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20 11:05:09

導語: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課程革新背景下,新課標也給體育教育帶來了新的啟發,加之體育事業良好發展的勢態,使得各大高校也開始越來越重視體育教育,相應的對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在對教師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相應完整的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逐漸形成。從湖北省高校的體育教師合理評價實際情況來看,借助這一體系來評價教師的心理素質以及體育教學課程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等,能夠為教師的不斷優化和改進提供良好保障,同時,在教師不斷進步提升和體育課堂教學的革新發展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基于此,針對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的探討十分必要。

關鍵詞: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

從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體育教師隊伍素質以及多方面能力水平是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教師素質以及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才能對學校體育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確保全民素質全面提高,逐步推動科教興國的實現并促進新世紀新型人才的有效培養,高校應該立足于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規范,以業績為基礎,構建包含教師品德以及知識能力等的人才評價體系,進而考慮到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內容,促進教師自身職業發展方向的清晰明確,保障教師積極性的不斷提升。本文首先分析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在此基礎上闡述評價體系的具體構建內容,希望對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以及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一、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需要保證科學性。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的關鍵之處就在于明確指標,應基于科學性的基礎,對任一指標體系進行建立,同時需要對每一指標的特殊性屬性和內容給予一定保障?;诖?,構建評價體系過程中需要對完備性指標給予良好保障,同時還應對指標獨立性加以考慮。在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中,確定指標時需要以體育教師職業活動特征為主要依據,對互相適應的能力和職業活動原則嚴格遵循,同時以體育職業活動出現的頻率難度和能力要求等基礎,圍繞活動完成過程中一些必備能力的復雜程度等內容為依據,進而確保能力標準框架得以良好形成。科學的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公平性,相應的也能夠充分全面反映教師的綜合素質[1]。(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為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些啟發。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就是教育,在對個體發展運用統一模式來進行的情況下,對個體教育以及教學情況和結果等進行評價,這種方式是缺乏科學合理性的,同時也很難充分全面地準確反映個體的實際情況。對于教師來說,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都是不同的,加之教師自身個人素質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因而在運用統一模式時,就會對教師素質一致性評價造成一定影響[2]?;诖?,高校體育教師素質綜合評價開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最終結果加以考慮,進而明確教師是否符合國家對體育教師的基本要求,同時還應該對個體進步幅度進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評價取向,才能進一步保障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的人性化和科學性。(三)發揮評價對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對教學信息進行反饋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教育評價能夠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同時對學生體育學習也能給予一定促進作用,借助科學的評價才能夠保障教育評價與體育教育目標更加符合,進而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為確保上述目的得以良好實現,在進行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就應該將以往單一且具有一定終結性的知識和技能評價過渡到終結性以及過程性兩方面評價相結合,在這一過程中還應該盡可能地將評價篩選以及鑒定功能進行淡化,確保將評價診斷以及促進和激勵性充分發揮,如此才能保障評價實效性的全面體現?;诖?,教育評價應確保具備主體以及方式的多元化特征,評價教師綜合素質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定良和定性,進而借助評價促進教師自我教育能動性的全面調動,保障評價促進推動教育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四)需要與體育教的師職業特殊性相匹配。從體育教師職業活動構成情況來看,其包含有多方面的活動及環節,這一結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橫向、縱向。從橫向結構的職業活動進行分析,通過若干項目具體任務最終完成活動的總任務就是橫向結構,橫向結構在以下活動中進行了充分體現,如體育教學任務、訓練任務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從縱向結構的職業活動進行分析,經過若干活動環節最終完成活動具體任務就是縱向結構,縱向結構在以下方面能夠進行充分體現,如體育教師教學任務中需要保障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處理好備課上課和成績考察等幾個基本環節。通過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的兩種活動形式才能夠有效組織集上課、訓練和輔導為一體的教學,確保能夠循環運行的教師工作流程得以良好形成[3]。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環節來認知以及掌握教師育人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內容。通過不同活動間的聯系和互相滲透以及共同促進和相互作用等功能,能夠確保高校體育教師活動基本的領域和模式得以逐步且健全地構成。

