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發展路徑探究

時間:2022-03-05 10:55:22

導語:“體教融合”發展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教融合”發展路徑探究

摘要:本次研究以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來探究“體教融合”發展內涵以及發展路徑;以專家訪談法為研究基礎,運用文獻資料法進行統籌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體教結合”以及“體教融合”進行對比分析,并深度解析“體教融合”的現實意義;通過德爾菲法制定未來“體教融合”發展之路,確定未來發展路徑;通過總結與分析,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從而為學校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發展以及增強青少年體質等方面提供實踐依據和方法,挖掘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新思路。從而探索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之路,為終身體育思想普及、體育生活方式建立以及“積極人口老齡化”做鋪墊。

關鍵詞:“體教融合”;內涵解析;發展路徑;實踐研究

以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為基礎,文件對青少年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結合現階段青少年體育以及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問題,對“體教融合”進行深度解析和研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技體育實力的提升,體育也隨之不斷的發展與改革,從群眾體育、職業體育以及體育產業的發展角度不斷更新著體育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體教融合”也隨之也發展起來了,不斷創新和發展著我國體育發展的新模式,促進著我國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以及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隨著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體育事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開端,未來“體教融合”發展方式將成為一種主體發展模式,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基于我國學者關于“體教融合”的研究較多,但對于“體教融合”發展模式的內涵解析,國內外學者因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各抒己見,對“體教融合”的內涵也表述不一。本次研究主要是總結和梳理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廣泛汲取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觀點,探索促進“體教融合”發展路徑的最有效模式,旨在為真正意義上的“體教融合”做貢獻,期望能將“體教融合”的概念相統一?!绑w教融合”的發展思路是對以往經驗的創新性總結,一方面能夠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發展,促進學生形成好的運動習慣和掌握一定的運動方法,為增強身體素質和促進國民體質服;另一方面,通過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和運動隊,逐步把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放在學校,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提高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學術素養,避免“學訓矛盾”,從而減少高水平運動員退役后的安置難度和提高就業質量。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體教融合的內涵解析及發展路徑。通過對“體教融合”進行概念分析,尋找創新學校體育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1.2、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需要,認真解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通過知網下載閱讀有關研究體教融合與體教結合的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進一步了解體教融合的內涵,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2)專家訪談法。針對課題研究需要,對當地體育教育界的專家進行訪談,訪問專家對《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的解讀及看法,努力探索體教融合的科學方法和實施路徑。(3)德爾菲法。采用“德爾菲法”也就是“專家意見法”,又名“專家規定程序調查法”,制定“體教融合”未來發展路徑。采用分層抽樣的原則,抽取學校體育、體育部門、教育部門等部門專家和教授共13人,反復征詢和反饋13位專家對所制定未來發展路徑的意見,并進行篩選,并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最終完成“體教融合”未來發展之路。(4)系統科學法。用科學全局統一的觀點來解讀體教融合的內涵,更加注重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不斷收集以往關于“體教融合”的方法和經驗,對于整理、對比和解析,從而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統籌安排研究內容,促進其研究科學有序的進行。(5)邏輯分析法。本次研究按照邏輯順序合理安排文章內容,深入研究“體教融合”的內涵,由淺入深,分類進行總結解析,完善文章內容豐富文章內涵。

