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代英學校體育觀及啟示
時間:2022-01-29 10:53:55
導語:惲代英學校體育觀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簡單梳理近代體育史脈絡,我們可以發現,體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承擔了不同的時代使命,具有不同的體育價值認知,從而萌發了不同的體育思想和選擇了不同的體育行為?,F以新文化運動開始前后為分界線,進行進一步的說明。新文化運動開始前,民族危機使得國人對體育價值的認識囿于社會價值(強兵、強民、強種),片面強調體育的社會價值,而忽略了體育對于個人生命的意義,對西方體育的社會價值有一定程度認識,但對西方體育的本質依然無知,還沒有認識到西方體育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具體表現為“軍國民體育”,在一定時期,對學校體育產生了不良影響。1915年《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陳獨秀在其創刊詞《敬告青年》一文中疾呼:“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4]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自由、獨立、人權、民主和科學等價值觀念更新了國人的價值體系,國人的主體性意識普遍覺醒,整體性地建立起了主權意識,由此,國人從單一地從民族和國家視角考察問題轉變為從個人、國家及個人和國家關系多角度考察人生和社會問題,主體性意識使國人對體育的認識建立在自主權的確認與個人生命價值實現的基礎之上[5]。體育對人的價值應包括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此時“自然主義體育”嶄露頭角,在一定時期,對學校體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極端的現象,例如“放羊式體育”。綜上,青年惲代英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軍國民體育”根深蒂固,已不適應當時學校體育的發展,而“自然主義體育”又蠢蠢欲動,面對外來新鮮之物,國人卻不知所措,是繼續走“老路子”還是踏出“新道路”以及如何邁出這一“小步子”,這對于國人來說是一個考驗,學校體育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其次,在校讀書時的惲代英就同許多有識之士一樣,認識到了體育在增強國人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在進行廣泛學習的同時沒有忽視對體育的研究。1917年,惲代英開始注意國外體育狀況和研究體育理論。他常年閱讀美國P.S出版公司的《Physicalculture》,并翻譯了許多體育方面的文章,對于體育問題,下過一番工夫[6],這對于惲代英體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綜上,嚴峻的時代背景迫切需要有識之士進行改革是其惲代英適應當時學校體育發展的學校體育觀形成的主要條件,其次,是“西學東漸、歐風美雨”的思潮影響,時勢造就英雄,而英雄又具備了所需的特質。因此,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教育家惲代英學校體育改革的思想就應運而生。
2惲代英學校體育觀述要
2.1闡述學校體育之目的。清末民初,救亡圖存下國人對體育重要性的考量提升到了一定的認識高度,學校中重視體育也達成一定共識。然而,對于學校體育為何而設?有何目的?針對此問題,倡導者或實施者在思想上未能達成一致共識。有人認為“行軍國民教育”[7],有人認為“保衛學生之健康”[7],有人認為“間接使其智育德育有所長進”[7],有人認為“為每年運動會唯一之預備”[7],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為求體育的圓滿發達,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體育的目的,為此惲代英提出:“學校之所謂體育,應對于各學生,無論其體質強弱,平均加以注意。學校體育應是,保學生之健康。不但應使之強健,且使之知所以強健之理;不但應使之健康,且應使之知所以保健康之法”[7]。惲代英提出的這個體育目的,在當時社會拓寬了國人的認識視野,體育必須面對全體學生,人人享有參與體育的權利,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同時,“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不但應使學生強身健體,又要傳授學生強身健體的知識并進行保健方法的教育。以這個目的為指導,惲代英對當時學校體育中實際盛行的兩種體育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當時學校體育中盛行“選手體育”,以培養“運動家”為目的,學校重視體育,看作為運動會出成績做準備,惲代英針對學校體育的這種“運動會”優勝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種實為“虛榮”,難以奏實效?!胺苍谶\動會占優勢之學校,恒足使社會注目”[7],惲代英認為:“此乃學校教育之余事”[7],不是學校體育的主要任務,這是因為“蓋普通學校,除所謂體育學校外,本無養成運動家之責任”[7]。19世紀末,軍國民主義教育思潮主要從日本傳入我國,在軍國民主義思潮影響下的學校體育首先表現出強烈的封建專制色彩,以軍國民為目的的“體操課”使大量不懂體育的退役士兵進入學校,并使“體操課”貫穿著專制、盲從、機械、生硬和單調等,而對生動活潑的田徑、球類等近代體育項目加以排斥[8]。對此,惲代英認為在學校體育中推廣“軍國民教育”的做法值得商榷,“軍國民之教育,是否該施行于全國”[7]。即使推廣,實施方法也應該得當,否則得不到應有的功效,“然軍國民之教育,果應以何種方法施行之,乃有效乎”[7]。此外,他還認為:“普通言軍國民教育以請撥槍支為第一要務,此實一大誤點。槍支固不可不習,然須先視學生之體力,足以勝任練習與否而斷之”[7]。也就是說,把學校和軍隊二者不同之職業特點和目的混淆,學校體育在貫徹實施軍國民教育中,簡單地把練習打靶、學習槍械的使用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第一要義是不正確的。