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09 05:42:07

導語: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改革研究

摘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不僅使健康中國真正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也將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緊密的聯系起來。隨著對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推進,體醫融合相關人才的短缺也為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風向標。本文結合當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供需差異,審視在體醫融合社會發展需求形勢下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新機遇,探析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和供給側改革的新思路,更好的為健康中國的推進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健康中國;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膳食結構的變化、體力活動的減少以及快節奏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增加,這些都成為人們亞健康的罪魁禍首,生活行為方式因素的影響也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國民健康問題也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衛生部在2008年就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國”的概念,并于2012年公布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伴隨著健康目標的擴大,健康中國不僅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且與全民健身也產生了深度的融合。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專門對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體醫融合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與全民健身密切相關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如何結合社會對體育這一非醫療干預手段的重視與需求,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是專業改革需要把握的方向。對于推動我國體醫融合專業人才培養供給,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1“體醫融合”提出的背景

1.1社會健康問題需要體育與醫療的共同干預。隨著對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僅僅局限于沒有疾病。在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最新定義中,就包括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2]??梢?,健康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傳統單一性的健康模式多以治療和預防為主,缺少非醫療干預手段。有些健康問題可以通過醫療進行解決,而針對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傳統的醫療手段缺乏有效的手段,而體育鍛煉則是最好的非醫療干預手段。其實早在中國古代就不乏體醫融合的實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華佗創編的我國傳統導引養生方法“五禽戲”等,都是身體練習與醫療結合的產物。風靡中外的普拉提運動,也是由德國著名運動康復專家約瑟夫.普拉提創立推廣的一種加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柔韌性和協調能力,改善姿態以及促進整體健康的鍛煉體系??梢姡瑐鹘y身體練習內容很早就作為醫療康復的手段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相比較醫療,體育不僅可以主動促進健康,更具有醫療所不具有的愉悅的心理感受,“體醫融合”無疑是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在社會健康領域配合的重要形式。1.2體育具有更大的投入產出比。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央財政每年都在加大醫療保健領域的投入來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由于人口基數大且人口增長迅速,再加上亞健康狀況的不斷蔓延,這也使得國家在國民醫療保健領域費上投入的費用急劇增長,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也給醫療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戰。有國外研究證實,1美元健身步道的投入相當于2.94美元醫療投入;1美元體育活動的投入相當于10美元疾病預防投入或100美元疾病治療投入[3]。因為體育比醫療具有更多大的投入產出比,通過體育等手段來控制急劇增長的醫療費用,就成為許多國家積極促進大眾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1.3對“醫養結合”的補充完善。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4]。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就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就達到總人口的13.26%[5]。2010年到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又增加到2.49億人。聯合國《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更是高達26.7%[6]??梢姡覈呀浻煽焖倮淆g化社會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階段。進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的下降使許多慢性疾病成為必然,醫學手段的療效極為有限,更是為老年人生活增添了心理上的壓力。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7],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指明了方向。針對當前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形勢和積極應對老齡化的要求,“醫養結合”模式略顯單一被動?!绑w醫融合”不僅能夠給老年人這一全民健身活動的中堅力量帶來愉悅的心理感受,更為增強老年人體育運動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是醫養康養結合下的產物。

2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2.1專業方向寬泛導致培養方向不明確。就社會體育而言,本就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和術語體系,其所涵蓋的方向領域、結構特征及組成要素等,都具有很大的廣延性,這也導致社會體育專業就業方向的廣泛性。許多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向的制定上存在著兩極化現象:要么不夠明確,課程學習照搬其他體育專業,課程學習科目繁多且過淺泛,課程設置趨于雷同;要么就是培養方向過于單一,多數學校都集中在健身俱樂部方向,不能滿足社會體育對于人才多方面的需求。2.2人才供需存在偏差導致就業率不理想。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兩年間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就開始位列其中[8]。這對于在1994年才開始由教育部批準設置的專業來說,可以說是過早的就進入了“未老先衰”的境地。經過多年改革,就業前景也不甚樂觀。一方面是國家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的需求,一方面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就業率偏低,這也也折射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供需兩端的矛盾。2.3專業技能達不到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需求。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多以理論類課程居多。由于社會體育活動內容繁多,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體育技能課程安排上,所學習的體育技能課程要么以常見的球類、操類、太極拳等內容為主,與其他專業沒有太大的差異和特色,要么就是課程開設的種類繁多,但是學習時長基本上都是以一學期32學時為主,在這么短的學習時間里很難掌握技術要點,甚至無法與社會體育的參與者水平相比,更談不上對別人進行指導了。2.4教學體系不夠支撐學生核心競爭力。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273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分布在綜合類、師范類、理工類、體育類院校,分別布點110個、81個、27個和16個[9]??梢?,綜合類大學在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占據著絕對優勢。而相比師范類與體育類院校,綜合類大學無論是師資配置還是課程資源上,都很難與專業體育院校相比。在有限的教學體系下,大多學校都是套用其他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缺乏針對性、特色化。這也造成所培養學生與體育教育、體育藝術、運動康復等專業學生相比,沒有任何技能優勢,缺乏核心競爭力。

3“體醫融合”背景下社會體育人才培養路徑

3.1把握社會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向。人才培養不能閉門造車,要根據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情況來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的方向,尤其是對于社會體育領域來說,無論是鍛煉內容革新還是社會需求的多樣性,都存在較大的流行性,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在課程內容體系上也要不斷充實,確保所培養人才在“供給—需求”方向端的一致性。3.2探尋跨領域合作,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與社會體育鍛煉契合度最高的專業,“體醫融合”的社會需求就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風向標。在人才培養途徑與內容上,可以探尋相關醫學院校和體育專業的合作,通過共享相應師資與課程等形式,聯合培養相關復合型專業人才,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與此同時,體育與醫學院??梢怨餐M織一些公益性的社會活動,為社區提供相應的診療檢測及運動處方、體育技能的服務活動,提升知識的實踐運用。3.3引入社會機構進課堂,進行特色化育人。對于健康中國要求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所需的運動康復手段等相關內容,在學校師資和課程資源無法支撐學生能力培養的情況下,學??梢圆捎猛馄傅男问綄ι鐣C構的師資或是有職業認證的機構進校進行授課,開設特色化課程,避免人才培養方向的扎堆。在提升辦學特色化的同時,使學生走向社會之前就具備相應的實踐技能和認證資格,也能提升相關的創業能力儲備。3.4突出專業優勢,提升學生職場核心競爭力。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來說,首先要明確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才能將專業特點轉化為專業優勢,進而成為所培養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與其他體育專業相比沒有優勢可言,那人才的培養就是失敗的。在當前“體醫融合”的形勢下,運動流行病學處方制定、慢性疾病的康復治療、身體姿態異??祻偷?,都是與社會體育專業關聯密切又人才匱乏的領域,也是突出專業優勢,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的突破口。

4結語

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在當前“健康中國”、“體醫融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人才培養單位要結合國家相關人才需求,進行培養體系的完善和供給側改革,為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唐凱 杜大勇 劉威 單位:沈陽化工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