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演進回顧及對策
時間:2022-10-25 10:50:12
導語:高校公共體育演進回顧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存在的諸多問題依然不容忽視。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邏輯分析法,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演進脈絡、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回顧過往、把握當下、展望未來,為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使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更具科學性與時代性,進一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演進;現狀;對策
1高校公共體育研究回顧
1.1學生體育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高度,就學生體育學習態度而言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其主要原因是害怕體育課考試,沒有感興趣的項目等。因為學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沒有從心理上對學生進行有關體育運動諸多益處的疏導,導致學習態度不端正,所以最終結果是直接影響其體育學習效果。
1.2體育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各大高校一致把“健康第一”作為其教學的指導思想;但“健康第一”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概括性太泛,對具體的教學實踐起不到實際的指導作用;而培養興趣、掌握技能、終身鍛煉是當今時代背景下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具象化訴求。在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上可謂是見仁見智。
1.3體育課程內容
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決定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術科教學仍未擺脫傳統的“運動技能授受”教學模式。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增加幅度不夠明顯,與時俱進性不夠突出,不能真正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1.4體育課程評價諸多研究結果顯示,體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部分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設置的考核制度不合理,有些只是片面追求最終的運動成績而忽視了學生進步的空間,只注重運動技能的考核而忽視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考試威脅論”依舊存在。
2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2.1大學生體育素養缺失
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產生的,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技能等方面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研究,發現大學生體育理論知識欠缺嚴重,很多高校對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幾乎不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測試;體育意識薄弱;學習和掌握的體育知識不夠全面,未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質測試成績逐年下降,多數大學生人體最基本的運動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等素質也是隨著年級的遞增呈遞減趨勢。
2.2體育文化失范
體育文化的失范昭示了體育精神的困境與社會責任的缺失。武術作為我們的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大高校都開設有武術選項課,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被外來的跆拳道、拳擊搶占很多學生資源,出現這種現象,是否應對我國大學體育文化失范進行深刻考慮?文化的歷史是不能夠中斷的,傳統文化需要延續,這已經不是人們是否感興趣的問題,而是人們必須面對的一種決策,與傳統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
2.3體育項目陳舊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各高校所開設體育項目陳舊,特色不明顯;在體育產業廣闊發展的當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很多新興運動項目如攀巖、素質拓展、野外生存等未能及時引進高校體育課堂,致使高校體育運動缺乏活力。故高校在選擇所開設體育項目時應有新突破,在繼承原有體育項目的基礎上應適當、適宜、適時的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從而既能引起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一舉兩得。
2.4評價體系不完善
各大高校體育評價體系大同小異,評價內容多為考勤加技評和達標評價;評價方法基本上選擇終結性評價,適當加一些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容易造成評價重篩選與甄別而輕診斷與激勵的功能。首先,就評價內容而言,它容易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忽視學生主體性,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就評價方法而言,忽視了體育評價的診斷作用,不能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最后,評價完全由老師主導,學生不能有效的參與其中。體育評價的真正目的在于通過評價形成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
3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方向
3.1完善體育理論課程建設
完善體育理論課程建設,豐富學生基本體育理論知識,不僅要為學生開設體育理論課程必修課,必要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體育理論課程考試。學生只有在思想上對體育有一個正確認識的前提下,才可能在態度上有所轉變,進而才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體育鍛煉中。
3.2增加體育文化熏陶
“無體育、不清華”。首先清華人在思想觀念上重視體育運動,其次更多的是一種對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文化是經過歷史沉淀的精粹,各大高校應大力發揚體育文化的感召力、傳染力,站在文化的高度來看待體育,使體育文化能夠在學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進而使體育運動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
3.3適時地引進新興運動項目
高校應與時俱進,首先應加大體育科研力度,為體育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其次應鼓勵教師創新,創新教材教法與教學模式,最后應推陳出新,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突出時代性,在恰當的時機引進當下開展相對火熱的運動項目,一方面能夠突出辦學特色,并且體育設施也可增加校園人文景觀;另一方面新興運動項目能讓學生眼前一亮,使學生有躍躍欲試的沖動,進而調動其參與體育運動的欲望。
3.4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
對學生進行體育評價時,評價內容可從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參與度、學習態度、情感體驗、社會適應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綜合的評價;在評價方法的選取上可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師生互評、體育理論考評等多種方法結合的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法多樣化,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3.5采取適當強制措施
無強制,不體育。在實踐過程中高??沙雠_相關文件對學生進行適當強制要求,要求學生課內課外一體化;也可與體育社團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創辦并加入體育社團。強制性施加和被迫性接受的結果是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體育活動習慣的養成、體質的增強和健康水平的提高[14]。高校還可以開發與運動相關的APP,讓每位學生下載,這樣學生課下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都可通過后臺一目了然的反映出來。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
3.6注重安全教育
體育運動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但絕大數風險都是可以通過安全教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持續為學生灌輸運動損傷防范知識,提醒學生課前充分熱身,把握課堂節奏,控制課堂秩序,監督運動負荷;另外體育教師應優化自身知識結構,鞏固與細化健康、保健、生理學、人文等方面知識,并將其運用到體育教學過程中。
4結語
回顧過往,就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而言,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學指導思想模糊不清,體育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新穎,課程評價體系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把握當下,高校學生體育素養缺失,體育文化失范,體育項目陳舊,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仍是阻礙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展的絆腳石;展望未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應從完善體育理論課程建設,增加體育文化熏陶,適時地引進新興運動項目,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采取適當強制措施,注重安全教育等方面著手。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成績,而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素養、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使學生愛生活、愛運動。
參考文獻
[1]南海艷,丁丹.現代教育觀、健康觀、體育觀[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
[2]廖鈺珊.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3,17(2):76-81.
[3]王國亮.翻轉課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
[4]高慧娟.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及改革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1.
[5]何健.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8.
[6]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94-99.
[7]張磊.基于P-PE-PCK發展的術科教學改革研究:從理論到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張金龍 黃文武 念貴 單位:湖南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技工學校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探究
- 下一篇:網絡文學創作感悟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