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舞蹈公共必修課的特殊性分析
時間:2022-10-27 11:15:59
導語:體育舞蹈公共必修課的特殊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育舞蹈作為高校體育公共必修課深受學生喜愛,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專家訪談,歸納總結出體育舞蹈項目作為高校體育公共必修課的特殊性,具體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設置以及課堂運動強度的把控上,除此之外,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和配比以及對學生的男女比例方面與其他項目相比,也存在特殊性。
關鍵詞:高校;體育舞蹈;特殊性
1研究目的
體育舞蹈作為新型的體育項目,集體育和舞蹈為一身,該項目走進校園便深受學生喜愛,高校體育舞蹈在不斷地摸索中前進。本文通過指出體育舞蹈作為高校體育必修課項目存在的特殊性,為高校體育舞蹈項目科學持續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本文參考了我國大量核心期刊中有關體育舞蹈的文獻資料,閱讀了《體育舞蹈》《中美綜合性大學舞蹈教育理念比較》《舞蹈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體育教育論》等書籍,并以體育舞蹈,高校體育教學、舞蹈美學等為關鍵詞在INTER網上檢索查閱相關文獻100余篇,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2.2走訪調查法本研究通過電話訪問和實地走訪Z省高校較為集中的3所城市體育舞蹈專項教師20余人,體育部主任10余人、教務處主任3人,社會體育舞蹈俱樂部4所,了解體育舞蹈項目的相關發展情況,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3結果與分析
3.1“課”的特殊性。3.1.1內容組成上的特殊性。課程和教學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核心,任何教育理念、培養目標都需要以課程和教學為載體才能得以實現。在21世紀高校體育教學不斷改革和深化的背景下,教學內容建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正朝著時代性、多樣性方向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體育舞蹈走入高校成為體育課程項目之一,到現在的“遍地開花”,這十幾年中體育舞蹈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也隨著時代更新不斷變化。體育舞蹈、健美操、形體訓練、藝術體操等以有氧運動為主的運動項目以節奏明快,動作優雅,深受學生歡迎。但不同于其他“藝術類”項目的是,體育舞蹈范疇的界定相對復雜,從舞種劃分來看包含兩大類,即標準舞和拉丁舞。標準舞包含了華爾茲、探戈、維也納華爾茲、狐步舞和快步;拉丁舞則細分為倫巴、恰恰恰、牛仔、桑巴、斗牛。從表現形式上看,體育舞蹈既可以是“雙人舞”也可以以“集體舞”的形式呈現。除此之外,同“競技性”的體育舞蹈相比,交誼舞以其步伐簡單互動性強也出現在部分高校的體育舞蹈課堂。兩種不同的體育舞蹈輸出形式,所對應的是“競技”與“大眾”的表達。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來看,如果只是從推廣健身的價值考慮,學生只學習交誼舞而避開競技性體育舞蹈,會導致其對體育舞蹈的認知出現偏差;如果一味強調體育舞蹈的競技性,學生則又會因舞蹈技術性較強陷入難以掌握的困境。簡而言之,兩種類型的舞蹈并不能孤立選擇,但也并不能簡單疊加,這個特性也是該項目的“特殊性”表現之一。鑒于此,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內容設置上就會有相當多的“穿插性”和“組合性”,組合方式依據的是不同舞種的技術難度、舞蹈強度及互動性程度的差異性,如以較為簡單易學的交誼舞作為學習的起點,在第二學期所學的恰恰舞與牛仔舞身體韻律動作較少卻步伐活潑節奏感強學生易于掌握。但回歸到體育舞蹈教學內容的“特殊性”上,訪談專家給出的意見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不同的教學目標和結合每個高校自身的特點和現有條件,從實際出發,制定出適合自己學生的“動態”教學內容。3.1.2教學組織形式的特殊性。體育課屬于實踐性課程,談到體育課就必須考慮課的組織形式。本文中所限定的體育課為公共必修課,即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身體條件,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作為體育必修課,教師授課的對象是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這是傳統的公共體育必修課的課程設施方式。