學校教育貫徹軍國民體育,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授,學生的體質可能各不相同,如果不看實際情況,一律實行統一的操練方法可能適得其反。綜上,惲代英分析了學校體育的實際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歸結起來,就是學校體育目的不明確,不一致。學校體育沒有明確統一的目的,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成效,在分析和批判現行的體育的基礎之上,惲代英提出了獨到的學校體育目的觀。2.2研究學校體育之改良。學校體育應然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保學生的健康,使學生知道健康之理,強健之法。而實然卻并非如此,目的不一,方法各異,重視程度又有差別,因而惲代英認為我國學校體育,斷不可不研究改良。他提出:“改片段的體育為有系統的體育;改偏枯的體育為圓滿的體育;改驟進的體育為漸進的體育;改枯燥的體育為有興趣的體育?!保?]這句話深刻的揭示出了體育教學的指導原則,即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趣味性。然而學校體育指導原則主要是從宏觀層面上研究學校體育之改良,而真正落實學校體育的改革主要體現在微觀層面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對此,惲代英提出了具體的改良措施。在教學內容上,惲代英提出要增加生理衛生之教授、對學生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他說:“凡不明生理學而體操者,每不易得正當健全之發達,蓋其所謂體操,不外依人為形式的動作,初無一毫生理的意味,以此求正當健全之發達,在理本不能也。”[7]所以,“生理學之教授豈可忽哉”[7]。除了生理學,同時還必須進行衛生學的教授。至于為什么重視對學生的體格檢查,他解釋道:要求得體育的發達,不能僅僅注意生理衛生學的教授,而且對每位學生的體格也應當注意,這是因為學生的體格各不相同時,其采取的體操和衛生的方法就應該有所不同,比如,個別學生體格如有某部位不良時,為了矯正這一部位,這時候所采用的體操及衛生方法就應與常人有所不同。因此,他指出:“故學生個別之體格,決不可不檢查也”[7]。對比普通學校只知以籠統的幾種體操,教一切不同體格的學生練習,他例舉清華學校校醫,每學期定期把體格檢查的信息反饋給學生及教師以提醒體弱的學生要特別注意運動,且提出注意什么樣的運動,前者難求得體育的效果,后者事半功倍,惲代英號召各學校向清華學習。在教學方法上,惲代英主張以下幾點:首先,他提出體操鐘點之加多,不能每星期一二小時的練習,這樣是很難取得功效的。體操之所以能夠有增進身心健康的功效,主要在于持之以恒的堅持鍛煉,至于什么時間段是最適宜鍛煉,他提出:“吾意最良之法,莫過于學校定為每日清晨,有一小時或半小時之體操,練習不間斷,則收效易”[7]。其次,猛烈運動的提倡。猛烈運動易發生傷害事故的危險,往往為一般家庭所厭惡,然而,他卻認為這種厭惡實在沒有正當的理由。他舉足球運動為例:“足球固一危險之游戲,有時固可以令人骨折皮破者也,然即以此等危險,能養成人之勇敢心,其得失相較,殊不足言?!保?]因此,他認為此等運動理應得到提倡。再次,安全運動的強迫。針對有些以運動項目危險為借口而不從事運動者,惲代英提出學校教育不能全隨社會心理而轉移,要做到因勢利導,“安全則人樂從,強迫則功易集”[7]。此外,他還區分了安全運動與柔緩運動,所謂安全,只是指沒有危險,“安全”不能誤認為就是柔緩,只要是沒有危險,無論強烈的還是柔緩的運動,皆在強迫學生進行之列。最后,因材施教。他指出:“女學之體操,不應與男子學校同一宗旨,同一手續是也?!保?]因為女子有分娩的義務,男子則無,所以男子之體操,可以強健為目的,而女子則不但需強健,而且要考慮將來分娩之事,適度的強健為宜。因此,他贊同女子之體操以柔和緩弛之運動為最妙。
3惲代英學校體育觀的當代啟示
3.1有助于重新審視學校體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縱觀近代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增強學生體質”歷來都是學校體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其次掌握運動技能也是重點目標,即通過運動技術教學實現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這本身毋容置疑、不可動搖,但過多的關注生物學意義上的技術傳授和體質評定,而忽視除了學習運動技術、增強體質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價值,這就值得思考和商榷,而這就直接涉及到學校體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正如前所述,惲代英特別提倡類似足球這樣的集體性、競爭性強的運動項目,他認為此種運動能夠培養人勇敢心、積極進取心、團結協作的精神等,與其損失相較,十百倍而不止,這才是體育的核心價值。這是把學校體育上升為學校教育層面的論斷,這個論斷對于我們現在和未來重新思考學校體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學校教育承載著“教書育人”的功能,而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的特殊性基礎上,分擔學校教育的重任,承擔著“健身育人”的任務,其中學校體育中的“健身”就是通過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術、運動技能,以此為手段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學校體育中的“育人”就是惲代英所指的體育鍛煉所獲的勇敢、頑強、戰勝自我的意志品質。綜上,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開拓視野,不能僅僅把學校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局限于運動技術傳習、增強學生體質上,而要把它拓展到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樂觀開朗的態度、團結合作的能力、高尚的品德等方面,并把它作為終極評價指標考察學生身心發展的全面性,這同時又是學校體育的歸宿點。