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理念思考
時間:2022-01-14 02:42:02
導語:體育教育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理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建基于奧運五環圖案的“五環工程”作為培育工作主要抓手和平臺,把不同顏色作為象征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經歷的不同層面。“紅環”象征著積極、熱情、溫暖,代表學生思想教育,追求激情、理想、目標;“綠環”象征自然、和平、生命,代表學生體育競技,追求公正、公平、健康;“黑環”象征莊重、高貴、執著,代表學生專業技能,追求更快、更高、更強;“黃環”象征明亮、活潑、輝煌,代表學生文化藝術,追求希望,智慧,陽光;“藍環”象征清澈、精深、忠誠,代表學生學術學風,追求誠實、平靜、和諧?!拔瀛h工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實現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弘揚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為學生尋求真理、學做真人提供載體,引領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勇于實踐,健康成長,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拔瀛h工程”創意新穎,內涵豐富,能夠深化第二課堂培養模式,傳承“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培養“有夢想、有激情、有責任”的“五環”新人。秉承“五環工程”的育人理念———弘揚體育精神,蘊育五環文化,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卓越體育教育工作者,突出體育教育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特色和亮點。
2以“崇德”為標準立德樹人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崇德”又是卓越體育教師的最高標準。面對師范專業學生不可忽視的師德滑坡,我們總結經驗,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并開展多種形式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打造“四階段五模塊的全過程、立體式師德養成工程”(圖1),全面提高學生的師德修養。2.1開展“文明百日修身”活動。為了提高大學生文明禮儀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開展“百日修身活動”實施計劃:一是通過邀請專家給學生做關于文明禮儀方面的講座,每年不少于3期;二是擬讓學生簽訂文明修身承諾書,公開承諾自己文明修身的行為言語規范,促進學生相互監督;三是成立文明監督崗,邀請黨員和學生干部參加,共同監督學生的課堂、寢室和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四是以班級為單位對活動進行總結,對好的做法進行表揚,對出現的問題或不足及時改進。2.2加強體育道德文化建設工作。體育道德文化是人們獲得身心健康的最簡約、最經濟、最有效、最受歡迎的工作方法手段。在“五環工程”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加強體育道德文化建設、規則教育和體育精神(如女排精神)熏陶,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2.3構建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學生工作隊伍。強化班級干部換屆制度、班主任與綜合導師考核制度,積極開展優秀班主任、優秀導師、優秀學長評選及表彰活動,凸顯專業卓越人才培養過程中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同時,積極打造優秀的輔導員隊伍,逐步形成在管理上有創新、在科研上有進步的一支團隊。
3以“樂學”為動力夯實基礎
“樂學”是培養卓越體育教師的必經之路。由于各種原因,總體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偏差,因此,通過對入學新生的始業教育,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提升課外輔導質量等措施,激發學生對各類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學“與“樂”的有機結合。3.1提高始業教育質量。通過教授等骨干分子領銜指導,提升新生始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及專業培養方案解讀質量,使學生正確樹立成為一名卓越體育教師的目標與理想;同時,學習《學生工作手冊》和學院的規章制度,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3.2創新課程體系,培養“一專多能”人才。根據體育學科、專業特點,進行課程體系創新。一是將運動人體類課程為榮譽課程,以夯實學科基礎;二是將師范類課程為“雙師”課程,由教授、博士和高管、名師共同授課,以強化職業素養和涵養職業氣質;三是將運動技能類課程為卓越課程,以體現卓越;四是設置國際交流類模塊課程為國際化課程,以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五是將特色活動與職業導向類活動課程化并建成達標課程,以提升職業能力。由此構建運動人體類、師范類和運動技能類三大“老虎課程群”為主體,以達標課程和國際化課程為兩翼,以強化實踐教育為導向的新型課程體系。3.3積極進行專業教材建設。組建精英團隊,編寫“老虎課程群”新形態教材,并實行互聯網教學。由于實踐性、系統性和網絡性較弱等原因,體教專業相關專業教材建設總體落后,以新《國標》為依據,從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系列教材(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和體育保健學)、師范類課程系列教材(體育課程與教學論、體育學科教學法、體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體育教育實習工作指導、運動訓練學、和實用學校體育)和運動技能類課程教材(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泳)系列教材為三大突破口,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學到課余體育訓練指導進行建設。目前,師范類課程系列教材已出版發行。該系列教材突破傳統專業教材所存在的內容抽象、課本厚重的束縛,呈現出系統化、案例化、視頻化、數字化的新形態教材,為專業課程群教材的改革與創新提供范例。3.4創立“卓越體育師范班”,探索職前體育教師“拔尖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卓越體育師范班實行導師制,培養方案中設立卓越體育教師培養課程模塊,卓越體育師范班與中小學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參與教研活動。
