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問題與推進策略
時間:2022-05-13 09:45:47
導語: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問題與推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我國師范類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專業憑借其高數量專業而成為在體育學本科專業中占比最大的專業,與此同時,如何培養高水平體育教師也成為我國高校體育學科建設工作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前,在國家大力推動師范類專業認證的時代背景之下,開展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既是推動該專業對接國際標準、實現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契機,同時也需注重解決存在于發展過程中的多項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問題;策略
一、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所面臨的五大問題
(一)專業建設制度變遷或造成路徑依賴阻礙
一般而言,專業建設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一是專業設置;二是專業質量評估與調整;三則是專業淘汰與退出。西方發達國家具備較為完善的專業建設制度體系,在開展專業建設工作方面始終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大學享有高度自主權利———在開辦何種專業、是否需要進行專業調整等問題上主要傾聽并采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即可,并通過權威專業認證機構來進行評判,全程并無政府參與。相比較而言,我國長期施行的專業建設制度不僅需由政府全力負責備案和審批,且就其內容來看,其也存在著“重‘準入’而輕‘產出’”的嚴重問題,并未建立與后兩個環節相配套的建設制度,導致國內高校普遍缺乏政策指引與外部激勵,甚至在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相脫節的情況下,仍然難以凝聚改革動力。為一改前情,各高校相繼建立并推行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建設狀態穩固,且還打破了專業建設一勞永逸的狀態,對“準入”性認證與“產出”性認證兼有顧及,堅持以“產出”為導向反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并根據利益相關者滿意度持續進行調整改進。因此,發生在我國的這種專業建設制度變遷或可能危及原有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體,并進一步產生基于制度慣性而成的路徑依賴阻礙。
(二)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認證參與積極性不足
作為專業認證工作的主體,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參與積極性對該項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有著決定性意義。然而,從當前情況來看,部分高校仍處于被動狀態,參與專業認證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1)內部驅動力不足。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由于擔心認證結果會產生負面效應、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建設經費不足等原因,仍將其工作重心放在對學科進行整體規劃和完成學校所布置的教學任務上,而在借由專業認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卻并不具備足夠的內部動機。(2)外部推動力異化。自愿認證原則導致了部分高校認證目的的異化,其不過將參與認證當作為自身博取資源的機會。與此同時,“組織化動員”的認證材料準備導致了專業參與方式的異化。所謂“組織化動員”,其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不僅耗時長,且還容易引發參與人員的反抗心理。
(三)高度宏觀的認證標準無法體現體育教育專業特色
當前的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主要以二級或三級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為參考,而從二、三級標準的認證指標來看,其多具有宏觀特性而缺乏學科針對性。以“支持條件”一級指標下的第3條二級指標為例,其只是籠統要求要確保紙質圖書等各類教學資源的充足,而體育教育專業所需資源并非紙質圖書,而是場地器材。標準不具體育教育專業針對性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方面:(1)高校難以實現專業認證分類管理,而只能籠統地提出一些要求,很難突出自身師范類專業建設工作特色;(2)標準不具體育教育學科針對性,導致其現實指導意義的失落;(3)《認證指南(試行)》同樣缺乏學科針對性,認證過程大都依賴專家個人經驗和主觀判斷來完成,導致“外行人非專業性評判”現象的發生。
(四)認證機構缺乏學科專業性與獨立性
認證機構是專業認證工作的實施主體,全國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的實施機構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和教育評估機構兩個部分。然而,這兩類機構一般來說都只能完成綜合性較強的評估認證,并不具備學科專業性。此外,地方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主要是由各個省份的教育評估機構負責,這類機構并不具備充足的體育教育專業評估人員,而只能處理宏觀層面的教育評估工作。與此同時,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獨立第三方專業機構,我國的師范類認證機構大多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質,仍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不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是教育部業務單位,且各省份教育評估機構也由省教育廳管轄,無一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此外,機構所聘認證專家大多也并非長期扎根于體育教育學領域的學科專家,而這也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獨立性。
(五)統一的認證要求難以兼容各方面特色
