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研究

時間:2022-02-04 08:40:05

導語: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邏輯法等研究方法,針對長期以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的共性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的主客觀原因,并提出幾條有效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社會學

1.前言

體育教師是學校師資隊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之一,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實踐主體,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教育作用。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們對新課改基本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促使人們對學校體育的基層實踐者————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圍大多集中在體育教師角色定位、專業化發展、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等方面,對體育教師邊緣化問題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因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地區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原因,本文只針對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所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初步探討。研究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無論是對于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職后培訓,還是對于學校體育管理的實踐,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2.概念辨析

2.1邊緣化

邊緣化是指使靠近邊緣,使處于不重要的地位[1]。邊緣化(Marginality)一詞首先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帕克(R.E.Park)于上世紀20年代提出,他認為,由于通婚或移民,那些處于兩種文化邊緣上的人常常經受著一種心理上的失落感,他們在種族或文化團體中的成員關系模糊不清,因為他們既不能被這個種族或文化團體所接受,也得不到另一種族或文化團體的歡迎。后來,邊緣化概念被進一步擴大和延伸,當下所謂的邊緣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2]。通俗一點講就是遠離中心,去中心化,沒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易被忽視被冷落。關于職業邊緣化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但大部分學者認為,職業邊緣化是個人或團體在去中心化后出現在人們視野邊緣不再受廣泛關注而引起的職業地位下降的現象。

2.2農村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

在教育領域,如果借助上述定義來界定教師生存狀態的邊緣化,筆者認為,農村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是指與城市主流教師的生活有相當距離,在工資待遇方面缺乏消費話語權,在職稱晉升方面缺乏知識話語權,在學校管理方面缺乏決策話語權,在信息獲取和資源共享等方面明顯處于劣勢的一種生存狀態。農村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是指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其他核心課程(即考試課程)教師相比,始終處于一種可有可無、極易被忽視的生存狀態。也就是他們所從事的體育教學工作和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所發揮的作用沒有引起學生、學校、社會的同等關注。

3.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的表現

3.1邊緣化的客觀表現

3.1.1體育管理體制的因素

我國體育是由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三部分組成。體育管理制度改革后,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劃歸國家體育總局直接管理,而學校體育也從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管理系統中分離出來,隸屬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管理。學校體育的管理歸口形式上雖已劃歸教育部體衛藝司,但學校體育工作的政策、規章、制度和發展規劃的擬定也要接受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業務指導和監督,例如:組織協調重大綜合性青少年體育比賽和體育交流活動,指導各運動項目后備人才基地建設和有關學生文化教育工作等[3]。也就說學校體育從國家體育總局系統分離出來后,長期流離于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之間。全國性的青少年體育活動進校園,一般由體育部門牽頭,教育部門協助或者教育部門牽頭,體育部門協助。這就使學校體育處在雙重業務指導和監管的尷尬位置,各種資源與利益在學校體育中都沒能落到實處。這種情況在其他學科也是非常罕見的,所以學校體育管理的邊緣化也是導致體育教師生存狀態邊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1.2農村教育觀念落后,家長對體育課有偏見

體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更是一門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方面有著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科。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盲目追求升學率及我國傳統教育觀念“重文輕武”的影響,對體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教育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體育課就是放松的、自由的、娛樂的課程,與今后學生的成才相關度不高,這些落后的觀念和想法的殘存導致家長對中小學體育教師職業的認同度非常低,體育教師通常不被認為是“真正”的老師,而是簡單的學生戶外活動的看管人。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長期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和認可,使其深感付出與回報不相稱而產生失落感,對自己的職業前途產生困惑、迷茫而失去了對體育教學的激情,放棄了教學上的創新嘗試。

3.1.3體育課程校長領導力不強,校內體育管理缺失

體育課程校長領導力是指校長對本校體育課程開發、組織實施、管理評價等方面的組織領導能力的總稱[4]。校長是學校領導的最高職權者,他的體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對一所學校體育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校長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實現升學率,疲于抓主干課程的教學質量。認為學校體育是非學術性的、非建設性的、非生產性的、次要的學科,其定位是補償性的、娛樂性的,而不是教育性的活動[5]。因此我國中小學校長,對學校體育課程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即與他們的思想和觀念有關,也與眼前的利益得失有關。由于學校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試課程,加之校領導缺乏科學的管理意識,每年僅有的一點點體育經費也無法得到保證,致使體育教學大綱及新體育課程標準形同虛設、學校體育課程名存實亡。

3.2邊緣化主觀表現

3.2.1體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意識薄弱

由于廣大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大部分畢業于中師或高等師范??茖W校,學歷結構較低,走向工作崗位后在職進修或深造的機會少,理論功底淺薄,再受多年形成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其知識結構已明顯陳舊,不能深入地理解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另外,新課標對中小學體育教師運動專項技能的提高、工作量的加大及實施新課標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也給他們帶來了畏難情緒與心理壓力,進而對體育教學工作產生懈怠感,放棄了自主專業發展的有益嘗試。

