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體育教育可行性研究

時間:2022-11-06 09:21:40

導語:特殊體育教育可行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殊體育教育可行性研究

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是針對特殊人群開展的教育活動,通過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學生(少年兒童)進行的達到一般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1]。目前,我國特殊學校主要招收對象是以聾、盲及智障群體的兒童為主。1989年國家教委等8個部門在給國務院的《關于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特殊教育,特別是殘疾兒童教育,已經成為普及初等教育最薄弱的環節[2]”。近些年特殊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但仍需要更多的關注,從而提高人們對特殊兒童教育事業的重視。在特殊教育過程中,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體育教育是重要教學內容。在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指出:“特殊教育學校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實際需要實施教育”,要使殘疾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補償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從而使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3]?!比欢捎谔厥饨逃龑ο蟮奶厥庑裕鄬τ诔R帉W校體育教育而言,特殊學校的特殊體育教育在操作層面上更為困難、意義上更加重大。要發揮特殊體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作用,專業的特殊體育教育人才必不可少,但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在特殊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并無規范可循,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此類人才的培養亦無特別的要求。在國務院頒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中曾要求:“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在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專業或普通師范院校附設特殊教育師資班,培養殘疾人教育教師[4]。”特殊學校體育教育人才的培育依托普通師范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建立一支具有較高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的體育教師隊伍成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1黔南地區特殊學校體育教育開展情況

1.1特殊學校體育教育課程開設現狀

黔南地區特殊學校體育課程開設情況良好,所有學校均已開設體育課,但各學校在課時數量的安排上并不相同,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學校體育課每周只有1個課時,大約45分鐘,開展較好的學校每周可達3課時,而60%的學校每周2課時。特殊學校沒有統一的體育課程標準和教材。在調查中發現整個黔南地區的特殊學校中只有一所特校擁有自編校本教材,20%的學校使用專門針對特殊學生的教學標準和體育教材,另有20%的學校使用的是普通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和教材,而60%的學校沒有使用任何標準和教材作為體育教學依據和參考。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為單一,幾乎全部以田徑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觀教學條件的限制,但也說明教師專業素質和技能的缺乏。

1.2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基本情況

通過對黔南地區5所特殊學校體育教師調查了解,5所學校共有體育教師12人,其中男性教師11人,女性教師1人。調查期間發現12名教師中在崗從事教學工作的為9人,另3人因個人原因暫離教學崗位。在崗體育教師學歷情況普遍不高,具有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6人,中專學歷1人;其中專職體育教師僅2人,其余皆為兼任體育教師,他們或是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或是其他學科專任教師,因教學需要長期兼職擔任體育課教師。35歲以下教師4人,35歲以上未退休5人;具有十年以上教齡1人,超過半數教師教齡不過5年。以上數據表明,黔南地區特殊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非專業性等嚴重問題。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嚴重匱乏,這是限制特殊體育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實地調查中發現,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師生比嚴重失調,以黔南州特殊學校為例,全校一百多名學生,而體育教師僅2人,師生比超過1:50。其次,沒有專業的專任教師則是影響特殊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絕大部分進行特殊體育教學的教師沒有學習過專業的體育教學理論,僅因個人喜歡參與體育活動便被安排承擔體育課的“光榮”任務。

1.3特殊體育教育教師培育方式

目前黔南乃至整個貴州省都沒有專門培育特殊體育教育人才的專門機構。全省有四所高等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主要培養能在各級各類特殊學校、特殊教育科研機構、殘障人士福利機構、特殊教育管理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以特殊教育的理論及手語盲文等作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的教師雖然通曉特殊教育理論,掌握特殊教育的規律和實際教學技能,熟悉特殊學生的心理特點,但由于他們缺乏對體育知識的專業學習,在從事特殊體育管理、特殊體育教學、特殊體育活動等學校體育方面的工作時就會產生許多問題甚至存在安全隱患。而單純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直接進入特殊學校從事特殊體育教學工作又會因為不了解特殊學生的身心特點及相應的特別要求而產生水土不服的情況。

