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下社區體育資源轉型研究

時間:2022-03-05 02:54:21

導語:共享經濟下社區體育資源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享經濟下社區體育資源轉型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以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作為分類依據將社區體育資源劃分為有形體育資源和無形體育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本研究將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各社區作為調查對象,在分析該街道內各社區體育資源的供給現狀和主要問題后,結合實際提出了利用共享經濟模式促進社區體育資源整合發展的轉型路徑及其保障措施,以期為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以及國內其他街道、社區提供體育資源供應的新型發展路徑。

關鍵詞:社區;社區體育資源;共享經濟

一、前言

體育資源可解釋為幫助人們達成各種體育活動的要素及要素組合。體育資源包含多重分類標準,本文以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為分類依據將社區體育資源劃分為有形體育資源和無形體育資源展開調查研究。其中有型體育資源包括體育場地資源、體育器材資源、體育人才資源,無形體育資源包括體育文化資源。社區體育活動能夠滿足人們在日常社交、身材管理、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并加入體育鍛煉的隊伍中。然而,目前我國多數城鎮社區皆存在體育資源短缺的現象,體育資源的短缺不僅使城鎮居民的健身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強國戰略的推行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近年來,共享經濟在我國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本文認為應對社區體育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可利用共享經濟模式促進社區體育資源的整合與轉型。首先,這種轉型模式具有利民作用,它可以最大化的拓寬居民體育鍛煉的選擇性,滿足居民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其次,這種轉型模式有利于為社區減負,解決社區因資金不足而造成的體育資源匱乏問題。再次,這種轉型模式有利于為政府減壓,最大化的節約政府的財政支出。最后,這種轉型模式有利于搭建共享體育資源平臺的第三方企業樹立優質的社會形象,為其開展其他行業的業務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基于此,本文將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各社區作為調查對象,在分析該街道內各社區體育資源的供應現狀和主要問題后,結合實際提出了共享經濟與社區體育資源融合發展的轉型路徑及其保障措施。

二、社區體育資源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社區體育場地資源可達性低下。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我國要加快推進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的建設。目前,北太平莊街道內存在體育場地可達性低下的問題,超半數居民步行到達體育場地的時間超過15分鐘。體育場地的可達性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居民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該問題牽涉多方因素,而社區對于體育場地的規劃布局不夠科學是其主要掣肘因素之一。(二)社區體育器材資源供非所求。在我國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中明確規定了城市社區應具備14類基本社區體育器材。調查結果顯示在北太平莊街道下轄的37個社區中,多個社區的體育器材數量遠不達標。目前北太平莊街道內各社區主要是采取以供定需,精英化決策的方式供應體育器材。這使得各社區在購置體育器材時缺少對人口結構、居民需求等方面的考量,這也是導致體育器材在種類、數量等方面出現缺失的重要原因。(三)社區體育人才質量欠佳。目前北太平莊街道內各社區均配備了社會體育指導員,但其指導員在質量上存在一定欠缺。這是由于各社區在招募社會體育指導員時雖然注重對學歷、相關證書進行把關,但對于應聘者是否具有體育行業的從業背景、是否系統學習過體育專業的相關知識把關不嚴,很多社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并沒有系統化的學習過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容易暴露出很多問題,這也使得許多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可度較低。(四)社區體育文化宣傳不足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的體育強國發展戰略,其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做好體育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北太平莊街道各社區的體育文化普及程度不高,且存在宣傳形式單一的問題。多數社區將制作視頻、海報作為宣傳體育文化的主要形式。這類宣傳形式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但該種宣傳形式互動性較差且效果甚微。

