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教學新理念

時間:2022-07-21 10:27:02

導語:學校體育教學新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教學新理念

1學校體育的目的

1.1技術?還是運動能力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存在著“技術傳習是目的還是手段”的爭論?!癙E”派認為,技術傳習是手段。技術傳習有增強體質的價值,可以看作是一種價值選擇。顯然,這種把技術傳習定位在手段上的價值或者意義,弱化和忽視了技術傳習的目的及價值,而僅僅把技術傳習認做手段。SPORT派認為,技術傳習就是目的。認為技術傳習本身的價值或者意義,同樣可以看作是價值選擇,這是一種第一等的價值,強化、重視技術傳習的目的價值?!保?]這兩家的爭論是把目的和手段作為相互獨立的原子,進行對立的二分來看待。按照世界普遍聯系的觀點,目的和手段是可以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相互轉化的整體,目的的實現必然經過手段,反過來運用手段本身就已經是在完成目的了。毋庸置疑,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運動能力得到提高,技術只是手段或是階段性目的。對此,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往往在于:一方面,單一的體育技術學習容易使學生覺得體育教學枯燥;另一方面,游戲式的、不同體育技術的學習往往導致學生不能夠掌握體育技術。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一些體育教師刻板較真,把競技體育的內容完全搬到了學校體育教學中來,導致了體育教學的枯燥泛味;還有一些體育教師認為,能夠使學生動起來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用來教學,它導致了“放羊式”的體育教學模式。這一問題的解決,“要求我們把體育置入人的世界、人的價值和意義的世界來認真對待,要求我們把研究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體育’和‘體育中的生活’情境中,以人為本地去反思、追問和評價,從中發現新的可能性,進行新的創作?!保?]學校體育最需要的應當是從生活中提煉新體育。一方面要從生活中提煉那些能夠使學生身體運動能力得到提升的生活技術,以使其轉化為體育;另一方面,還要打破當前單一的、固定的、標準化了的競技體育技術,使其貼近生活,方便學生在生活中實用或練習。

1.2生活中的技能與體育教學

生活中的技能,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生命活動的技術與能力。體育來源于生活中的技能,是眾多生活技能的一部分,是生活中人體活動的藝術化提升。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體育是指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身體運動的技術與能力;學校體育教學是指身體技術和運動能力的教育,是指通過各種項目的學習發展學生走、跑、跳、投、攀、爬、滾、翻的各種身體技術和能力,是把身體本能經過提升、升華為身體技能,再轉化為身體本能的互動過程。一些學者提出,學校體育是通過體育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兩項運動項目,以便走出校園能夠進行體育運動。但這其實只是在教育身體娛樂,離運動能力的全面提升與挖掘相差甚遠,更難以轉化為生活中可以運用的身體本能??梢韵胂蠼洺氖屡懿降娜?,空間運動知覺能力不足;經常踢足球的人,上肢柔韌性欠缺。但如果學生的運動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那么運動項目的學習只是需要花時間的問題。所以,在整個體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教育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身體運動能力,還應當包括開發學生生活中不常用但作為人必須掌握的身體運動技術和能力。

2讓學校體育還原生活

2.1逐漸遠離生活的體育項目

長期以來,體育生活化是許多學者所探討的問題。他們認為體育生活化是指“伴隨現代文明進程中人們建立健康積極生活方式的一種社會現象。人們把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生活中重要內容的具體體現”[4]。這里的核心是將體育融入生活,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按照這種邏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體育的一部分。然而現實并非如此,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以競技體育作為起點,或以西方的體育項目怎樣在中國社會中得到普及為前提,如果這么說的話我們生活中的體育確實很少。但如果體育不只是西方的內容,那么我們中國人長期以來在生活中所從事的身體活動,就確實有培養人們身體運動能力的生活內容,只是在全盤西化的過程被拒之于了體育的大門之外,而沒有以體育項目的形式得以推廣。以至于傳統理念中“飯后散步以養脾胃”不是體育,競走才稱得上體育;騎行普通自行車鍛煉不叫體育,騎上賽車、為比賽而訓練才叫體育。這種觀念導致不少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徒步去上學、徒步去集市、徒步旅游等都不被作為能夠鍛煉運動能力的體育內容。只有到運動場地、穿上固定的衣服、拿上規定的體育器材,才是在從事體育。

2.2從生活中提煉新體育

學校體育教學過分強調運動技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調運動技能必須符合競技體育的標準。一些教師認為,如果不強調運動技術的系統性、完整性,就不是體育教學。在他們看來如果學生掌握的非標準化、專業化的運動技能都是體育,那么就沒有必要再要專業的體育教師。但這里的問題主要在于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師所受體育教育是西方競技體育,他們思維中的體育教學依然還競技體育教學。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從生活中提煉新體育,從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提煉符合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新體育。需要注意的是體育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技能,但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技能都可以拿來進行體育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有些身體活動沒有必要進入體育課堂;另一方面有些身體活動需要經過提升才能稱得上體育。另外,從生活中提煉新體育不僅要提煉生活中常用的技能,還包括那些不常用、但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因而把那些能夠使學生走、跑、跳、投、攀、爬、滾、翻等身體運動能力得到鍛煉的生活技能搬到體育課堂上來,通過程式化提升傳授給學生。