3.2學校體育要厘清體育教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如前所述,惲代英強調:“學校之所謂體育,應對于各學生,無論其體質強弱,平均加以注意;雖無何等特優之運動家,而就學校之天職言之,已無愧為能盡其職者”[8]??v觀當今學校體育,部分學校中競技運動卻成為了學校體育的“主角”,把學校中極其有限的人、財、物大都投入到運動隊的訓練和比賽中去,更有甚者,為了在運動會中獲得錦標、榮譽,不惜弄虛作假,導致出現諸如學校運動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數學生雖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體質健康持續下滑的問題。根據惲代英的觀點,反思學校體育中諸如上述出現的問題,新時期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于厘清學校體育中體育教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就顯得尤為必要。正如,語文教育不等于語文,數學教育不等于數學一樣,體育教育不等于專業體育。雖然體育教育與專業體育有關系,但兩者存在根本性的不同。體育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其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運動員,更不是培養體育方面的學科專家,教育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適宜的運動量來獲得最佳的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健康的公民。而專業體育是面向少數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是培養某一運動項目的后備專業運動員或專門人才,其訓練和比賽目標主要是提高競技運動成績,爭金奪銀,而這樣的專項訓練和比賽往往是大強度、高密度、超負荷的運動,這種向自身機能的極限挑戰,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因此,在厘清體育教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基礎上,學校體育應該重點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來培養,而不是把學生作為運動員或專門體育人才來訓練。3.3學校體育教學應重視“預防保健”的健康教育。如前所述,惲代英很重視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預防保健”的健康教育,他強調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應教授必要的生理衛生學知識及定期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同時,他還建議將生理衛生學列為每學期必修之課程,斷不可嫌其教授時間過多,研究材料過繁。惲代英的教育思想對當下的教育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回顧傳統的體育教學,部分體育教師由于健康知識和素養匱乏,把體育課上成了僅僅讓學生學習運動項目的課程,而不重視對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對個人衛生保健、疾病預防、衛生防病、人體生理結構與科學運動等基本的保健知識與方法的掌握,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是“半成品”,而不是“成品”。學校體育應包括體育鍛煉和“預防保健”的健康教育的內容,前者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后者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兩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新時期建設健康中國,學校體育義不容辭地分擔著責任,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教學應重視以“預防保健”為主的健康教育,也就是說,要求教書育人的體育教師們,要加強健康教育的知識和素養,提升其健康教育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使學生能真正了解健身原理,掌握正確的健身方法,熟知行之有效的衛生保健知識,懂得健康的自我保護,養成健康的運動行為,使之在生活中,能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體驗健身運動的益處,成為體魄健全的高素質人才。
4結語
百年之前,中國學校體育,往往)徒具形體,甚至扭曲畸形,陷入與本體背道而馳的困境,此環境背景是惲代英學校體育觀形成的現實基礎,具有無產階級革命氣質的惲代英便開啟了近代學校體育研究和改革的先河??v觀惲代英學校體育改革思想,其核心內容為:保學生健康是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趣味性的體育教學指導原則;注重生理衛生學的教授,定期進行體格檢查;提倡猛烈運動,持之以恒的鍛煉方法?;仡檺链⑴c中國近代體育是懷念基礎上的一種暢想和反思;有助于重新審視學校體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初步功效,提高身體鍛煉之后的意志品質是根本;學校體育要厘清體育教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學校體育應該重點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來培養,而不是把學生作為運動員或專門體育人才來訓練;學校體育教學應重視“預防保健”的健康教育,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華宏縣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 上一篇:長輸管道輸油工藝節能技術解析
- 下一篇:學校體育現狀調查與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