2、“體教融合”內涵及價值解析

2.1、“體教融合”內涵解析。2012年,上海市政府發表了《上海探索“體教融合”新路》的文章,首次提出了“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方向轉變的思想。從思想上、戰略部署上以及組織保障等方面進行解析,提出了構建人才共育和體教融合理念、體教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新體系等觀點,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和鍛煉習慣,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這是我國”體教融合“的先例,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其他省市也積極做出相應措施推動和實施“體教融合”的發展,如廣東省改革賽制,體育與教育部門聯合辦2015年省運會,兩個部門資源共享、利益共分、風險共擔,推動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育工作協調健康發展;2012年江蘇省省政府為進一步加強體教融合,組織省體育局、省教育廳及20余所高校研討,以省校聯辦專業運動隊為突破口,加快競技體育的發展。對于體教融合發展方式的研究,部分學者從推動融合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的角度考慮,認為未來“體教融合”發展方式中“混合型”模式將是我國普通高校繼續堅持和完善的模式,也是最有利于發展至“體教融合”的理想模式,將過去國家包辦體育的模式,逐漸放權到學校和社會,依托學校教學資源不斷創新“體教融合”模式,實現體育與教育的結合、實現學校與職業運動隊的結合、實現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等。從而實現學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社會體育人才、體育消費者的目的。而現存“體教融合”模式發展路徑中引用最多的是,將從事競技體育的專業人才引入高校,逐步把競技體育的選材方式也引入高校中,將運動隊辦在學校,讓優秀運動員甚至是世界冠軍從校園里走出來,加速轉變了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式。對于“體教融合”發展目標的研究,認為實現“三位一體”目標體系—健康促進、運動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養,是對“體教融合”結果最好的詮釋,其認為“體教融合”的理念,其實就是一種改變現有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逐漸把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消費者的培育重任放在學校,統一思想和認識,合理利用資源,為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尋找新的路徑和方法。在過去“體教結合”模式中的運動員無論是身處普通高校的體育部(系)、還是體育學院,在其它學科都在進行“共建、合并、合作、調整”的時候,體育還是身處其外,融合更是無從談起,因為并沒有從本質上抓住和解決體、教之間的問題,所以只能是形式上的結合,而不能融合。其內涵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如何認識體育,如何發展競技體育,站在新的角度審視體育與社會、教育、文化等的關系問題,體育究竟處于什么地位,發揮何種作用;二是培養什么樣的競技體育人才,如何培養競技體育人才,這是回答體育與社會、教育及人的最終發展的關系問題,最終落實到兩個具體目標上:可持續發展的體育以及綜合化的教育。2.2、“體教融合”價值分析。(1)就學術價值而言,探析“體教融合”的內涵,能解析“體育結合”與“體育融合”的本質區別,歸納總結現有研究資源使其更加系統化。通過本次研究能夠探索未來“體教融合”發展之路,從而豐富“體教融合”的理論內涵以及探索青少年體育發展新路徑。能夠為我國青年體育的發展以及學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立做好理論基礎,并且能夠促進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提升以及為終身體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就應用價值而言,能夠為“體教融合”的實踐探索提供依據,使其應用于全國的體育與教育的融合實踐,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等。通過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任逐步放在學校,從而能夠合理運用學校軟硬件設施和教學資源,減少競技體育中資金和人力的浪費。數據顯示,在舉國體制之下,一枚金牌大概需要投入上千萬元,浪費嚴重。為了減少這種浪費,俄羅斯已經全面取消了舉國體制,并且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任交給了學校。我國也需要改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把資源合理分配于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發展;(3)就競技體育實踐價值來看,“體教融合”是競技體育人才培育新模式,將過去國家包辦體育的模式,逐漸放權到學校和社會,依托學校教學資源不斷創新“體教融合”模式,實現體育與教育的結合、實現學校與職業運動隊的結合、實現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等。從而實現學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社會體育人才、體育消費者的目的。國家應該適度放權,逐步拋開國家辦體育的“舉國體質模式”,實現社會辦競技體育以及群眾體育,走市場化的體育和體育產業。從而促進職業體育的發展和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舞臺。通過國家取消賽事審批制度后群眾體育賽事爆發式的發展可以看出,體育走市場化和產業化之路勢在必行。

