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發展促進研究

時間:2022-09-26 03:34:26

導語:學校體育發展促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發展促進研究

摘要:當今提倡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體”作為學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作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對于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每天鍛煉一小時的任務承擔著一定責任。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發現目前學校體育存在12年體育課程學生無法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大課間的活動形式單調乏味、課外體育活動形同虛勢、學生校內無法滿足鍛煉1小時以及學生體質健康的不斷下滑等問題并給予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課程;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外體育鍛煉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2016年以來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綱要》中明確指出:使我國青少年兒童熟練掌握1項以上的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20年將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秀率提升至25%。雖然國家對青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高度重視,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使體育在學校教育中成為一座“孤島”,“孤島”式體育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步履維艱。因此本文通過對體育教學、陽光體育活動進行研究與梳理、實地觀察研究,發現破解“孤島式”體育教育這一問題,為學校體育的發展與創新提供更為新穎的思路。

1.目前學校體育所存在的問題

1.1體育課程。體育課程作為學生校內學習體育知識、提高身體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培養體育鍛煉習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毛振明[1]則認為目前我國青少年兒童依然無法熟練的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原因就在于,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中忽視了體育是一門需要通過不斷地獲得直接經驗才能有深刻感悟的這一特征。在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什么運動技能都要教,學生則什么運動技能都學,教師最終成為什么都會教的“萬金油”,學生則博而不精,這完全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背道而馳。體育課上,身體素質練習就是單純的身體素質練習,學習運動技能就是單一的運動技能練習,無法將身體素質、運動技能與體育游戲相融合,單一、枯燥的體育課程內容使學生無法理解的體育的興趣??菰餆o味、簡單重復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對于體育課的失去了興趣,因此就出現了在體育課上學生站的多,動得少,一堂體育課甚至能不出汗都不出的現象。體育課除了需承擔教授學生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等的重責之外,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體育鍛煉行為也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邊緣化不再是一個讓人覺得新穎的新問題,但通過國家教育部大面積的調查顯示:目前體育課達標率不足40%[2],通過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開足體育課的比例不足30%[3]。體育課作為學校體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連體育課都無法保質保量的開展,那么如何使每一名青少年兒童熟練的掌握一項以上的運動技能呢?1.2大課間體育活動。大課間活動雖作為完成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其實效性讓眾人不免擔心。根據大量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采取大課間的形式主要還是跑操、做操等傳統大課間的活動形式[4]。一塵不變的大課間活動內容,不僅使學生產生對大課間活動厭煩、抵觸的情緒,更讓大課間活動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傳統的大課間活動內容,只是進行單純的身體素質練習,而缺乏與運動技能的融合,使學生在體育課上所學的運動技能無法得到更多的練習與運用,在大課間活動與體育課成為毫無聯系的組成部分。當下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受到了眾多的阻礙,例如天氣、學校體育設施等。大部分的中小學并未建造大型體育場館,因此若出現雨雪天氣,那么學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室外體育活動,而只能改成簡單的室內運動。并且,近年來出現的霧霾天氣也是導致學校與家長不敢讓學生在操場上進行長時間、大強度體育活動的原因之一。霧霾天氣對青少年兒童的呼吸系統不僅有著不良的影響,甚至對青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挽回的危害。大課間活動作為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學校體育內容,若無法得到有效的開展,那么如何使學生完成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目標呢?1.3課外體育鍛煉。有專家認為,課外體育鍛應作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補充通道,而體育鍛煉內容不應僅僅包涵傳統的體育社團、體育小組等,還應將面向全部學生的校內競賽納入到課外體育鍛煉內容體系當中[5]。近百年來,西方相關的體育教育著一直認為游戲、競賽對于體育教育的培養具有著特殊的功能與作用,而當下我的校園競賽則出現了學生參與的少、觀看的多;比賽的運動員少、玩手機的旁觀者多的現象。校園體育競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體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減少學生的學業壓力,更能讓學生將所掌握的運動技能得到相應的展示語運用,讓學生在實際的游戲與競賽中,了解體育、喜歡體育,最終達成運動成癮的終極目標。通過課外體育鍛煉的調研研究顯示,上海初中與高中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大于1小時的人數比例不足30%[6],而丁曉燕通過對江蘇省中小學發放課外體育鍛煉調查問卷,發現目前江蘇省中小學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次數超過3次的比例僅為18%,而每次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大于1小時的比例僅為12.66%[7]。若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無法保證,那又如何完成《2030健康規劃綱要》中2020年將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提升至20%的目標呢?1.4學生體質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曾明確提出,5-17歲的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完整60min的中大等身體活動,同時每周至少需要有3次的大強度身體活動,缺少身體活動早已被列為人類死亡的四大風險因素之一,全球每年有6%的人口死亡是與缺乏身體活動相關,并且身體活動量與強度的大小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通過相關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兒童能夠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比例僅為11%,并且我國青少年兒童還伴隨著的“久坐行為”,長時間的“久坐行為”不僅可以抵消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還會加劇青少年兒童的慢性疾病風險。我國青少年兒童在這種嚴重的“久坐少動”的環境,出現了連續26年的下滑趨勢。依據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率“世界排名第一”;超重肥胖率達到16%,因此我國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肥胖人口增加較快的國家之一;并且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多個速度素質呈現出連續下滑的趨勢。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不僅關系青少年自己的未來,更關系著民族的希望,若這種現象持續發展,那么我們青少年兒童如何才能“強”起來呢?

2.改善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措施

2.1提倡“傳授運動之道”的體育課程理念。傳統的體育課程內容是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而單一的運動技能學習,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質量。因此在體育課程中,我們應以“傳授運動之道”的課程理念代替傳統的以“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的課程理念。2.2創造新興體育課程模式。教師應根據本校的體育特色、體育場地以及學生需求等現實條件構建出極具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以此改變傳統的體育課程。通過提高體育課程的趣味性以及新穎性,扭轉目前“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使學生愿意積極參與體育課程,改變學生對體育課抵觸的不良情緒。2.3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我們應在認同學校以理論教育為主的環境之上,創造出適合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環境與氣氛,并通過學校制度、教師鼓勵以及同伴互助等多種方式與手段,促進學生融入學校體育運動的環境當中。2.4促進校內體育鍛煉機制。試圖通過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目標,構建出“課上學”“課下練”“課后賽”“自主動”的學校體育活動促進方案,為學生參與校內體育鍛煉與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實現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目標,增加學生校內中大等運動強度,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徐蕓璐 單位:南京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