2.3貼近生活的體育教學理念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育理念一直跟著學校教育理念走。有學者指出,“體育學界對教育整體的改革動向關注有加,大至意識形態,中至價值理念,小至模式方法,教育范疇中有什么,體育理念中就有什么?!保?]于是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學生主體等理念就成為了體育教學的重要指導。雖然這種教育理念是學校體育必須所應當堅持的,但是反過來問,哪個領域或部門可以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呢?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只是教學活動的共性表現對具體問題的解決于事無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共性教學理念的同時,還必須針對當前學校體育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有體育個性的教學理念。讓學校體育教學理念貼近生活,在向學生傳達體育科學理論的同時,更進一步向學生傳達體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向學生講解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者與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者的具體差異,對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同樣緊急情況下的反應與結果。比如網上流傳“體操哥、三輪哥、火車哥、奔跑哥個個是傳說”[6]的視頻,為什么這些人能夠化險為夷,偶然事件中有沒有必然因素,是不是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有絕對的關系,由此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

2.4貼近生活的體育器材

從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復興以來,以西方特色和方式為主的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就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推廣到世界各國。這種體育壟斷使當今世界體育發展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如今在大中小學,學校體育器材統一按照競技體育的規則和標準而定,導致了學校體育器材中排球網的高度、籃球架的高低、足球場的大小、單雙杠的設置等項目器材都是整齊劃的,沒有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發育現狀、身體素質與身體機能的個體差異,直接導致了學校體育教學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這種標準還造成在學校體育比賽中,籃球、排球參加的機會永遠被給予了高個子,扣籃、排球扣球的精彩技術與低個子無緣。這種現象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講就是體育推廣的歧視。所以,學校體育教學應該消除這種弊端,讓體育器材貼近日常生活,使體育公平于每一個學生。

3百年“體育”的反思與學校體育改革的新機遇

3.1全球化進程的無奈選擇

19世紀以來,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競爭觀念的變革,造成了全球性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戰爭,許多地區的土著人被大量殺害,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其實就是西方移民的后代國家。這種競爭觀念與戰爭,使得非西方國家,如果不想挨打就必須發展科學技術,進行市場經濟建設,學習西方的科學與文化。另外,二戰結束后以美蘇為主的兩極世界對抗,使體育作為一種彰顯意識形態的代表,開始在各個國家廣泛推廣。各國的學校體育教學幾乎都是以西方的學校體育制度為藍本,這也造成了對西方體育體制、體育項目的模仿與照搬,這種體育文化移植的異體反應,造成了我們對體育概念的片面理解。

3.2西化的“趕超型”體育模式

首先需要認識到“西化”不是一個絕對意義的貶義詞。它既包含著西化部分的合理內容,也包含著西化中的許多不科學成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力爭要走上一條“趕超型”的發展道路,體育在奧林匹克全球參與中表現得更甚。在奧運爭光計劃中證明中國人不是弱者和懦夫,而是強者和勇者。這使中國政府能夠更好更平等地參與世界外交事務。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在面對全球化趨勢為了不落后挨打中國體育的一種無奈選擇,但它的實際結果造成了中國人身體運動方式的西化模式,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中心主義,使中國文化“脫中入歐”??梢钥隙ㄔ谶@種“趕超型”路線下,我國競技體育在世界體壇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這些項目本身不屬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育,而是其他民族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所提煉出的生存技能。這種“趕超型”體育的快速西化,導致了我們長期推行的體育項目和我們的民族生活不相符。它不適應農耕文明生活的社會背景的特征,造成了中國人對“體育”的低度認同。

3.3文化尋根:學校體育教學還原生活的新機遇

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經濟危機等全球性社會問題中,開始批判西方文化給人類帶來的社會問題。反思非西方文化可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然后進行補偏救弊,于是“原來被壓抑的‘文化他者’現在成為文化反思與再認同的鏡子”。[7]東方轉向、原始轉向和生態轉向成為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共同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傳統體育的復興被社會各界所重視:1997年我國把民族傳統體育列為體育學下的二級學科之一,各種刊物上關于民族體育研究的論文數量開始大量增長;相關部門開始逐漸引導學校體育加重對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的選擇。筆者認為,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身體運動的技術和能力。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民族文化自覺問題的深化、文化強國建設、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等的提出,貼近人們生活的體育項目將會進一步影響學校體育的開展。未來學校體育的開展不僅要符合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現實,也會更符合當前中國的社會現實,這一切都將會使學校體育教育還原生活,“導致我們‘生活中的體育’和‘體育中的生活’合乎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情理走向未來”。

作者:王藝霖 單位:河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