3、“體教融合”發展路徑分析

3.1、以各高校“龍頭牽引”為動力,建設自上而下的名校運動隊人才梯隊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舉國體制之下的“三級訓練體系”,在一定時期內確實促進了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隨著我國體育水平提高和職業體育的發展,我們需要改革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體教融合”的人才梯隊建設,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任放在場館、人才、師資等更為充裕的地方,建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條龍服務體系。3.2、逐漸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體育青年訓練隊經費納入教育經費之中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任放在學校,更加更夠發揮有潛力和運動天分的學生的運動才能。國家應該逐步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力度,體育青年訓練隊經費也納入教育經費之中,一方面,能夠實現學校體育的高水平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能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運動訓練條件,逐步把舉國體制的重任轉移到學校,避免資源的浪費和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素養。3.3、提高高校運動隊水平高薪或啟動相應機制讓優秀教練員高水平運動員回歸學校,同時打通“優秀體育人才上大學”的通道,讓名教練和優秀體育運動員進入學校,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水平。想要提高高校運動隊水平,要從兩方面下功夫,一是高薪或啟動相應機制吸引優秀教練員或退役運動員回高校任教;另一方面,挖掘優秀運動員和有潛力的選手到高校學習,培養具有競爭力和創新型的優秀學校運動隊,以應對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并且逐步的取代舉國體制。3.4、全國合理布點布局,在各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打造大中小學名牌賽事,國際性賽事也要向學生運動員全面放開大力發展“體教融合”的學校體育發展模式,全國總動員,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條龍服務體系氛圍之下,打造大中小學國內體育賽事,與職業體育俱樂部合作,為在國際體育賽事發揮水平預熱。從而促進學校體育的高水平發展。我國逐步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全民健身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急切的需要尋找一種新的體育發展模式,使競技體育于群眾體育協調發展,使競技體育社會化發展,使舉國體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走市場化的體育?!绑w教融合”是發展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并且與群眾體育以及促進青少年體質提升以及促進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的重要橋梁。3.5、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發展,從而達到增強青少年體質以及形成健康的運動習慣等強化學校運動員專業水平的同時,加強學生理論文化的學習,拓寬學生運動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就業面。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教融合”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并且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從而大道增強體質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并且為青年一代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高水平運動員,在學校中學習,能夠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理論水平,拓寬高水平運動員的理論知識和為退役后的安置打下好的基礎,避免“學訓矛盾”。

4、“體教融合”研究意義

(1)從政策視角上,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育的發展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在推動和促進學校體育和青少年體育的發展上,國家頒布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來完善青少年訓練體系,從而促進青少年身體健康水平提升以及為提升國民身體素質服務。另外,體育的投資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勞動力水平上具有重要意義。在雙主體的背景下更好的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解決了體育或者教育的短板問題,最終達到體教融合。能更深刻挖掘“體教融合”內涵和未來發展之路;(2)在學術思想上,要求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從思想上進行轉變,促進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同時要認識到體育的多元功能和體育事業的重要價值;全面認識全面發展的概念,體教融合中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以及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還包括普通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服務于青少年健康發展;(3)在學術觀點上,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構建政府—部門—社會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以及體教融合各項責任的落實機制、體教融合實施過程中的督導監督機制、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的市場機制等路徑。不斷創新”體教融合“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斷的優化和統籌利用現有體育資源,把競技體育、社會體育以及體育消費者的培育重任逐步轉移到學校,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使我國逐漸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由優勢項目向基礎項目轉變,由部分體育愛好者向全民體育轉變,實現體育的職業化和市場化,逐漸提高全民體育意識和水平,從而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的生活水平而服務;(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行動研究法探究體教融合經典案例,對其進行跟蹤調查,不斷總結經驗,從而達到創新理論過程以及實踐推廣的目的。通過體教融合發展,可以促進體育全民化、生活化發展,從而增加體育人口數量和比例,促進體育體育生活方式形成和發展,從而達到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目的。2013年我國開始逐步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優勢也逐漸消失,國家需要尋求新的產業增長點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方法,體育的發展能夠緩解這些問題。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服務提供經濟增長新動能;另一方面,提高國民素質,減少醫療開支緩解醫療壓力,積極迎接人口老齡化。所以必須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綜合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資源,統籌安排,促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乃至體育產業等的協調發展與合理布局;(5)在過程實施上,不斷完善制度政策,解決課余訓練和競賽訓練的政策體系以及學校體育運動中意外傷害事故保障體系的建立、整個體教融合政策執行和監督管理體系的建立等問題。能夠有效解決運動員“學訓矛盾”、競技體育資金消耗大、“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矛盾等諸多問題,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條龍競技體育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初少玲.上海市體教融合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3).

[2]韓會君,徐建牛,吳武彪.廣東省實施“體教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2).

[3]翟豐,張艷平.江蘇省普通高校體教結合模式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9(1).

[4]翟豐,張艷平.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0).

[5]孟昭莉,陳玲.三位一體目標體系下的“體教融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6).

作者:黃瑞敏 黃東怡 崔伊瑞 單位:廣州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