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師職業認同與相關性研究
時間:2022-04-08 03:03:26
導語:體育教師職業認同與相關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普通高校與終身體育終身體育觀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人保羅提出的終身教育觀,70年代在終身教育發展中提出了“生涯體育”觀念,而且在教學大綱中公布。所謂的終身體育主要是指人一生中持續不斷地接受體育教育,進行體育鍛煉。終身體育是一個人始終保持健康體魄、旺盛生命力和創造力、延續事業生命的基本前提。終身體育也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筆者經過研究發現,由于我國考試制度的存在,不少中學的體育課都已經名存實亡了,即使正常進行的效果也是十分勉強的。同時,不少學生為了早日成為“象牙塔”內的一員,也將自己的運動習慣、運動熱情無情地壓抑了,所以中學體育教育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但大學與中學不同,它是體育學制的高級階段,學生與體育的關系怎樣,能否具有鍛煉的能力,是否形成鍛煉的習慣,都與大學體育教育息息相關。此外,大學階段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充裕,升學壓力相對較小,體育能否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這是關鍵的時期。因此,大學體育教育應使學生從理性的角度認識體育的作用與鍛煉身體對于現在以及將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進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體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大學生終身體育行為所謂的職業認同,就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從心底里接受和認可,并對職業的各個方面都能夠作出積極的感知和評價。職業認同對每一個職場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只有心底里充分接受和認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才能不斷挖掘個人潛能,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教師的職業是培養和塑造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梢?,教師的職業認同不僅影響改革的進程,而且關乎社會后備人才的質量。隨著體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研究者習慣將研究目標確定為客觀的物的角度。這本不可厚非,但所有客觀存在會被人所改造的。以體育教學的角度為例,無論多好的教學內容、面對多優秀的教學對象,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職業認同,都無法進行很好的教學,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仡?0世紀80年代,那時教學內容是“一刀切”,教學方法比較呆板,教學條件非常艱苦,可是那時的體育課卻是所有學生非常喜歡的課程。無論是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還是體質和健康水平都是好于當代的。這不是客觀存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是體育教師的熱情與工作的態度在左右著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比較當代的體育教學,雖然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立體化、教學手段豐富化,可是教學效果確實難以令人滿意。因為體育教師的教學熱情逐漸下降,無論何種研究成果都無法在體育課程上體現其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才是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行為的關鍵。原白求恩醫科大學88級、89級的體育教師是剛入職的新老師,他們的教學熱情與積極性非常高,通過以身示范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培養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體會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養成了終身體育行為。這種教學熱情與積極性,是對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最好的解讀,而正確的職業認同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行為的關鍵。
(三)吉林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行為的途徑正確的職業認同能夠幫助體育教師分析并建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行為的途徑,加強普通高校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和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高素質的人才,誰就會在世界競爭中勝出。因此,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是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非常重要的工作。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教育效果是通過人的實踐得以實現的。但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做一種被動的受體,他們無奈地接受體育。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分析,學生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經過開發與應用不僅對他們自身,而且對于整個體育是有巨大作用的。學生的體育意識、行為、態度的變化不僅能幫助他們形成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而且能有效地改變全社會對于體育的認識,更好地促進社會體育氛圍的形成。1.高校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以人為本”是高校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理念?!耙匀藶楸尽本褪侵冈隗w育教育過程中將學生看做可塑造、能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將學生視為簡單的接受者。在體育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適宜的條件。要充分發揮體育優生的作用,在加強他們角色轉變的同時有效地促進他們體育實踐能力的提高,這樣不僅減少了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的浪費,還為他們成為終身體育的踐行者提供前提條件。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文化是社會進步與時展的要求,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2.高校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加強興趣向志趣的轉變。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知、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和內部動力,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志趣是具有個性特征的學習興趣,與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奮斗目標相結合時,興趣就成為志趣。志趣是學習興趣的歸宿。體育運動是在動態的環境中來完成各種動作,它需要參與者全身各個器官系統協調配合,具有一定難度,所以支持學生活動的直接動力就是對某項運動的興趣。可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以技術教學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無法體會到運動的樂趣,結果終身體育只是成為教育的口號。而筆者在教學中改變傳統凱洛夫四段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培養學生實戰能力為主,技術、戰術為輔的教學方式,應用“嘗試教學”、“發現教學”等方法在比賽與游戲中設置有價值的“彎路”,在學生體會運動樂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還利用學生自己組織、參加校內足球比賽的機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從事體育組織工作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使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向體育志趣發生轉變,這為他們今后繼續從事體育運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別海洲、李龍云、姚宏宇等入學時對足球運動興趣較高,但現在卻成為終身體育活動的組織者,興趣向志趣轉變的效果可見一斑。二是加強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寫道:“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體育能力包括運動技能,欣賞能力、鍛煉能力、應用能力。因此,筆者在傳授學生運動技術之余,還將鍛煉身體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的運動技能和自我鍛煉的能力。通過觀看教學錄像與收看直播比賽來培養學生體育欣賞能力,并且在教學與訓練中培養學生利用學習的知識和技術來解決實際出現的問題,使學生知理、懂理、用理,實現“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也促進終身體育的落實。3.高校體育教育中人力資源的使用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源的使用就是將人力資源這一生產要素投入社會生產及其他經濟活動中。在體育教育中人力資源的使用就是將體育骨干學生投入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體育教育效果的改善。首先,筆者堅持“分層———合作指導”原則,促進全體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筆者將體育優生與體育差生進行“一對一”互助組合,幫助體育差生提高學習能力。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體育差生的學習心理負擔,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學生之間傳遞的信息是直接、有效的,這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互的體育實踐能力都會有所提高,有利于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其次,堅持“分級管理”原則,帶動校園足球運動風氣的形成。筆者在帶領校足球隊訓練的同時,還號召隊員回到自己的院、系、年級、班級組建足球隊,并由他們來組織訓練、參加比賽。這樣一來,無論在訓練還是比賽中校隊成員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從而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體育組織能力。再次,筆者堅持“精神動力”原則,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筆者率原白求恩醫大足球隊多次獲得長春市大學生足球比賽前4名,而且獲得第11屆省運會足球比賽第3名。這些成績從精神上鼓勵了學生參加足球運動的動力,進一步推動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學生在學校形成了參加足球運動的習慣,離開校園后這種熱情與習慣使他們成為終身體育的實踐者。
終身體育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是影響大學生終身體育行為的關鍵。在正確職業認同的引領下,在體育教學中,能夠加強體育教育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促進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意識,進而養成學生的終身體育行為。
本文作者:孫廣豐工作單位:吉林警察學院
- 上一篇:農民工體育發展的瓶頸與策略研究
- 下一篇:淺析體育比賽成績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