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及改革分析

時間:2022-01-20 04:31:17

導語: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及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及改革分析

摘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我們可以明確了解其中“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也就說明我國體育公共管理資源已經開始得到足夠的重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指出體育事業應該全面貫徹會議精神,以體育事業中的民生問題為重點,進而來發展體育公共資源,同時也必須注重對農村、基層以及一些欠發達地區傾斜,這樣就可以逐漸形成涉及全國人民的公共體育管理體系,實現公共體育資源平等化。但是在整個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許多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快速解決,優化公共體育資源,達到其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平衡

1公共體育資源的含義

公共資源的最原始的定義是能夠為人類提供發展、生存、享受的自然條件及物質。現如今,對其的定義為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各種資源。所以公共體育資源就可以理解為社會向公共體育活動過程中所提供的各種資源的綜合,資源的形式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以及財力資源,除此之外還包含著一些無形的資源,例如體育科研信息、管理、政策法規等等。

2公共體育資源中“公共”解讀

根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對于公共的延續,公共體育資源所面對的對象是全體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是為他們提供能夠開展各種類型體育活動所需的各種資源,是由上至下、國家對人民的單向傳遞。國家政府是體育政策的制定人和執行人,是對公共體育資源進行分配的主體,人民群眾是對公共體育資源的享受反饋的客體。政府主要強調公共體育資源對于整個集體的收益而往往不會太過深入地考慮到個體對其的收益及影響。這也是政府對場面的壯觀、參與人數多的體育活動喜歡的原因之一。政府會加大對公共體育資源的投入,但是未能賦予服務者任何管理體育資源的權利以及考慮服務者的決策問題。人民群眾在享受公共體育資源的時候,因為對整個資源配置過程未有參與,所以對這些設施只有享受權而沒有維護的權利。所以當公權的威信以及形象遭到質疑的時候,公私矛盾就會逐漸升級惡化,所表現出的就是人們群眾對公共體育資源的不滿以及抱怨,有些甚至會出現破壞等。這也是在公共體育管理過程中,公共性缺失所造成的。

3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1)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各級各類地區差異較大,公平性不足,最主要的矛盾為競技體育與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2)對一些地區公共體育資源所涉及的供給不足,主要是有人力資源基本配置不夠,其次投資機構不合理,最后是體育場地設施嚴重缺少。(3)公共體育資源配置體系管理效率低下,主要是指人力、經費以及場地設施的效率低。(4)體育信息、體育管理以及體育制度建設落后。

3.1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問題

合理化的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能夠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據任凱、王凱珍在對我國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為:我國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嚴重缺失,并且利用率非常低下。宋玉梅、李曉天等人提出:城市社區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因此在配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區域性的問題,在對城市社區進行配置的過程中,又指出社會公共體育資源必須遵循計劃與市場協調以及公益性等原則,進而不斷優化社區體育。

3.2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問題

趙吉峰學者提出了當前陜西地區的農村在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存在經費不足以及投入不均勻、體育場地設施缺失和缺乏專業指導人員等問題。認為我國農村體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同時對其的資源政策不完善,資源配置不平衡。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管理理念落后以及缺少相對應的指導人員導致部分公共體育場地資源的浪費和常用器材使用不當等問題的發生。

3.3學校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問題

許琨根據對學校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研究之后提出:現如今,高校公共體育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存在大量資源閑置問題,導致利用率低下。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在經費方面缺少,學校創收意識低下,其他資源雖然豐富但是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4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改革途徑