本著建立健全體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以不斷提高體育教師培養質量的基本目標,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提出了統一的認證要求,然而,這樣的做法并未能夠兼及各地不同類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之個性與特色。在地域寬廣的我國,不止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程度有異,且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專業特色也各有不同。比如,中學教育二、三級認證標準就分別針對參與者的師資學位提出了占比不得低于60%和80%的要求??膳c此同時,不發達地區體育教育專業師資的一個現狀卻是:學歷相對較低,然而卻可以很好地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建設。再如,按照中學教育三級認證要求,任課教師至少每5年就有1年的中學教育服務經歷。從國內當前現狀來看,能滿足如此要求的高校除了北京體育大學這樣的頂尖級體育專業院校,就只有部分在教師教育方面有著明顯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了。然而,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這些研究型大學中的師資隊伍雖然有著較強的研究能力,但普遍缺乏基層工作經驗。
(一)加強制度建設以保障不同利益者訴求
為更好地滿足不同利益者訴求,應在積極發揮政府優勢,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強制性變遷的同時開展誘致性制度變遷。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1)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建立相關政策法規制度,明確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具體要求,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制定顯性量化監督指標,與此同時,做好制度頂層設計,打造各層面協同工作機制;(2)各級行政部門自下而上地進行響應與配合,積極推進宣傳輿論制度建設工作,通過召開新聞會或推動新媒體融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3)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認證辦法(暫行)》,厘清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與其他標準間的關系,確保其二者不相沖突。
(二)充分發揮評估機構認證結果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由于體育教育專業人才質量相對較低,該專業多次被列為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在堅持循環性機構評估制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評估機構所出認證結論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狀況:(1)針對認證結論為“通過”的專業,高校應在教師招聘、招生數量以及經費投入等各個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全力打造國家或省級一流專業;(2)針對認證結論為“有條件通過”的專業,高校需認真分析其當前短板,并對標認證標準進行重點投入;(3)針對認證結論為“不通過”的專業,高校應建立整改機制,通過減少招生或壓縮投入等方式實施改進。
(三)以專業認證要求為依據實行全方位改革
為順利通過專業認證,高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體育專業全方位改革:(1)結合自身定位有針對性地修訂專業培養目標,并以切合實際的培養目標為基礎,進一步制定合理的學生畢業要求;(2)以課程設置為突破口優化專業培養方案,精心梳理各類型課程群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在實現高校培養目標和滿足學生畢業要求兩方面的支撐作用;(3)以學生為中心改進專業培養規劃,在推動教學模式實現由“教”向“學”轉變的同時,還要注重挖掘高校自身特色;(4)結合外部評價完善專業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各體育教育專業應注重提高自我評估自覺性與主動性,及時發現問題并持續提高專業辦學水平。
(四)成立第三方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機構
以往具備評估資質的教育評估機構皆為由政府控制的官方組織,并不具備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但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評估機構專業性發展并迎合國際專業認證機構發展趨勢,應當以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為鑒,成立中國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具體來說,該協會包括四大平行機構:(1)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相關的學術咨詢工作;(2)認證專家遴選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遴選認證專家;(3)認證結論審議委員會,主要負責審定認證結論;(4)秘書處,為實際操作部門,主要負責處理各項具體認證業務。
(五)構建“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模式
在確立體育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方面,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基本理念,在滿足國家對師范類專業認證共性要求的同時,突出體育教育專業資深的特點。(1)加入一些與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相關的監測指標,如體育專業實驗室、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材等;(2)在保持一、二級指標原有數量的基礎上,對二級指標中的各項具體描述進行適當調整;(3)以體育教育專業本身特點為依據對作為具體工作執行指南的專業認證操作方案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陳天祥.論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J].中國行政管理,2001,17(10):50-53.
[2]陳怡雯,孫銘珠,尹志華.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職前體育教師培養的策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6):30-31,38.
[3]何毅,董國永,凌晨,等.專業認證背景下我國體育教師資格證認證的優勢、問題及策略[J].體育學刊,2019,26(6):113-118.
[4]馮暉,王奇.試析教育評估專業化[J].教育發展研究,2015,36(11):5-9.
[5]董秀華.專業認證: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復旦教育論壇,2008,6(6):33-38.
作者:周忠豪 單位:臨沂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 上一篇:體育教育與中小學體育教育研究
- 下一篇: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