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改革文化邏輯
時間:2022-12-21 08:26:32
導語:學校體育改革文化邏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邏輯,就是支配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內在機理,是在文化體系中學校體育改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是學校體育改革從問題引發、方案制定到實施推廣、反思評價等過程中,呈現出的基本文化運作機理。明確這一文化邏輯,有助于我們對影響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學背景下學校體育改革的發展走向做出深入了解。研究指出:學校體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變遷與變革,受到主流體育文化的支配;學校體育實施改革的文化邏輯表現在以體育價值文化的輸入為先導、需要相應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相匹配、以行為文化的踐行為根本。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改革;文化邏輯;社會體育文化;文化變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我國的教育發展做出明確指示,包括綜合改革、協調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1]??梢娫诮洑v較長改革發展期的前提下,黨和國家仍然把綜合改革作為教育事業的頭等大事來抓,而作為教育事業一部分的學校體育,自然也應該進行改革[2]。正是在這樣一種迫切改革的形勢要求下,各種學校體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陸續出臺,但其效果卻遠未達到理想目標。作為實踐層次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法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學校體育改革邏輯導向的偏離[3]。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承載人類特定體育文化價值的社會活動,始終無法脫離文化要素而獨立運行和發展,與此同時,作為教育活動一部分的學校體育,最終目的在于傳承人類文化、發展人類文化、培養創造新文化的人。但是,目前學界關于學校體育改革的研究大多是從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角度分析,雖涉及一部分文化的討論,但也僅僅局限于文化沖突的分析。而學校體育的文化邏輯,是支配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內在機理,是一種在文化體系中對學校體育改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是學校體育改革從問題引發、方案制定到實施推廣、反思評價等一系列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基本文化運作機理。
1學校體育改革形成的文化邏輯
顧明遠[4]曾說:“教育猶如一條大河,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這條河的表面形態而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睂W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與發展也并不是沒有源頭和憑空產生的,同樣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要素并發揮特定的文化價值,在發展的脈絡上也遵循相應的文化邏輯。1.1學校體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變革。學校體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變革,主要指向學校體育的社會制約性,即學校體育改革的根本動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其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這種特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看具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學校體育的改革隨文化變遷而變革。尤其是作為學校體育主要實施和發展載體的學校體育課程,更體現出隨社會文化變革的歷史發展特性。縱觀20世紀,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經歷3個較大的轉折和發展期,其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也正是文化轉型和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第一次重要變革是在1919—1949年,思想的迅速傳播,傳統封建文化受到強烈沖擊,以科學和民主為核心的新文化,使得實用主義教育在我國逐漸盛行。在這種文化變革的影響下,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科”,廢除學校兵操,我國學校體育發生重大變革,體育課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5]。隨著學校體育重大變革,學校體育觀念和課程都更為現代化,學校體育手段和方法也日趨多樣化,真正具有近代體育教育意義的學校體育由此開始。而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結束的1978年,學校體育的核心價值觀念逐漸轉變為全體學生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為新中國服務。之后到時期,以勞動和軍訓代替學校體育的政策,使得學校體育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以軍事代替體育、以政治控制體育的思想使得當時的學校體育背離了體育教育的基本規律。1978年改革開放后,學校體育從之前的以政治為導向,變為以科學和教育為基本導向。隨著國家陸續頒布了多項學校體育的方針和政策,我國學校體育逐漸走上正軌,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綜合發展成為這一時期學校體育的基本導向。從20世紀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脈絡來看,以文化變革為基本依托已經成為重要動因,作為傳授、保存、發展、創造文化的學校體育活動,其改革也必然受到母體文化的牽引,因此才有學者指出“課程改革就是文化的改革,課程追隨著文化變遷的理路而嬗變”[6]。學校體育改革之于文化的變革還體現在學校體育改革是文化變革的重要依賴手段。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對于社會文化的變革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文化變革只有通過文化傳播這一復雜的互動形式,才能夠實現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交流和互補,從而使不同的文化在這樣一種良性交流中達到文化變革的目的。