體育舞蹈課程設置的特殊性在于該項目社會性較高,課程最理想設置方式為俱樂部,這種方式在高校中的具體方法是學生在學校的體育俱樂部中完成體育學分的方式,其特點是時間彈性較大,基本放在課余時間進行。對體育舞蹈項目來說,學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如服飾舞鞋等裝備,如果放在晚上進行還可以在課后組織“小舞會”。然而,這樣與體育舞蹈“完美匹配”的俱樂部形式,只在極少部分高校才得以實施推行,多數高校還是保持著傳統的“必修課”方式。其次,體育舞蹈分層教學很有必要。根據大學生現有的身體素質、專項知識、專項技能水平,結合學生的主觀意愿,本研究將體育選項課分為A、B兩個層次,使兩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應有的提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向自己可能的發展水平發展[1]。一些綜合類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學生,很多具備舞蹈基礎,那么在體育舞蹈課的內容接受上就會同其他專業的學生存在差異;再比如天生身體協調能力差但又喜愛體育舞蹈的學生,如若進行了體育舞蹈初級班的學習,進步空間和學習效果都會更加顯著。筆者通過走訪一些社會上的體育舞蹈俱樂部發現,那些口碑較好師資雄厚的俱樂部都是采用分層的方式開班方式,即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這樣不同基礎的學員在適合自己水平的班級里舞技和自信都提升得更高更快。3.1.3練習形式上的特殊性。與籃球、田徑、足球等傳統體育課項目相比,體育舞蹈的運動強度變化不大,究其原因,是舞蹈類項目技能主導為主。比如,拉丁舞中一個典型的基本步伐的“庫卡拉恰”,規范的動作是借助收臂的順力,擠壓上身向另一邊移動,并推動這手臂擺出,同時帶動腰、胯、腿的移動,出腳時借助地板力量,雙膝繃直,大腿內側用力內收,身體150中段處于擰轉狀態。學生按照這樣的動作規范來練習,那么即便只是兩分鐘,運動強度也會非常之大。但是,選修體育舞蹈課的學生大多為零基礎,很難做到動作規范,那么運動強度也會隨之大打折扣。再比如,一堂體育舞蹈課的教授內容主要為雙人配合,那么教師多會以示范、語言講解為主,學生觀摩、模仿配以教師再糾正為主,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更多是用眼去看用腦去想,用身體去體會和揣摩,雖然學生最終掌握了舞蹈的雙人技術技巧,但從運動強度上來講,同其他體能主導類項目還是有很大差距。然而,隨著國家號召學校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各高校也空前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并將此與體育課直接掛鉤,要求體育課增加學生體育素質練習比重,甚至是教學內容圍繞體質健康測試內容。這就與體育舞蹈這類技能主導的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矛盾。如何讓學生練習體育舞蹈同時顯著提升身體素質,體育課是一個重要的途徑。筆者整理訪談專家的建議:教師可在課堂的結束部分抽出小部分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素質練習,也可在舞種的選擇上做到有的放矢,選擇恰恰、牛仔等運動強度相對較高的舞種進行教授,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3.2“人”的特殊性。3.2.1教師的角色扮演的特殊性。教學是課程設置的活化,是培養目標得以落實的主要手段。高校體育舞蹈教師,既是體育教師也舞蹈教師,既需要掌握運動鍛煉的一般訓練常識和方法又需要具備專業的體育舞蹈技能及授課能力。一般來說,體育教師應當具備的教學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準確示范能力、合理運用教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如何將體育舞蹈其“舞蹈”特性貫穿于體育課中,這是新形勢下,高校體育舞蹈專項教師應當具備的能力。從更廣的意義來說,舞蹈的教育是主張從審美的角度,把其看作是“最好的審美教育方式、除技能外,它更有益于意志力、創造力、想象力的培育,有益于智力和非智力開發”[2],體育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能力將多種方式的審美貫穿其中,除了體育舞蹈不同風格所展現的動作美和教師由于專業訓練的形體美,還有不同風格音樂的審美,有紳士風度的舞蹈禮儀的熏陶,甚至是其言談舉止、穿衣談吐對正處于青春年華的大學生來說無異于一種美的浸染。