二、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流程。在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來規范有序地開展,首先,需要充分明確評估指標并對其科學性以及嚴謹性給予良好保障,同時在具體確定時需要進行多次測試,并且還應該對測試數據的合理性給予保障,如此才能實現評估指標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其次,基于評估指標為依據對相應的評價體系進行明確,在評價體系確定過程中,針對教師心理以及體育教學課程和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素質進行考慮是必然的,這對教師創新性的考慮也十分關鍵,通過對這些內容充分全面地考慮才能確保具備合理性的評價體系得以逐步制定。最后,值得注意且尤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在評價體系進行具體構建的過程中,應在每一個環節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原則,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評價體系的公平性,才能促進評價體系實效性的全面發揮。(二)評價指標的篩選。在對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的評價指標進行篩選時,從高校體育教師教學情況來看,要著重且充分考慮到教師的自身水平、課堂教學情況以及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等多方面,進而確保評價指標篩選的科學合理性[4]。在進行具體篩選的過程中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對相應的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和搜集,加之校內相關人員的共同參與,通過分析、討論等方式來共同明確,同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咨詢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進一步保障評價指標篩選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在各方意見一致的情況下最終確定評價指標,如此才能保障評價指標與教師實際的匹配性,體現以人為本原則的同時,也能夠為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體系實效性的發揮奠定夯實的基礎[5]。(三)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篩選評估指標后,最終有以下類別指標和各項指標得到了確立。第一類指標為教師的身心素質,主要包含的項目指標如下,即教師的體魄以及身體的技能和形態、教師的個性特征心理素質等。第二類指標為教師的體育教學素質,主要包含的項目指標如下,即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講授及示范和教學方式運用及安全教育等。第三類指標為教師的知識文化素質,主要包含的項目指標有教師具備的體育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基礎理論和科學知識等。第四類指標為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主要包含教師自身的政治表現情況以及教師教學中的體育作風和思想觀念等。第五類指標為教師的創新發展素質內容,主要包含教師是否具備相應的觀察思考以及知識獲取能力,同時還包括教師思維以及實施方式的創新性和教師不斷學習情況等。第六類指標為教師組織管理水平,主要包含的項目指標為教師教學制定以及課外活動開展情況和訓練工作等。從上述內容可見,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多個指標,加之各指標層次的不同,使得一些指標的模糊性以及不確定性較強,因此在圍繞這些指標對權重分配確定的過程中,分配的準確性難以得到良好保障[6]?;诖?,在進行具體評估時所采取的評估方式則可以選擇多層次模糊綜合平定法,圍繞各項評價指標以這一方式進行評估時,需要以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為依據,同時咨詢相關專家,最終將與實際相符且切實可行的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評估指標體系進行積極設計和建立。

三、結束語

體育教師的評價是對體育教師工作現實價值或潛在價值做出判斷的活動,其目的在于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勵教師自我評價、自我調整,促進教師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效能和教學質量,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在高校建立并應用這一評價體系,能夠確保評價過程中以不同評價目的和要求為依據展開全面的評價,不僅能夠對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實際情況進行鑒定,同時其內含有的選優以及激勵發展作用也十分顯著,借助對教師的全面評估和充分評價,不僅能夠有效激勵體育教師素質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同時也能為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培養工作的不斷發展給予積極的促進作用,可見這一評價體系具備的實用性以及價值都尤為顯著。

【參考文獻】

[1]姜鳳云,楊興美,史紅強.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2):144-145.

[2]陳美杉,宋虎.體育類高?!半p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困境與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1):26-28.

[3]趙亮.“體育強國夢”下高校體育教師的社會職能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10):116-117.

[4]唐金勇.指向體育素養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0):84-85.

[5]張輝.高校體育教師職業能力創新發展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0):171-172.

[6]李曉琨,趙西堂,高峰.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2(9):63-74.

作者:陳亮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