算服務將為用戶提供“按需服務”,實現個性化的存儲計算及應用資源的合理分配,并利用虛擬化實例間的邏輯隔離實現不同用戶之間的數據安全?;谠朴嬎愕臄祿行慕ㄔO,為數據挖掘等數據的智能處理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物質基礎。
4)物聯網提供多樣化的集成應用,對業務的控制和管理比較突出。建立強大而統一的安全管理平臺是實現業務有效管理的一個思路?;谏鲜霭踩P秃图夹g手段,用戶、管理者可以從不同層次來開發或使用不同的安全措施。例如針對接入終端的差異性,采取基于身份標識的終端認證。終端認證機制為用戶提供物聯網終端與網絡之間均雙向認證。根據設備類型特點,設計終端設備與接入網網關之間的接口協議,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需求來設計共享密鑰或隨機密鑰。一個直接的例子,是在應用日漸廣泛的智能停車系統中,設計車鎖與鑰匙之間的安全通信。車鎖與鑰匙可以作為兩個對等終端,配備存儲器件、無線接口、密碼SoC等功能模塊,雙方通過射頻進行通信。密碼SoC的安全性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功能和質量。
4結語
隨著對物聯網技術研究的不斷推進和越來越廣泛、具體的物聯網應用,物聯網信息安全問題已引起極大關注。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統一的安全體系和安全標準,將貫穿始終。
作者:雷驚鵬 黃存東 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內屏蔽鐵路數字信號電纜接續工藝論文
- 下一篇:企業信息安全風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