從身體美學的角度來看,體育教育與身體美學之間所關注的重點都在于如何改良和培育我們的身體,使之朝著更加自由、向上、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成為塑造美的源泉和動力[3],體育舞蹈教師更加需要了解這一深層次目標。因此,體育舞蹈教師需掌握除體育教師一般身體素質訓練教學的能力外,更需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美育素質,這是體育舞蹈教師區別于其他運動項目體育教師的本質。3.2.2教師配比的特殊性。體育舞蹈的主要練習形式為男女雙人和諧的配合,通過男女雙方身體各部位動作及其配合來展現它的流動美及靜態造型美,因而它是一項男女高度配合的特殊運動項目[4]。不同于其他運動項目的教學形式(通常都是由一名教師完成教學),體育舞蹈的教學形式最理想的狀態是配備男女兩名教師協同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的高校都依然保持著單人教學的模式。專家指出,這是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所限,比如教務處對師生比的要求、學校的體育舞蹈專業教師數量有限、再或者體育舞蹈教師的男女配比不協調等,都會導致體育舞蹈課無法按照男女教師雙人授課的方式進行。筆者采訪到在高校教授體育舞蹈同時在社會俱樂部兼職的老師,他們表示在高校課堂采用單人教學,在社會俱樂部則采用男女雙人配合方式教授,兩者比較得出的結論:體育舞蹈采用雙人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單人教學無法比擬的。雙人教學會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和體會,通過男女老師的配合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清楚的看到男女舞步的區別、手勢引導,更能使學生看清動作的方向變化及舞蹈者之間的情感交流等等,便于學生盡快地掌握技術要領、表現舞蹈的神韻,從而縮短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5]。3.2.3學生性別配比的特殊性。正如上面提到的一點,體育舞蹈是男女雙人配合的舞蹈,如果沒有男生參與其觀賞性將會大打折扣。從實際情況來看,體育舞蹈課的女生比例遠超男生,通常一個班鮮有幾個男生選擇體育舞蹈作為體育課。造成這種“男女失衡”局面的原因,第一是男生對體育舞蹈的認識有偏差,認為體育舞蹈就是女生學的東西,男生跳起來會沒有男子氣概;第二是女生喜愛舞蹈的比例本身就高于男生,體育舞蹈可以塑造人的體型使人看起來更有氣質,這對愛美的女生來說是一個很強的驅動力。然而,體育舞蹈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男生和女生雙人舞蹈的基礎上的:男生女生面對面,按照體育舞蹈的要求雙手握持,扶肩托腰,這種表象性的接觸,將男女學生異性之間的“難為情”身體接觸以“合理化”“公開化”的舞蹈方式表達。人們在融洽、和諧、高雅的練習氣氛中——男帶女隨、女展男托、互相依托、引導與共存的默契配合下,既拉近了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又滿足了交往與尋覓知音的審美需要[6]。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教務處可以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對選課學生的男女比例進行限定,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結論與建議
體育舞蹈在高校作為體育公共必修課存在諸多特殊性,具體體現在:課程的內容因舞種和考核方式不同存在較大的靈活性;俱樂部形式是較適合高校體育舞蹈項目的課程設置方式,同時因學生水平不同設置分層分班教學;體育舞蹈課的運動強度把控應引起重視。體育舞蹈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特殊,教師既是體育老師也是舞蹈老師,對學生既有增強身體素質的責任也有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的義務;體育舞蹈因其男女雙人項目特點應配備男女雙人教師進行教學,同樣,對學生的性別配比也存在特殊性,應多渠道鼓勵更多男生參與。高校應當抓住體育舞蹈多方面特殊性,洞悉其項目本質,從實際出發,摸索出一條更加科學的高校體育舞蹈發展之路。
作者:尤曉旭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大學體育教學部
- 上一篇:體育舞蹈對青少年身體的影響分析
- 下一篇:新媒體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