尤其對于現代化而言,隨著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社會整體的交叉性增強,文化傳播對于文化變遷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斷得到強化。雖然就文化傳播來說,教育、報刊、網絡媒體、社會講演等都可作為文化傳播的手段,但是教育相對于新文化的傳播來說,在直接性和實效性上無疑具有更大優勢。作為教育一部分的學校體育,也成為社會體育文化轉型的重要力量,因為學校體育存在于社會文化系統中,其自身的學校體育亞文化現象必然融入社會體育文化系統的普通規律之中[7]。例如,我國長期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和壓制,為迅速擺脫“東亞病夫”的恥辱,國家以大力發展競技體育作為體育工作的重點,競技體育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體育文化,學校體育中加強競技體育的訓練,建立各種高水平運動隊、強化體育課程內容的競技化成為這一主流文化得以迅速整合和傳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全民健身文化的大力發展中,學校體育又通過人才培養、物資支持、組織服務等迅速實現全民健身文化的強化,可以說學校體育的改革在任何一次社會體育文化轉型中,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1.2學校體育的改革受主流體育文化的支配。從文化角度說,真正能夠將學校體育改革發起并貫徹于實踐之中的還是主流體育文化,例如從鴉片戰爭后以“兵操”為主體的學校體育,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號召下對學校體育的改革,再到時期的“軍事體育”“勞動體育”,雖然都依賴于相應的文化轉型和文化變革,但都反映出“保衛祖國、振興中華”的訴求和期望,這就是在我國長期的帶有濃厚政治訴求的主流文化支配下的必然結果。甚至在2012年秋季開展的“冬季長跑”也提出“熱愛祖國從體育鍛煉開始”的口號[8],可見這樣一種國家和社會主流文化,對于學校體育改革帶來的強大支配作用。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政治性支配比較明顯,政治導向濃厚的主流社會文化使得學校體育改革表現出更多“計劃性”,而缺乏哈耶克筆下的“自發秩序”,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存在于學校體育改革中,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多元化以及學習需求復雜化,帶有政治訴求的學校體育改革弊端不斷暴露,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2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邏輯
2.1學校體育改革以體育價值文化的輸入為先導。首先,學校體育改革對于社會體育文化來說,起到文化資源配置與整合的作用。就學校體育改革的本質和目的來說,又是一個對文化價值進行判斷、選擇以及踐行和完善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校體育改革實踐主體原有價值差異所產生的隱性或顯性的矛盾,會充斥于改革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之中,從而影響整個學校體育改革的有序進行。因此,通過思想啟蒙達成學校體育改革思想觀念的共識,就成為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在學校體育改革初期,一方面通過行政主體制定各種制度和政策,強制整合具有差異的學校體育改革思想;另一方面通過著作、講座演說、現實指導等方式實現價值觀念的轉變。尤其對于學校體育改革來說,本身是一種教育文化和社會體育文化的革新和創新活動,在傳統的文化價值面前,新的文化價值總會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打壓,各個改革主體應理性看待整個學校體育改革,從而主動接受學校體育改革,并將自身的具體工作付諸于改革的實踐過程。其次,學校體育改革在文化邏輯層面還具有觀念更新性。改革在時間上存在先后的順序,即改革總是伴隨著一種新觀念的產生,其目的就在于使新觀念能夠取代舊觀念、讓新文化取代舊文化、讓新制度取代舊制度。但是從任何一次學校體育改革的實施來看,都會面對諸多舊觀念所帶來的阻力,這種阻力會對學校體育改革產生滯后和延緩的作用,因此要達到學校體育改革的最終目的,首先需要打破這種舊觀念的束縛,完成一種觀念和文化的更新。但不可否認的是,就學校體育觀念來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始終處于一個動態認知的過程,且這種舊觀念同舊的歷史文化、舊的社會制度以及舊的人文習俗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頑固性,因此進行觀念更新就比較困難。例如我國學校體育受競技體育為主的社會主流體育文化的影響下,無論在教學目的、課程內容,還是課余體育活動以及體育比賽等,都帶有濃厚的競技體育色彩,而在新時期全民健身體育文化的影響下,學校體育新的改革逐漸展開,但是以學生健康為主要內容、以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為主要目的的學校體育觀念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影響學校體育新文化的建構。2.2學校體育改革需要與物質和制度文化相匹配。學校體育改革的基礎在于思想觀念更新,但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并非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改革不能僅僅依靠觀念的更新,且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手段來強化。首先,學校體育改革需要一定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協調配合。物質建設是學校所有建筑物及各種設施,對改革的影響最主要體現在其構成一種生活環境,通過物體形式將廣大師生置于其中,并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體育順利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例如場館、設備等。而學校體育改革同樣也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讓師生潛移默化受到新的物質環境影響。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新一輪學校體育改革,要進一步明確體育課程首要的目標是要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終身體育基礎,要教授學生“學會健體”,而非掌握多少種競技體育的技術動作[9]。因此,在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思想啟蒙的同時,各學校積極修建了一系列能夠全天開放的體育鍛煉的場所,購置一些娛樂健身器材,使學生置身于這些以健身為主要功能的環境中,極易受到物質環境價值觀念的影響。