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2-12 09:02:03

導語: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研究

摘要:探討一體化體育課程建設對學校體育發展的促進。缺乏一體化體育課程理論的支撐,學校體育的地位、價值等未能得到充分彰顯,學校體育的活動組織難以充分開展。建設以縱向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為基本內涵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會使體育課堂教學更加科學與規范,會使大課間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聚焦,會使課外體育鍛煉規定更易落實,會使課余訓練與競賽活動更加充實,促進學校體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學校體育發展;一體化課程;體育課程

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1]。但多年來,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差強人意。究其原因,與學校體育課程缺乏一體化整體構建不無關系。過去,曾有學者關注到體育課程一體化的研究[2-9],部分研究還為一體化課程建設建言獻策[6-9]。通過梳理發現,現有研究均未成體系,有些研究僅就某一個運動項目談銜接問題,但多數研究都已經認識到一體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感。201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啟動德育、體育、音樂、美術4個學科一體化課程建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了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的重任。本研究重點探討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對學校體育發展的促進。

1學校體育發展需要一體化體育課程理論支撐

1.1學校體育的學科地位因缺乏一體化課程體系支撐難以充分體現。全國教育大會中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梢钥闯觯磥韲倚枰逵⑴e的人才。體育在教育中始終具有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因缺乏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體育作用的發揮并不理想。具體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首先,運動技能的掌握問題比較突出,多數學生學了12年乃至15年的體育依然未能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其次,體育的育人價值未能充分彰顯,尤其是體育的完善人格與錘煉意志功能在體育教育中存在較大缺失,教學中缺乏明確引導;再次,體育增強體質的功能也未能充分體現,學生體質不容樂觀的現實,曾一度受到社會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質疑。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因為缺乏一體化課程體系,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選擇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內容選擇不科學、不適宜現象,直接影響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1]等就很難貫徹落實。一體化體育課程的缺失,由此而帶來的是學校體育實有地位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1.2學校體育的學科價值因缺乏一體化課程體系支撐難以充分發揮。長期以來,體育課程內容分類一直沿用競技運動分類體系,按照各個項目區分類別。這種分類方式,從競技體育的角度來看是比較合理的,但從學校體育的功能價值來看,很難看出哪些項目適合學生學、適合哪些學段學等,無法將項目功能與學生發展需求對接。不同運動項目有著對學生發展的特殊功能和價值。如武術,它集養生、健身、競技、表演、文化熏陶等于一體,由于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功能體現有所不同,因此,站在學校體育服務于學生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將各運動項目的功能進行挖掘整理,便于在不同階段發揮不同項目的功能。而且,各運動項目的功能又有層級之分,某類功能有的項目強,有的項目弱,如健身功能,游泳強些,體操單雙杠、技巧運動等弱些;教育功能,足球強些,瑜伽相對弱些等。反過來,某項運動有強的功能,也有弱的功能。如武術,在學校體育領域,健身功能強,競技功能相對較弱;健美操,表演展現力與美的功能較強,娛樂功能會略為次之等。因此,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研究,重新梳理運動項目的功能與分類十分必要。1.3學校體育的活動組織因缺乏一體化課程體系支撐難以充分開展。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可謂是耳熟能詳,可見每天鍛煉一小時意義非凡。而且,國家還明文規定,學生在校每天要參加一小時體育鍛煉,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文)(以下簡稱“7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文)(以下簡稱“53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以下簡稱“27號文件”)中都作出規定[1,12-13]。如53號文件強調:各地要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嚴禁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11]。但從目前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不容樂觀。學生每天在校參加體育鍛煉一小時多數學校未能達到,一節完整的體育課小學40分鐘、中學45分鐘,即便是每天一節體育課也無法達到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規定,何況27號文件規定小學1—2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節體育課,高中每周2節體育課[1],每天一個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隨著學段的提高,就很難單從體育課上得以實現,更何況開不足、開不齊體育課的學校還比比皆是。所以,注重課內外甚至校內外一體化非常關鍵。課內外、校內外做好有機結合,用大課程觀、大課堂觀建立內外聯合的體育活動開展機制,不同學段都建立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方案,聯手發揮學校體育課程的作用和價值,尤其建立學、練、賽內容關聯、多元,里外打通的一體化行動方案至關重要。例如,在注重上好體育課的同時,確保大課間、課外活動開展的質與量,以及通過布置體育家庭作業等,保證學生充足的鍛煉時間和效果。

