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

時間:2022-07-08 10:11:54

導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

摘要:以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廣西來賓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中心治理理論分析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問題,探討符合民族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發展對策,為發展民族地區農村體育事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中心治理理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來賓市

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建設還沒形成完整體系,尚有供需不匹配、供給主體單一和東西部差距大這三個矛盾。尚有“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由誰來提供”、“多元供給主體之間如何協同發展”等系列問題。

1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基本內涵

多中心治理理論核心內容認為政府不應該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單一主體,而是要和企業、非營利組織、社區乃至個人等獨立的主體要素相互協作,使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調適,形成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治理模式[1]。

2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分析

2.1來賓市農村體育服務多元供給主體發展的成果分析。第一,推進體育產業基地建設,建立健全現代體育市場體系,探索成立體育產業集團。2015年2月,在區體育彩票工作會議中獲表彰。其次,各級黨委、政府充分重視,在建設“一村一籃球場”活動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把此活動列為為民辦實事、全市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之一。第三,加快場館運營機制改革,探索政府購買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場館免費開放工作的進度,規范免費開放工作和管理制度,規范免費開放工作正常進行和長久推行。第四,多方籌資,資金來源多元化。來賓市政府通過爭取上級項目、幫扶部門、市縣財政以及農民自籌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建設體育事業。2.2來賓農村政府與非營利性組織的合作分析。以服務于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或組織成員為目的非營利單位都可以稱為農村非營利組織[2]。來賓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方式為特許經營,來賓市政府加強體育場館開放力度,落實縣財政場館公共服務資金,特許縣級體育公共場館、設施面向群眾以低價或免費開放的形式進行場館運營。第二種方式為政策優撫,來賓市針對體育場館設施開放工作中消耗的水、電,供水、供電公司(企業)盡可能按照最優惠價格標準執行等政策優撫。第三種方式為合同承包,來賓市在體育社團發展試點工作中,把中小型體育場館以簽訂合同的方式交由體育社團管理運營,讓體育社團參與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2.3來賓農村非營利性組織與企業的合作分析。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在服務的目的和價值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即使這樣也不影響二者合作的進行公共服務的供給[3]。來賓市為“世界體操王子”李寧的家鄉,“李寧基金會”的名義捐助了50萬元,建設了10個標準籃球場,支持來賓“三求”文化惠農工程。2.4來賓農村集體籌資分析。來賓市武宣縣通挽鎮尚滿村,全村有村民70多戶沒有收取任何補償,讓出95件雜房建設文藝舞臺和籃球場等公共體育設施。在如象州縣平鎮謝官村,全村共130戶都投工投勞,23個水泥匠全部投身體育設施建設。2.5來賓農村其他供給形式的分析。第一,非營利性組織獨立供給,在現階段可行性不高、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也并沒有涉及此類供給形式。其次,農村企業自主供給分析,這種模式在江蘇南部的一些比較富庶村落中比較常見,而來賓市農村企業較少并不能依靠村內企業對群眾體育進行供給。第三,個人捐贈,來賓群眾體育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和群眾自籌。社會人士也紛紛響應,各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人士、熱心群眾等紛紛出錢出力,累計捐款捐物達1365萬元[4]。

3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不足之處

3.1政府過于干預民間體育組織,供給形式需創新。目前,政府和各個體育組織依舊是“自上而下”的關系,對民間的體育組織仍然是管制多于服務,對于民間體育組織政府采用資助、撥款、購買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運用市場機制的形式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如:創新金融衍生品、私營資本引入等。3.2多元化供給模式有待形成,需進一步引入民間資本。來賓市農村體育特別是群眾體育領域中,新型的現代化體育場館還較少,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覆蓋面偏窄,體育公共資源相對集中于各類學校和事業單位,利用率不足。3.3供給的總量不足,無效供給多。來賓市體育產品的供給多側重在燈光籃球場和乒乓球臺等體育設施上,沒有充分挖掘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體育項目和設施。因此,在公共體育服務總量供給并不充分的基礎上,有衍生出有效供需的新矛盾。3.4供給結構失衡,軟環境供給不足。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存在著重資金、基礎設施等物質性供給現象,宣傳信息、人力資源和法規制度建設還應加強。在供給過程中大量本應該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成為人們必須交費才能獲得的“經濟性”服務產品。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比例失衡。

4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發展對策

4.1加強體育管理的信息、法制、科學化,跟進“互聯網+”。來賓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進一步推進,應結合“互聯網+體育”在體育相關法規的標準下,創建諸如“來賓體育”云平臺等網絡應用。此類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的基礎應為“互聯網+”概念,打造體育公共服務線上和線下相連通的便捷的新型服務平臺,如:“韻動株洲2.0”——具有株洲本土特色的文體云平臺,截止2018年10月27日,該平臺已注冊會員20多萬人,訪客超過1600萬人次[5]。“韻動株洲2.0”幾乎同當地文體部門無縫對接,能夠提供最專業、便利的本地文體信息和時政新聞;能夠顯示百余家免費或促銷場館,并直觀的提供其預訂電話、詳細地址和場館詳細信息等。除此之外平臺還內置支付寶錢包等支付平臺,便捷充值繳費,流程簡單易行。4.2基于“大群體”的思路,推進公共體育服務網絡化治理的實現。夯實“大群體”工作格局,重點需要完善理論機制、督導檢查機制、部門協同機制、宣傳發動機制、師范引導機制、評價激勵機制等六大機制。就目前的實施效果而言,“大群體”的依舊停留在體育行政系統內部。應發揮縣級體育行政部門和體育協會的抓手作用,推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的多元化發展,形成“目標明確、資源共享、機構功能整合”的形態,實現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從政策層面到現實發展的轉變。“一體多用”的方式,高效率的利用相關設施、廣泛融匯各個部門的資源,以達到有效的互補,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4.3民俗、節慶發展模式,開發本土體育優勢項目。第一,結合地區特色發展體育品牌。廣西少數民族眾多,可以打造區域群眾體育品牌,“一區一品”“一縣一品”發展地方特色。如:壯鄉武鳴的歌圩節。第二,發展群眾體育,促進本土優秀體育項目傳承。就調研結果來看,“現代體育項目進村”引入農村常會遇到文化障礙。而本土性的、傳統型的體育活動卻不乏鍛煉著的身影4.4集約化、整合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體系。第一,建立類似鄉鎮服務委員會的大部制機構。體育協會等民間組織也應發揮其積極功能,在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中,同樣需要借助工會、共青團、婦聯系統等多元智力主體的積極能力。形成機構多元整合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體系。第二,推廣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自治區預計建設村級公共中心1500個,都是按“5個一”的標準進行規劃,即每村建設一個籃球場、一個舞臺、一棟綜合樓、一直農民籃球隊和一支農民文藝隊的標準進行建設。4.5“校社互動”、場館開放模式。第一,校社互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校舍互動”模式就是以學術界以前提出的“學區體育”的概念。第二,場館開放。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將中小學和體育健身場館在課余、非競賽時間段向全體村民開放,提高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志剛.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起源、發展與演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2.

[2]陳春萍.公共物品供給中的非營利組織角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45.

[3]詹姆斯•P•蓋拉特.非營利組織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09.

[4]來賓市人民政府,中共來賓市委員會.來賓市創建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情況匯報[R].2015-3-1.

[5]李永亮,張咪,謝春利.株洲:加快創建國家級示范區[EB\OL].湖南日報•華聲在線,2018-10-27.

作者:韓珊珊 單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