4以“尚技”為杠桿塑造卓越
“尚技”是塑造卓越體育教師的有力杠桿。從全國范圍內看,長期以來,體教專業學生存在動作技能水平與教學技能水平兩大軟肋。經過近十年的建設,顯示出優良的效果。4.1探索體育專業運行機制。根據學生不同的文化水平和運動水平,采用“二次篩選分班”編班新生。其中,不同的文化水平以高考英語成績作為重要的衡量因素,并因此作為大學英語通級和考研的主要生源群體。而運動水平較好的學生,主要參加體育學科競賽,同時,有選擇性選撥班主任。近年來,考研率和學科競賽成績明顯提升。4.2構建實施點面結合的課內外考評體系。在課內,整合專業技能必修課程的技術評定、考教分離與教材教法理論考核,并且設置約10%-20%的驗證性實驗課時(含理論課程);在課外,整合晨鍛煉達標、各種技能提高班、職業技能等級、裁判證書考核和各種形式統一社團等,完善課內外一體化培養機制,效果明顯。如為了強化高雅的競技體操項目,通過設置三個學期的體操普修課程,使得近5年專業學生體操三級運動員等級水平通過率75%以上。4.3形成圍繞“四技能”。達標活動為主體的“尚技”新形態構建達標體系,開展晨鍛煉、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技能和運動創傷急救技能的“四技能”活動,把各項達標以Ⅰ類學分形式納入培養方案管理。其中,晨鍛煉達標納入大一、大二四個學期,另外技能達標以學院發文的形式實行,分別在第四學期期末進行運動技能達標和運動創傷急救技能達標,第六學期期末進行體育教學技能達標。其中體育動作技能達標包括1500(女生800)m、跨欄(5個欄,男生90cm、女生80cm)、背越式跳高、技巧成套動作、單杠(或雙杠)成套動作(任選一項)、籃球技術、排球技術和足球技術共8個技評項目;體育教學技能達標包括體育教學設計、體育教材教法理論(包括學校體育教學理論、基本體操、田徑、競技體操、三大球)、多媒體課件制作、說課與模擬上課(含板書)、隊列隊形練習五大模塊;運動創傷急救技能達標包括包扎、單人徒手心肺復蘇等。每種活動結束后進行表彰大會,其中,總分按一定比例設置一、二、三等獎;各單項也按一定比例設置優秀、良好、中等、達標和不達標,任何一個項目不達標的學生為綜合考評不達標。對于不達標的學生,必須在教育實習之前補考,補考不達標者則不能參加教育實習。達標活動的后續效果突出,例如2012—2019年期間,在參加浙江省高等學校年度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榮獲一、二、三等獎人數均為省內高校同類專業第一。4.4建立有效的體育學科競賽機制。圍繞省大學生錦標賽以上體育運動競賽,按照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原則,建立“達標—選拔—訓練—競賽-總結”一條龍培養機制,加大訓練競賽的經費投入,發揮學科競賽的風向標作用,運動競賽成績得到明顯提升。近3年,榮獲國家級單項競賽第一名8項,省級單項第一名34項,省內體育教育專業領先。
5總結
體教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中,通過搭建“五環工程”培養平臺,以“崇德”、“樂學”和“尚技”為主要途徑,同時,加強師資團隊建設,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較為有效地破解學生職業認同感較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及專業動作技能與職業技能較差等難題,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基本符合新《國標》體育本科專業德育高尚、雙技(運動技能和教學技能)超強和樂學會學的培養標準,圍繞體育與健康學科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大核心競爭力開展工作。通過多年的有序發展,杭州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2007年成為浙江省高校重點建設專業,2016年獲批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優勢專業。多年來,畢業生就業質量逐年升高,就業率近100%,簽約率在85%以上,畢業生專業相關性在90%以上。
參考文獻
[1]黃漢升,等.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與解讀[J].體育科學,2016,36(8):3-33.
[2]關北光.《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與基礎教育對接的策略[J].體育學刊,2013,20(3):75-77.
[3]崔哲雄,張曉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脫節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3,20(3):78-80.
[4]張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課外途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91-94.
[5]董翠香,黨林秀,白永芳,季瀏.體育教育專業“學科教學類”課程群建設與優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3):95-99.
[6]韓志芳.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調整與優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7):89-94,01.
作者:盧競榮 吳本連 周建新 徐玉明 俞周杰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 上一篇: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分析
- 下一篇:高職體育課程建設價值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