3.2.2體育教師懼怕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

教育部2002年出臺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體育課是一種存在高危風險的特殊課程,體育課程的高危風險包含但不限于學生和體育教師的人身安全,也包括體育教師和校方的責任風險。總之,相比其他科目教師,體育教師屬高危職業,研究表明長期從事危險性較高的工作會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消耗過大,極易產生心理壓力。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少不了人與人的身體碰撞、人與體育器械的接觸、人與自然環境的交互等體育運動行為,學生意外傷害事故也時有發生,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加上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示范演練,體育教師本人受傷的幾率也較高,所以體育教學也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學中經常擔心學生會出事的體育教師占34.6%,有時擔心的占52.2%,不擔心的只占13.2%[6]。由此可見,對體育課意外傷害事故的懼怕也是中小學體育教師產生心理壓力放棄課堂教學創新進而導致工作因循守舊,地位邊緣化的主要內因之一。

4.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去邊緣化的途徑

4.1推行體育管理制度改革

推行體育體制改革是提高學校體育管理效率、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和諧發展的關鍵一環。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政治體制改革,依法依規,逐步推行大部制改革,撤并職能重疊機構,減少業務交叉部門行政管理干預,強化垂直部門統一規范管理。筆者認為,將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管理職能中涉及學校體育管理的業務和監督職能,劃歸到教育部體育與衛生教育司,進一步明確學校體育管理的統一歸口問題,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場館、經費、人力、信息等資源的調配,強化學校體育的統一管理。

4.2發展校長體育,培養領導體育意識

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內校長擁有絕對的權力,他們對待體育的態度以及重視程度,對體育課程的實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校長如何更新思想,轉變觀念,站在一個現代教育家的視角,既要觀察國內外教育發展趨勢,也要科學地審視現實的學校體育改革問題?如何使自己培養的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這些現實的問題就擺在廣大農村中小學校長面前亟待解決。筆者認為,我們體育教師可以主動的向校長或分管體育的校領導匯報體育工作,同時,推介體育,把體育賣出去。所謂賣體育,就是利用業余時間向校領導介紹體育健康理念、宣傳體育知識、傳授體育技能,引起他們對體育與健康的關注,教授一項或幾項他們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讓他們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校領導對體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會潛移默化的推動體育運動在校園內的順利開展。

4.3堅定職業信念,養成教學反思習慣

中小學體育教師要正確認識體育工作的重要性,擺正心態,勇于面對現實,反思自己壓力的來源,主動尋求領導、同事、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多與領導、同事、朋友交流,傾訴自己對職業的委屈和不滿,傾聽別人的工作經驗和感受,設法化解工作壓力。工作壓力的適度存在也是體育教師提升素質、提高技能的不竭動力,中小學體育教師要堅定職業信念,把教學反思作為一種習慣,善于將壓力變為動力。因為對某一事業的信念和理想是避免該職業邊緣化的最理想方法,要不斷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進行反思,反思體育教學工作和自身職業發展的關系,認識新課程改革賦予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創造性地進行體育教學活動,使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奉獻中得以實現。

4.4體育教師主動服務社會,重塑體育人形象

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平時沒有機會參加業余體育活動,除了繁重的農活之外,其主要原因是農村缺少專業的體育骨干對農村現有的體育資源進行整理和開發,更沒有足夠的體育骨干組織動員廣大農民參加業余體育活動,使得農民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薄弱、體育知識缺乏、體育技能沒有或者相對落后。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中小學體育教師利用雙休日或者寒暑假走出校園,兼做村級社會指導員,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農民趣味體育活動,主動服務社會,塑造健康、陽光、向上的體育人形象。多與農民接觸傳播體育知識、傳授體育技能,讓農民群眾感知體育運動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的變化,逐漸了解體育,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從而轉變“體育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傳統觀念。

4.5為師生購買商業保險,解決體育課的后顧之憂

體育教學過程是體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向互動反饋的過程,以學生練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在練習過程中人與人的碰撞、人與器械的接觸、人與自然的交互發生意外傷害在所難免,一般情況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體育課堂中經常出現運動損傷的項目包括田徑、體操、球類運動等,這些學校體育中的基礎項目,一般都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其技能。基于既要發展學校體育,又要預防意外運動損傷,萬全之策是為學生購買商業保險,通過保險的經濟補償特性,可把學校和家庭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解決體育教師擔心學生課安全的后顧之憂。雖然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但教師也是全程參與,教師的意外率及危險性與學生等同,應該完善學生意外傷害保險的同時,將體育教師也納入承保范圍,使體育教師也能得應有的安全保障。

5.結語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是我國初中等教育學校體育方針政策及具體工作的實踐者,同時也是本次全國體育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他們的生存狀態將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教育的質量。關注和重視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生存狀態邊緣化問題,有利于全國農村中小學學校體育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推進。因此,大力推進社會體育文化建設,積極推進學校體育體制改革,提高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是推進我國體育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

作者:田杰 陸秋峰 單位: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M].第六版.商務印書館.76.

[2]辰目.論“邊緣化”.出版發行研究[J].2004.

[3]國家體育總局網站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1581724/index.html.

[4]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31/c_118787555.htm.

[5]章賽清.學校體育教師境況的國際比較.外國中小學教育[J].2013(8).43-46.

[6]張媛媛.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根源剖析及緩解策略.教學與管理[J].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