三、社區體育資源的轉型理念與轉型路徑

(一)社區體育資源的轉型理念:共建、共享、共贏。在多元化居民健身需求與有限化社區體育資源產生矛盾的情況下,本文認為可借助共享經濟作為轉型路徑,打造以政府主導,社區為協同,第三方企業搭建平臺的三方合作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相聯動的O2O平臺(onlinetooffline),以實現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化發展。借助互聯網平臺的高效率和易傳播性,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體育資源供給模式,可有效促進各類體育資源的整合。打通體育資源需求方與供應方之間的互動渠道,減少閑置體育資源的浪費,提升社區體育資源的整合性。(二)社區體育資源的轉型路徑:有形無形全面共享。1.體育場地資源共享。根據社區居民健身需求的不同,可采用微付費與免費的形式實現體育場地的共享。首先,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可搭建共享體育健身倉并采用微付費形式,以社區居民住宅區為點,步行15分鐘的范圍為面,打造15分鐘內步行即達的共享體育健身倉以拓充體育場地資源,以滿足對高體育需求的人群,方便其就近進行體育鍛煉。其次,針對無體育器材需求或無運動興趣的人群,應采用無償開放住宅附近公立體育場地的形式激發其體育鍛煉熱情。2.體育器材共享。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方可依據搬運難度及器材重量劃分為固定性和移動性體育器材,可移動性體育器材在平臺預定后可送至居民住宅處,方便居民在任意地點進行體育鍛煉。在平臺預定固定性體育器材后則由專人將體育器材送至共享體育健身倉,居民在指定時間到達預定健身倉可開展體育鍛煉。此外,面對居民體育需求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方一方面應允許有資質的商家入駐平臺,使體育器材的種類和數量得到進一步擴充。另一方面平臺方可采用發放代金券、優惠券的形式對居民家中的閑置體育器材進行回收。這樣既可增加體育器材的多元性,又可減少體育器材的浪費,并增強居民對共享體育資源平臺的使用粘性。3.體育人才共享。一方面,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可借助其線上優勢,聘請專業體育機構的體育工作者開展線上體育教學、線上健身視頻等形式對體育人才資源的不足進行補充。另一方面,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可借助網絡的易傳播性,體育志愿活動,吸引體育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其中。此類志愿活動不僅可補充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短缺,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其所學體育知識的實操能力,為我國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增添助力。4.體育文化共享。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數據捕捉能力,收集平臺用戶瀏覽各類體育知識的持續時間和瀏覽頻次,在了解用戶取向后推送使其感興趣的健身帖、體育賽事信息等,激發人們對于體育資訊的關注。此外,平臺還可向居民推薦擁有共同運動興趣的其他用戶,讓居民有機會與體育興趣相近的人一起進行體育鍛煉、團購體育賽事門票、相約體育旅游等。

四、社區體育資源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導:健全社會體育資源管理頂層設計。首先,政府應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健全體育資源共享化發展的相關行政法規及其懲罰措施。為體育資源共享劃定基本紅線,明確權責機制,使得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得以規范化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敦促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做好用戶信息保護工作以保障用戶的隱私安全。其次,政府部門應完善共享經濟的征信體系,將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方、平臺入駐商家、個人用戶納入個人與企業征信系統,提高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搭建方及其商家的準入門檻,嚴格做好資質審查工作。最后,政府應建立三維績效評估體系,從政府、社區、居民三方評估共享體育資源平臺的工作。(二)社區協同:協助促進體育資源共享。首先,社區應加強對共享體育資源平臺的工作協助,形成信息共享的良性互助關系。在共享體育資源平臺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幫助,支持其各項工作的開展,并代替政府對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實施監管工作,確保平臺的規范化發展。其次,社區應利用其影響力向居民推廣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增強居民對平臺的了解,讓更多有居民加入共享體育資源平臺并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最后,社區應定期做好居民使用共享體育資源的反饋記錄。反饋記錄可既是績效評估的可靠依據,也可為體育資源供給方與使用方搭建互動橋梁,使平臺方了解居民需求,并動態調整平臺的運營模式及各類體育資源的配備量。(三)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推進體育資源共享的建設工作。首先,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應構建精密的信息安全防護系統,針對可能出現的網絡攻擊行為制定相應防御措施,做好對居民身份信息、網絡瀏覽記錄等數據的加密處理,采用多重身份認證手段,保護用戶隱私不被盜取。其次,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應成立專門的安保與衛生部門。安保部門主要負責對體育器材及場地進行檢查和報修,及時撤換出現故障的體育器材。衛生部門則負責體育場地及器材的消毒工作,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最后,共享體育資源平臺應建立高效率的客服部門。增加人工客服的人手及工作效率,使用戶尋求幫助時能較快得到有效建議。

參考文獻

[1]徐磊.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共享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7(07):110–113+119.

[2]SchorJB,FitzmauriceC,CarfagnaLB,etal.ParadoxesofOpennessandDistinctionintheSharingEconomy[J].Poetics,2016,54:66–81.

[3]劉亮,王惠.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公共體育資源供需矛盾的消解與改革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04):51–55.

作者:謝景怡 張利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