其次,學校體育改革需要從物質和制度上對學校體育改革進行外部約束,保證改革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是通過構建場所和設施約束指導學校體育改革,給改革新理念、新文化、新模式提供物質基礎,促使改革朝著改革所需要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意識轉變。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度的建立形成對改革的約束力,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規則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所構成[10],即可將其分為國家的正式制度和學校體育改革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由國家教育部門出臺的正式制度,為改革提供一個正式的行為標準,明確在改革中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強化改革的責任和規范意識。縱觀我國歷史上所出臺的各種學校體育制度,本質上均是國家意志和國家干預力在學校體育改革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和規范力。2.3學校體育改革需要以行為文化為根本。就學校體育改革而言,思想觀念的更新是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立提供外部環境,但是改革真正的核心以及改革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改革行為的生成及踐行??v觀我國目前學校體育改革的開展現狀,體育改革所需的各類場館和器材已經開始陸續修建和購置,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加強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各類制度、方法、標準也已經陸續出臺,一些學校體育改革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但是目前學校體育改革并沒有取得顯著效果,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還在逐年下降,大多數學生并未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究其原因,就在于上述條件并沒有完全在學校體育改革中兌現。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體育改革成效體現在改革行為上的變更,而這種行為上的變更有強迫變更和自覺變更。強迫變更是迫于政策制度的壓力;自覺變更是思想認識的提高。但是無論就哪一種變更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以“快樂體育”“成功體育”為主旨的學校體育改革,主張教師要改變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多參與到教學工作中來,一些體育教師在這樣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要求下,機械地將學生完全置于教學的中心地位,疏于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使得對學生身體運動的參與缺乏一定的強制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和練習程度下降,趣味有余而身體運動不足,難以產生良好教學效果[11]。僅僅強調從行為上發生的變更,只會讓學校體育改革逐漸背離主旨和目標,因此只有循序漸進從思想上使改革的目標、理念、主旨、辦法等獲得內部認同,才能夠朝著學校體育改革的初衷發展。從文化的視野看待學校體育改革問題,并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從客觀角度分析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邏輯并不僅僅是完全凌駕于學校體育實踐的“形而上學”。當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學校體育改革的關鍵時期,以文化的角度梳理和明確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邏輯,不僅是一個關乎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成敗的現實問題,也是為后續改革實踐提供一個理論指導。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育的內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評價等都以文化為依據和參考,學校體育就是傳播社會體育文化、進行社會體育文化革新與繁衍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這一角度說,分析學校體育改革的文化邏輯是必要的,且在今后的改革中,更要緊緊圍繞文化這一重要因素,將學校體育改革中過多政治、經濟話語逐漸回歸到文化話語中,將學校體育改革真正落實到體育文化的傳播與革新上,這才是學校體育改革需要重視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王登峰.學習十八大精神推進學校體育改革[J].體育學刊,2013,20(1):1-5.
[2]黃愛峰,王健.學校體育發展的10大問題省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2):95-99,121.
[3]容中逵.教育改革的文化邏輯[J].教育研究,2016(6):25-30.
[4]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
[5]蔡學俊,宋迎東.從20世紀中國文化變遷審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8):52-55.
[6]肖正德.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沖突與整合[J].教育研究,2008(4):69-73.
[7]柏慧敏,謝軍.論高校體育文化的結構、功能及轉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4):79-82.
[8]何勁鵬,楊偉群.以育化體:體育課程文化邏輯的迷失與探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5):89-93.
[9]姚蕾.對當今學校體育發展與改革的沉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1):4-6.
[10]李冬梅.關于我國學校體育制度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0):75-77.
[11]趙霞,王帥.學校體育改革中身體運動的弱化[J].體育學刊,2015,22(2):77-80.
作者:李曉棟 呂夏頔 單位:1.中北大學 2.馬來西亞世紀大學
- 上一篇:假期學校體育教學研究
- 下一篇:淺談北方高校冬季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