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探究
時間:2022-11-19 10:09:50
導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健康中國戰略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到第七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總理的重要發言再到報告對全民健康的關注中可以窺見一二。顯然,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戰略能否實現的主要助推器,而農村體育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重點和難點。概言之,農村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關乎全國全民健身運動整體開展水平,而全國全民健身運動又是加快我國健康中國戰略有效實施的主引擎??梢?,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研究無疑會促進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因此,本研究基于“體醫結合”視野下對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進行研究,旨在提升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水平,進而促進該地區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1.新時代背景下“體醫結合”的價值蘊意
1.1我國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及健康戰略實施的客觀需要。在我國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國家體育事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具有緊密的契合性,以此來滿足國家利益的需求。比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發展道路,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深深烙印了“國家意志”、“政治”等元素,競技體育成為了展現國家實力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在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政府對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日益引起重視,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以及《體育“十三五發展規劃》等重要政策和文件中得到印證。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對民眾健康的關注從治理層面轉向預防層面,“體醫結合”背景下加強我國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及健康戰略實施有著客觀發展需要。1.2我國健康服務業與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新常態是我國社會經濟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健康中國戰略發展規劃藍圖中將“共享共建”作為了一個核心關鍵詞之一。與此同時,促進體育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也逐步受到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提出。比如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就提出“積極拓展業態,促進康體結合”。隨著我國民眾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休閑時間的增加,民眾對健康服務業的需求增加,我國體育產業也迎來的新的發展機遇。我國頒布的一系列體育政策為“體醫結合”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民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以及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融合趨勢為“體醫結合”提供了發展動力。1.3“體醫結合”在全民健身運動開展過程中所樹立的一種新的健康觀念。真正的健康應該從源頭著手,我們需要轉變傳統概念,對健康的認識應該從治療轉移到預防層面上來?,F代醫療技術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等治療手段來消除疾病或控制疾病。從以人文本的視角來看,這并不是最佳的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手段,只有凸顯“重預防、治未病”的理念才真正詮釋了“體醫結合”的真諦。顯而易見,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人的身體鍛煉的機會也將降低,這也是當前現代人出現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而體育是對抗現代文明疾病的最佳手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和對抗亞健康,而且能增強人的體質,降低疾病風險。更為重要的是,體育對于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經濟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換言之,“體醫結合”在全民健身運動開展過程中所樹立的一種新的健康觀念集中在“大健康、大體育”之中。
2.“體醫結合”視野下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實施面臨的困境
2.1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從當前對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情況調查來看,當前基礎政府缺乏發展動力是阻礙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相關研究指出,以GDP為增長的主要指標的“強激勵”考核模式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同時,這種以GDP至上的考核模式也產生了很多負作用。比如根據“晉升錦標賽”理論,地方政府對于見效慢、周期長的公共服務發展比較忽視,而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轄區那些見效快、可策略和量化評估的經濟發展方面,從而造成財政支出出現不平衡和單一化的傾向。而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就屬于前者。具體來說,如果根據長沙市農村的實際情況,基于體制和制度層面對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建立可量化的、多元化的財政投入渠道,并建立透明化和規范化的監督機制等方面,都是當前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開展過程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2.2發展不平衡和不匹配。長沙市的地域跨度比較大,各地區農村的發展情況也呈現一定差異,比如長沙縣開慧鎮、瀏陽市大圍山鎮大圍山村、長沙縣果園鎮潯龍河村等村落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開展旅游和種植農產品而發家致富,而桐林坳村以及許家橋村等村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正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導致了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呈現不平衡和和不匹配情況。