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課教學有效性分析
時間:2022-06-11 03:30:05
導語:小學體育課教學有效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許多體育學者和教師對小學體育課教學有效性策略開展過相關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結論.其中,比較權威的是毛振明、揚帆發表的《論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性(一)》一文中提到的,“很多學生愛玩,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體育課,因為他們覺得體育課沒有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記不清在體育課上學過些什么,更說不清學會了什么[1]”.這一結論值得一線體育教師和體育學者反思.有研究表明,體育課的教學時間不足并不是造成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因為體育教學時數僅少于語文、數學,而且絕大多數學校一直都有課外體育活動、課間操等體育學習的時間,可見時間是非常充足的.因此主要原因還是教學有效性不高或是沒有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具體表現在體育課教學存在“蜻蜓點水”的情況,使得學生什么都沒有學會,所以就不得不回過頭來一遍遍地重教,這就導致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陷入了“低級重復”的惡性循環.
2有效教學策略理論
2.1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毛振明教授針對傳統體育課教材排列理論的“直線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的不完善之處,提出了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從而進一步深化了體育課教材排列的“直線螺旋”理論.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肯定了體育課教學內容需要在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和不同學期中重復出現,而且應該是學習難度不斷增加的高級重復.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對內容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區別.這就決定有些教學內容是以課為單位的重復,形成小循環重復的概念,而有些教學內容則是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的重復,形成大循環重復的概念.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掌握就是靠這些不同周期循環的合理安排和相互作用而實現.大循環重復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幫助學生發展某一方面的運動技能并使之連接起來;相應地,小循環重復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局部性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通過泛化、分化和自動化三個階段去掌握運動技術[2].如果以小循環的多與少為橫軸,以大循環的多與少為縱軸畫坐標,便可構建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象限圖(見圖1).圖1中把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精學、簡學、鍛煉性和介紹體驗性四類,不同類別的教學內容學習難度也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有差別,適應了學生對身體素質發展,以及運動能力發展的寬度和深度要求.2.2有效教學的特殊規律余文森教授在其著作《有效教學》中提出了有效教學的三條特殊規律:先學后教、先教后學、溫故知新,并指出正確地認識并靈活地應用這三條規律,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2.2.1規律之一:先學后教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處于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時,就采用先學后教.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只有建立在學生獨立學習基礎上的課堂教學,才能推動學生的發展,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新的現有發展區,并不斷地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先學后教強調的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習得基本技能在先,教師針對學生超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課堂教學在后,即“教為學服務”,把“復制性學習”變為“建構性學習”.2.2.2規律之二:先教后學當學生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時,采用先教后學(或邊教邊學),此時教的著眼點是培養學生能力,學的著眼點在于自主獨立學習,整體而言教師要致力于教學生學會學習.由于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所以任課教師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進行學法指導,要注重學習過程本身的教學,堅持傳授知識與傳授方法相結合,做到教法改革與學法指導同步進行[3].2.2.3規律之三:溫故知新一切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這是毫無疑問的.沒有舊知識為依托的新知識學習只能是無意義的學習.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對“原有知識狀況”的理解,現實中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因素是很多的,可能是學生已掌握的書本舊知識,或者是學生相關的經歷、體驗和生活常識、經驗以及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智力基礎.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越豐富、能力基礎越扎實,那么對新知識的學習就越容易、對新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學習的良性循環過程就會展現出來:學習———興趣———愿學———學會,反之則墮入惡性循環[3].