2特殊體育教育的重要性

2.1促進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保障身體健康。體育的本質功能就是促進身體發展,增強體質。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原因,造成特殊學校的殘疾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受到極大的限制。殘疾兒童的身體普遍長期缺乏鍛煉,使他們存在較大的隱患健康。有計劃的有目的的開展特殊體育活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促進殘疾兒童的身體健康。同時由于殘疾兒童的特殊性,通過參加特殊體育活動,可以有效的促進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改善,提高機體的補償性,使身體最大限度的發揮代償功能[5]。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身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產生機能的重新組合或部分替代,特殊體育活動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康復訓練方式。比如有視力障礙的兒童可以通過盲人乒乓球或者盲人足球等活動,提高聽力功能。因此,殘疾兒童經常系統的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可以有效的提高肢體活動能力,以及其他感官系統的感知能力,平衡身體各能力的發展,使各器官和系統以及身體運動能力得到統一協調的發展。2.2豐富殘疾兒童的娛樂生活活動。殘疾兒童有更多的娛樂時間,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參與常規性的休閑娛樂活動。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視殘疾兒童休閑娛樂的需求及權利。在聯合國公布的《殘疾人權利宣言》中明確規定,殘疾人有權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創造性活動和娛樂活動。特殊體育活動本質上屬于體育活動,具有休閑娛樂的功能。殘疾兒童通過接受特殊體育教育既能體驗體育的趣味性以豐富生活,又能掌握體育方法將體育作為健康的娛樂方式。同時,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可以在極大程度上調節殘疾兒童的情緒和心理活動,使他們學會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2.3提高殘疾兒童社會化的程度體育除了健身娛樂還能促進人際交往、增進情感交流。殘疾兒童由于殘障的客觀存在,對外交流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特殊兒童會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形成封閉、孤僻、消極、甚至仇視的不良心理,成為他們融入社會的限制因素。因此,引導鼓勵殘疾兒童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增加他們的溝通能力和情感互動,促進人際交往,提高他們的社會化程度。

3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增設特殊體育教育方向需解決的問題

3.1培養目標的精準化。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培養具備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能在中等學校等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普通中、小學體育教師。特殊體育教育方向的培養目標除了使學生具備普通體育教育的知識能力外還要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要了解針對特殊學生體育教學、訓練、競賽等相關活動的組織和操作方法,能夠滿足在特殊教育或相關機構、部門從事特殊體育教育實踐、研究和管理需求的復合型人才。3.2課程體系的全面化。特殊教育是一門涉及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醫學等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在以培養普通中小學教師為主的體育教育專業拓展特殊體育教育方向就需要在保持體育教育主干的基礎上調整課程體系增設或修訂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生可在前三年體育專業理論和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在第三年下半年或第四年選擇特殊體育教育方向,同時選修相應的以特殊教育及特殊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知識。這就亟需在借鑒特殊教育本專業理論體系的同時,結合體育教學的特征及要求創新思維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并編寫適用的特殊體育教育教材。3.3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師資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一個專業的成敗與否在于能否建設一支優秀師資隊伍。因此,做好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專業或者方向發展的關鍵。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特殊體育教育方向對專業師資隊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首先,教學團隊須掌握完備的體育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其次,教學團隊還要擁有積極的學習能力,能夠不斷補充學習特殊體育教育方向需要的各種知識。再次,教學團隊必須有極強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特殊教育的學校體育研究,是一個涉及體育、教育、心理、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綜合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教學水平。3.4實訓平臺的可操作化無論是普通中小學體育教師還是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在其工作實踐中并不能直接將理論知識轉化形成實際掌握的工作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通過一定的實地訓練才能習得。這就需要建立適應特殊體育教育方向學生需求的“課內實踐—課外實訓—校外實習”一條龍式實踐平臺。課堂上通過課件制作、專題研討,增強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校內進行教學實習、總結經驗、交流反思、名師講座、觀摩課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最后借助校外實習基地的實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教學水平,增強特殊體育專業素質。

4結語

目前我國能夠培育特殊體育專業人才的機構僅限于天津體院、廣州體院等5所專業院校。從培養數量和影響范圍來看都遠不能滿足我國特殊教育快速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而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正面對應用轉型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開展方向性教學成為一舉兩得的最佳方案。但這并不意味這各高校就可以盲目調整,專業改革需要漫長而充分的準備,而當下僅只是特殊體育教育的起步。

作者:凌媛 代向偉 張娟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永馨.特殊教育學(第3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0.

[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委等部門關于發展特殊教育若干問題意見的通知[S].1985-05-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S].1998-12-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殘疾人教育條例[S].1994-08-24.

[5]何敏學,全海英.論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缺陷補償功能[J].體育學刊,2010,17(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