2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推動學校體育工作更有成效

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對學校體育工作將會全面推動,尤其是對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體育課教學、大課間活動、課外體育活動,以及課余訓練與競賽活動等將會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2.1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與定位。何為一體化?要建什么樣的一體化?本研究初步將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定位為縱向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縱向銜接,是上下學段及年級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課程實施等方面具有銜接性,但重點是課程內容的銜接,設置上下具有銜接性的課程內容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就會避免出現前滾翻一滾到底,籃球運球、田徑蹲踞式起跑等低級重復現象。橫向一致,是基于同一年齡段學生動作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身體發育規律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全國不同區域相同學段,甚至是相同年級學生學習與發展特點相對一致的內容。如走跑等基本動作學習應放在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鍛煉與發展孩子們的基本運動能力;又如基于同齡學生素質發展窗口期的相對一致性,在進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時候,相同年齡段的學生可以有大體一致的訓練內容和方式等。當然,由于不同區域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不同學校之間也條件各異,也需充分考慮內容的選擇性,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區域和學校因地制宜開展體育活動,有效實施體育課程。內在統一,是無論學生參與哪項運動學習,教師都要充分考慮知、能、行、健4個關鍵要素,其中,知,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必備知識,如體育知識、健康知識等;能,重點指能力,如基本運動能力、專項運動能力、運動觀賞能力等;行,集中在體育與健康行為和品行方面,是知識內化于心之后又外化于行的具體表現;健,主要指健康,掌握了健康知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從而達到良好的健康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講,這4個關鍵要素恰好也是體育與健康素養的綜合體現。形式聯合,意味著一體化課程要注重課內外和校內外學、練、賽的高度統一?;诖?,只有達到縱向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的課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課程[14-15]。目前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對各個學段也初步有了基本的定位:幼兒定位為啟蒙期,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較為適宜,幼兒體育過早成人化將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小學定位為基礎期,采用趣味化教學更符合該階段學生的發展規律與特點;初中定位為發展期,采用多樣化教學,為初中生提供確立興趣項目的機會,為高中階段選擇項目打好基礎;高中定位為提高期,采用專項化教學,目前高中課標規定的模塊選項教學,一定程度上會更加趨于專項化學習,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大學定位為應用期,體現的應是自主化,即可以將基礎教育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于日常生活和競技比賽中等,同時也可以將自己所學的健康知識和科學鍛煉方法等指導他人進行體育鍛煉,從而促進更多人的健康。這樣的體育學習定位,很大程度上能使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尤其是課堂教學更加體現針對性、適宜性,甚至會更加科學與規范等。2.2一體化課程的建立會使體育課教學更加科學與規范。開齊開足體育課是全國教育大會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非常具體而明確的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13]。假如體育課開足也開齊了,還面臨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開設什么內容的體育課。有了合理化和適宜性的內容,開足開齊后的體育課才有可能上的更好。否則,即便是開足又開齊了,教師依然不知道哪個學段該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課堂質量依然難以保障。而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16]。究竟該如何強化體育課,一定意義上,建立上下相接的課程內容體系,能為強化體育課做好基礎性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一體化課程做理論支撐,能使體育課朝向更加科學與規范化方向發展,體育教學質量也將會日益提升。2.3一體化課程的建立會使大課間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聚焦。大課間,體現在比課間操時間長了,活動內容上也更加豐富,活動效果自然要遠遠大于課間操。早在2007年中央7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12]近些年來,很多學校已將大課間寫進了課表。各地大課間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多數大課間的內容與形式選擇的依據不明確,致使很多學校在開展大課間活動的時候,內容選擇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形式上也過于單一等,如很多學校大課間活動只是跑跑步或做做操就結束,與體育課上所學內容毫無關聯。有的大課間看似有30分鐘的時間,但實際活動時間不足10分鐘。建立一體化課程體系,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需要在大課間活動時間補充或強化練習,做到學與練的課內外內容上的高度統一,也使二者聚焦于學生未來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的目標更好地實現。形式上,由于不同年齡段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規律、興趣愛好與體育的學段特點,如幼兒游戲化、小學趣味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自主化等,基于不同學段特征建立豐富多樣的形式組織開展大課間活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加充分地體現大課間在強化技能、促進健康的功能與價值。2.4一體化課程的建立會使課外體育鍛煉規定更易落實。課外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的重要活動形式,國家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規定。53號文件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制訂和實施體育課程、大課間(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一體化的陽光體育運動方案?!盵13]27號文件明確規定:“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1]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課外體育活動形同虛設,不像大課間那樣形成了常態化的活動形式,部分學校尚未建立課內外一體化的陽光體育運動方案,實施的隨意性比較突出。一體化課程要建立的課內外、校內外相聯合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對貫徹落實國家及教育部文件中對課外體育鍛煉的具體規定就更容易。實際上,27號文件對課外體育鍛煉有明確規定:“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盵1]但執行不力,列入教學計劃的更是寥寥無幾。一體化課程在建設課內外聯合方案上會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具體提出有效的課外體育鍛煉內容和適宜的鍛煉方法,使學生在一體化課外活動理論與方法的指導下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鍛煉。2.5一體化課程的建立會使課余訓練與競賽活動更加充實。課余訓練與競賽,同樣被列為學校體育的組成部分,很多學校都在課余時間尤其是在下午放學以后組織學生參加訓練活動,以備戰各種競賽。53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建立健全學生體育競賽體制,引導學校合理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活動。”[13]27號文件也有具體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有序開展課余訓練和運動競賽,積極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大力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盵1]但長期以來,學校開展的課余訓練、運動競賽等活動,一向是少數人和個別項目的事情,未體現文件中強調的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建立一體化課程,會在課余訓練與競賽活動方面充分考慮各個學段的特點,創設面向大眾與精英兩類課余訓練與競賽方案,在課余訓練與競賽內容上會更加拓展,形式上會考慮多元化的方式,人群上會惠及更多的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甚至是全員參與其中,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運動訓練與競賽的樂趣。例如,組織開展全員運動會,使每個人都有參與競賽的機會,開展班級、年級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比賽,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特長,體驗成就感,享受參與競賽的樂趣,真正實現一體化體育課程的建設是充分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而不是就課程而建課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課余訓練與競賽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以及參與的人群,也能更好地使學、練、賽有機銜接。大中小(幼)具有銜接性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不僅有了清晰的思路與方案,而且,對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內涵與定位也有了較為明確的判斷。一體化體育課程的建設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體育課、大課間、課外體育鍛煉、課余訓練與競賽等課內外學校體育工作乃至校外體育活動,但面臨許多困難,任重而道遠。

作者:于素梅 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