首先,普遍需求和變化需求與不充分和滯后供給之間不平衡和不匹配。比如農村民眾對體育的需求增加,與體育場地、設施匱乏之間的不匹配。其次,多樣需求與單一供給內容標準化之間的不匹配。根據實際調查情況來看,有59.7%的民眾表示對政府單一供給方式不感興趣??梢?,發展不平衡和不匹配是影響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實施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2.3民眾參與度不高。其一,長沙市農村內生秩序的瓦解。具體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長沙農村地區公共性日漸式微,使得農村的經濟文化生活陷入碎片化和原子化的困境,進而影響民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村落共同體認同感降低;其次,長沙市農村地區封閉式的組織規制,未能建立在民眾對體育需求的基礎之上??梢哉f,這種封閉式的組織規制使得大量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決策偏離公眾期望,進而影響村民對體育的參與。另外,缺乏體育組織和村民的健身意識也是影響民眾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因素。對于長沙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的開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如果處于無機構和無組織的背景下,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公共體育服務難以實施??梢?,建立完善的組織和提高民眾參與意識方能改變當前長沙市農村民眾參與公共體育服務不高的窘境。
3.“體醫結合”視野下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實施的路徑
3.1引導民眾對生活方式的轉變。在新城鎮化進一步推動背景下,長沙市農村民眾的收入水平與市區社區民眾的收入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其農村民眾的體育生活方式未有太大改變。加快,長沙市農村民眾體育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提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其一,積極扶持長沙市農村產業升級,尤其對具有一定基礎的農村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提升產業變革,通過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來增加區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提升整個區域民眾的收入水平,促進民眾的體育消費;其次,打造“體育小鎮”、“綠色低碳型”的多樣化的生態村落建設。不僅能增加民眾的收入水平,而且對于轉變民眾的生活理念,尤其是提升民眾對參與體育鍛煉的價值有更深入認識,進而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2細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計劃,長沙市也加快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長株潭地區戰略地位的凸顯,長沙農村經濟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尤其在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和人口結構方面也得到了一定改變。民眾對體育健身娛樂的需求日益凸顯,可見,隨著長沙市農村民眾生活的改善,體育健身娛樂會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細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關乎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能否實現。首先,政府部門應該牽頭,成立相關領導小組,從制度層面加強長沙市農村民眾參與體育意識,尤其要指導農村具有特色性和集體性的體育活動開展,加大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面,讓更多民眾受益于公共體育服務。其次,因地制宜,根據長沙市各農村的實際情況,創新更多的體育活動項目,并加大對競技體育與農村體育的創新與發展,滿足民眾體育需求。3.3完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從近些年長沙市對農村體育的投入情況來看,長沙市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完善情況有明顯的改善,每當傍晚時分都能見到跳廣場舞的人群以及在籃球場上飛奔上籃的身影。然而,整體上來看,農村體育設施仍需要進一步改善,尤其在人均使用的體育場地和設施的使用面積及使用率方面仍相對較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尚待完善。具體而言,長沙市政府應該轉變思路,注重從長遠角度來布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顯然,對于農村體育設施的投入呈現收益效果慢、考核績效指標不易量化等特點。但是,隨著長沙市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逐步完善,對于提升民眾的身心健康,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促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從上述帶來的積極變化來看,為長沙市政府節省了大量的治理成本。
4.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關乎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有效實施,也是影響“三農”問題能否順利解決的關鍵舉措。因此,構建各個層級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立暢通的信息系統、發揮農村體育治理組織的職能,進而提升民眾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是構建長沙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家宏.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49:42.
[2]宣海德.我國城市社區體育中“體醫結合”問題的研究[J].2007,26(1):106.
[3]鄭柏武,劉新狀.基層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7,31(6):9-17.
[4]黃彩華.論“醫體結合”公共健康服務模式[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5.
[5]張玲燕,孔慶波.農村體育場地供需矛盾與有效供給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6:2.
[6]趙仙麗,李之俊,吳志坤.構建城市社區“體醫結合”體育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J].體育科研,2011,32(4):58.
[7]孔祥.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供給主體及實現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1,32(4):66-71.
[8]馮華艷.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李玲 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大學體育教學運動生理與運動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