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探討

時間:2022-02-20 05:12:00

導語:貧困地區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探討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代縣和繁峙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體育場地上都達到了農村公共體育場所配置的基本標準;體育設備多數村已經達到了基本配備標準,少數村還沒有達到基本標準的要求;各村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會周圍和學校附近,分布過分集中;公共體育設施配置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農村自籌資金較少。

關鍵詞:農村體育;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體育設施配置

中國城市和農村體育因歷史原因產生巨大差異,農村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后于城市。然農村公共體育設施肩負著促進農村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其數量、質量和規模狀況是農村文明的標志。在“十一五”期間全國各地大范圍內組織進行了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積極開展了全民健身活動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而全民健身計劃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農村的體育活動和體育設施建設開展的規模和質量[2]。1994年國家體育總局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號召,對忻州市繁峙縣實行16年的定點扶貧,為繁峙的各項建設事業(包括體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對忻州市代縣實行定點幫扶,堅持突出體育扶貧政策的特點,對代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和資金上提供了大量的幫助,促進了代縣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研究繁峙縣、代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情況,可以更好地促進兩縣的體育健身、體育設施建設發展,優化兩縣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促進貧困地區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更好地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忻州市繁峙縣、代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情況,從繁峙縣抽取繁城鎮筆鋒村、砂河鎮砂河一村、大巖鎮大巖村、杏園鄉小砂村和巖頭鄉巖頭村,代縣抽取峨口鎮東灘上村、上官鎮西關村、陽明堡東馬村、磨坊鄉新城村和新高鄉新高村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查閱相關文獻并收集、歸納與分析。

1.2.2訪談法

對代縣、繁峙縣主要相關領導以及調研村村長和農民進行訪談。

2結果與分析

2.1體育設施配置基本情況

體育場地設施是每個行政村體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行政村開展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是: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塊混凝土籃球場,并配置1副籃球架和2張乒乓球臺,每個村只有在保證基本標準建設完成后,才可以自行建設其他體育場或文化健身廣場[3]。

2.1.1體育場所情況

被調查的十個村都建有混凝土籃球場;除了巖頭村和新城村還沒有建成文化健身廣場,其余的村都有健身廣場;筆鋒村和新城村還配有室內娛樂設施,。由此可見,兩縣都達到了農村公共體育場所配置的基本標準。

2.1.2體育設備配置情況

兩縣各村都有健身路徑,最低數量為6個;除大巖村外,各村都有至少1副籃球架;僅有四個村有乒乓球臺且均為1張。雖然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時期政府一直主張發展體育運動必須增加體育設施數量,提高體育設施質量,加大體育場地建設在全國農村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面積、人口、經濟狀況的不同,有些村還沒有達到基本標準(即一場兩臺[4])的要求。有些村盡管達到了基本配備,但再無其他類型體育設備,器材設備單一,這也體現了兩縣公共體育設施類型上的結構性缺失。此外,配備有乒乓球臺的村莊,基本是將球臺鎖在室內,導致村民無法使用,這種“有臺不用”的情況在兩個縣多數的農村很常見。有設施卻無法供廣大農民群眾所使用,所謂的“面子工程”在這里就有所體現。同時,現有的設備配置中,有些體育設備損毀嚴重、年久失修,已無法正常使用。體育設備短缺和不足、再加之“有臺不用”、現有設備損壞等,嚴重制約了村民鍛煉的熱情,影響了村民鍛煉的效果。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滯后,使廣大農村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條件大大落后于城鎮居民,農民的健身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滿足。因而,在設備的配備上兩縣還需不斷完善,并改進設備的管理,有效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使村民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體育服務。

2.2選址分布情況

兩個縣的各類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會周圍和學校附近。村委會、學校周圍一般都在村中心,便于人們組織進行體育鍛煉,方便對體育設施的使用進行監督,集中化管理。但分布過分集中,沒有考慮到外圍居民是否愿意來使用公共體育設施,也大大影響了村民鍛煉的熱情。村民選取運動具有就近性原則[5],居住周圍若沒有體育設施,鍛煉的意識就會下降。兩縣在體育設施安放時沒有合理選址,導致設施分布不均勻,影響了一部分村民鍛煉的積極性。因而,兩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選址依然需要合理的規劃,既要在集中區,也要考慮均勻分布,以期滿足更多人進行體育活動的需求。