4.1增強民眾的政治參與

根據更加寬廣的角度來看,公共可以被理解成為參與,也就是群眾自發自愿地參與到公共建設過程中。參與可以分為兩種方式,既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政治參與可以將其界定成為在事務上的參與,也就是對政府所涉及的公共體育資源具體行政事務的參與以及監督。不僅要參與到具體的行政政策制定和實行,還要參與到對當地公共資源管理人員的監督。由此可見,公共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參與行動,而不僅僅是一種所屬結果。群眾在進行政治參與之后能夠更加客觀、全面以及深入地去了解公共體育資源相關事務,應該實現群眾對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全程參與,讓群眾稱為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使用和維護監督的主要成員。“政治參與”能夠有效規避管理人員的個人主義現象。個人主義是在西方所產生的,它所建立的基礎是私有制。從我國的政治體制來看,它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并不能妨礙這種思想對我國群眾的積極影響,但是必須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也就是公共體育資源建設。通過群眾對公共體育資源建設過程中的政治參與,能夠讓廣大群眾擁有對其的知情權以及決策權,同時在對公共資源管理方面也實現了與政府權力平等。既群眾擁有對公共體育資源的管理權、維護權和監督權,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公共體育資源的自主性。所以,當人民群眾與公共體育資源的關系明確之后,群眾在享受公共資源所帶來的福利之時,也能夠十分明確自己在對資源管理過程中的責任與義務。

4.2劃清政府對公共體育資源管理的權限

在公共體育資源建設方面,首先要增強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這樣做就必須劃清政府與群眾對公共體育資源管理的界限。在組織建設方面,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確保政府與人民群眾在資源管理方面的統一。在資源配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優化建設合理適用共體育設施,避免使用率低下和不夠用的現象發生。4.3加強體育類社會組織的積極意識我國的大部分體育類社會組織缺乏獨立性及自治性。例如競技體育方面的運行基本上掌握在政府手上,而基層行體育社會組織則不具備表達和參與公共管理的條件。這也就會導致許多公共體育建設不能夠實施,畢竟體育類社會組織是具有很強的引導性,能夠引導當地群眾積極開展體育鍛煉的。這能夠大大提高當地公共體育資源的利用率,不會因場地設施未有群眾參與而閑置浪費資源。所以在這方面,我國應該積極關注體育類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和自治性,積極擺脫依存關系,從實現組織成員利益以及為群眾服務出發,確立組織發展的發現,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避免公共體育資源的浪費。其次,政府應該對成熟的組織提供相應的管理權以及公共體育資源的使用權,讓他們利用一些資源來帶領群眾進行鍛煉;對還未成熟的體育類社會組織應該積極加強引導,扶持他們向正確方向發展,同時也應給予他們一定的參與公共體育資源建設的權利。

5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改革

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在公共體育資源方面,我國對于競技體育的投入占了絕大部分,有些項目甚至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僅僅只有一小部分投向群眾體育。我國政府公共體育資源的配置主體為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配置是處于劣勢地位的。然而無論從體育參與者的數量或者解決體育事業矛盾,再或者從憲法規定保障人民體育鍛煉權利方面,群眾體育都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占有主體地位的。所以群眾體育就是體育的主體,照此邏輯思考,群眾體育也應該成為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主體,但是實際現象卻與理論相差甚大。所以深化公共體育資源改革的重點就是在將公共體育資源投入群眾體育之后如何確保競技體育繼續為國爭光。所以公告體育資源配置改革取向應該是在改革體育體制的同時對體育財政進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奧運爭光與競技體育區分開來,或者直接獨立出,作為公益項目繼續堅持“舉國體制”,除此之外的競技體育可以推進私益性競技體育,讓其走向市場。這樣政府既可以讓競技體育得到很好的發展,同時又能收回之前投向競技體育的資源轉向投入群眾體育中。對體育財政的改革,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可以知道,奧運爭光已經由中央采用轉向資金來承擔下來,這也解放了由原來各級政府所為奧運爭光承擔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從而可以讓中央以及地方財政更好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6結束語通過上述文章總結,我們可知,城市社區資源配置整體不理想,農村則因為場地設備、經費投入等制約其發展,高校在整體上是富足的。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也在逐漸好轉,但是相信在政府的不斷改革下,公共體育資源最終會實現平衡發展。

作者:饒建波 單位:武昌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林川,束路西.論我國群眾體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1).

[2]肖錦山.非正式體育組織對群眾體育發展的價值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

[3]鄭家鯤.五大理念引領下“十三五”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2).

[4]劉小平,陶玉流.資源配置理論下我國高校體育資源及其社會共享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7(3).

[5]宋玉梅,李驍天,李龍,劉海元.小康社會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相關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

[6]蔣錦蓉,方正,吳周禮.我國體育資源配置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05(3).社科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