2.3建設資金來源

兩縣十個村的健身路徑、籃球場都是由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配置的;四個村的文化健身廣場也是由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配置的;兩村的健身廣場是由中國體育彩票援助資金捐贈的;四村的籃球架是由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配置的,其他有籃球架的村是由中國體育彩票援助資金捐贈的;筆鋒村、新高村的室內娛樂設施,東灘上村的乒乓球臺是由中國體育彩票援助資金捐助的,筆鋒村、小砂村、西關村的乒乓球臺則是社會各界人士和村民自籌配置的。村民自籌配置情況有三種:一是本村經濟水平較高、村委會撥款配置;二是本村富裕的當地人或體育鍛煉意識較強,或自愿為本村做貢獻自己出錢為村民購買健身器材;三是村民自己籌集資金購置體育設施,滿足自己體育鍛煉的需求。兩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其次是中國體育彩票援助資金,最后是農村自籌資金。1995年起,國家體育總局對這兩個縣實行定點幫扶,堅持雙向扶貧、互相鼓舞原則。但這種幫扶有限,建設的資金費用遠遠滿足不了各村的需求,并不能涉及到兩個縣的每個行政村。因而,兩縣在國家幫扶、省政府資助、體彩援助下,各地各村還能夠自籌資金來對公共體育設施進行配置,各方共同來建設公共體育設施。然兩縣主要的資金投入還是以國家和省財政為主,農村自籌資金很少。這與國家《2016農民體育健身設施實施方案》中規定的資金投入原則以地方投入為主、國家和省級體彩公益金扶持為輔、社會籌資為補充的資金投入是不相吻合的。國家鼓勵社會資助,提倡人口較多的、經濟相對較好的村可增加體育器材和設備,提升體育設施配置檔次。

2.4對外開放情況

根據實地走訪調查,由于各地區行政村所處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繁峙縣、代縣的每個行政村基本都配備了全開放的健身路徑、籃球架,后期還有一些村配有文化健身廣場、籃球場、乒乓球臺和室內娛樂設施,其中文化健身廣場、籃球場都是對外全開放的,居民可以隨時鍛煉,免費使用。而乒乓球臺、室內娛樂設施有些村雖然配有,但是不開放者居多,使村民無法利用這些設備和場所進行鍛煉。

3結論與建議

當前,代縣和繁峙縣各村在體育場地上都達到了農村公共體育場所配置的基本標準;體育設備多數村已經達到了基本配備標準,但這些村除標準中的體育設備外,再無其他類型體育設備,器材設備較為單一,部分器材設備不開放,少數村還沒有達到基本標準的要求;各村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會周圍和學校附近,分布過分集中;公共體育設施配置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其次是中國體育彩票援助資金,農村自籌資金較少??偟膩砜?,在國家的幫扶下,繁峙縣、代縣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情況基本達到國家的基本標準要求。但在體育器材多樣化、設施的選址和資金來源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體育場地設施應布局合理,管理維修方便,交通順暢,并遵循當地規劃部門的相關指標和規定。各村在配置體育設施時,應在把握總體原則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地域、人口等在體育設施配置上給以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安置,使其選址更為合理化;同時,兩縣政府應深入群眾,體察民情,深化全民健身思想,積極倡導鼓勵社會自籌資金來建設體育設施,這是優化農村體育設施配置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途徑。此外,各級政府應堅持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建設資金投入的透明化,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陽光執政,專款專用,用到實處,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越來越豐富的體育鍛煉需求。

作者:李海英 鄧文玉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

參考文獻:

[1]呂賢清.淺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32.

[2]劉向東,宗有智,常同禮等.新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關系[J].體育時空,2014,(1):225-225.

[3]新農村建設新舉措[J].時事資料手冊,2006,(3).

[4]王亮清.新農村建設中村落體育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與解決路徑――河南省“村官學院”鄉村工作站16個行政村的實證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33(2):53-57.

[5]馬玉芳.從經濟學理論視角分析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免費開放[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