3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眾所周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各學習領域只指定了學習目標,而對于小學體育課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則需要任課教師進行甄選.甄選過程由于受到諸如學情、課程資源、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困難重重,使眾多一線教師頗感迷惑.根據上述對毛振明和余文森兩位教授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分析,將兩位教授的理論結合在一起使用對一線教學實踐的指導性會更具體.3.1重復學習策略先學后教強調利用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將最近發展區轉化為新的現有發展區,并不斷創造最近發展區.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的象限圖,我們可以考慮在精學和鍛煉性這兩類教學內容上利用先學后教的規律.鍛煉性教學內容處于大循環多、小循環少的象限,不需要深教但需要常練,所以同一體育項目在小學階段的不同年級可以多次重復學習,但每個學期安排的課時較少.水平一(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基本都經歷過幼兒園的游戲活動和體育課,或早教機構的感統訓練,他們對于身體素質鍛煉的基本技能,如跑、跳、投、鉆等動作都是熟悉的,所以對這類教學內容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體育教師可以考慮通過錄像、掛圖、真人分解動作展示,甚至是網絡搜索、向親人朋友請教等方式先行學習各種身體素質練習技能的正確動作.課堂教學以檢查自學效果、答疑解惑和鞏固正確動作形成動力定型為主要任務.精學教材處于大循環多、小循環多的象限,同一體育項目在小學階段的不同年級可以安排多次重復學習,而且每個學期可以安排較多的課時.精學教材主要是比較常見的運動項目技戰術.水平二(三、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兩年的學校教育,自學能力比水平一(一、二年級)的學生獲得較大提高,而且大腦思維水平的發育也能支持他們對常見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動作開展獨立自學.例如足球項目的揉球動作,教師可以安排三、四年級的學生課前以小組形式或個人利用媒體、書籍、請教親友等形式先自學,同時提醒學生在自學時要注意發現問題.進入到課堂教學階段時,任課教師的主要教學環節不再是分解動作和連貫動作的示范講解,而是檢查學生的自學成果,了解學生自學時的疑惑;然后針對學生提出較多的疑問進行點評、糾錯、啟發提問、練習鞏固等,課堂上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探究解決疑問的方法.3.2以教促學策略當小學生對某些體育教學內容不具備先行獨立學習能力,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時,采用先教后學(或邊教邊學)規律,但是先教后學規律強調“先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促進學生“后學”的方式方法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服務.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的象限圖,在簡學和介紹體驗性這兩類教學內容上可考慮利用先教后學的規律.簡學教材處于大循環少、小循環多的象限內,是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寬厚基礎的,所以一般是按大單元教學分配課時,而且同一體育項目在不同年級可重復出現,也可不再出現.例如在水平二(三、四年級)、水平三(五、六年級)學生中開展輪滑運動學習,由于該項目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可考慮采用先教后學規律.教學內容安排如下:T字型站姿———完成原地抬腿、踏步、跺腳———借助外力滑行向獨立滑行的過渡———滑行停止,整個大單元教學中任課教師還可輔以講解教學視頻、結對學練、疑難探究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輪滑技術,懂得不同姿勢的重心位置互換,從而掌控自己的身體平衡,以及學會安全跌倒的技巧.一套完整的輪滑技術的學習方法,對于發展學生在滑冰、滑雪等相近運動項目學習能力方面具有正遷移作用.介紹體驗性教材處于大循環少、小循環少的象限內,是僅需學生增長體育運動文化知識或是體驗一些當前未曾普及的運動項目.一般情況下,同一體育項目不會在各個年級重復出現,教學中也是按小單元教學分配課時.例如,可以通過對比異同的方法幫助小學4~6年級的學生了解競技體操和體育課學過的前后滾翻、跳山羊、肩肘倒立等基本體操的區別,懂得奧運會體操比賽的項目設置,學會觀賞體操比賽[3].在完成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一種異同對比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今后自行探究奧運會網球比賽和四大滿貫職業網球比賽的異同;探究NBA籃球比賽和奧運會籃球比賽、籃球世錦賽的賽程安排、比賽規則的異同,并且這種學習方法還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3.3“舊知”促“新知”策略新知識的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原有知識,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展而來,或者是在舊知識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甚至是舊知識重新組織或轉化[4].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四類型理論的象限圖,在需要重點掌握1~2個體育項目的精學類教材中,使用溫故知新規律的情況會比較多.精學教材處于大循環多、小循環多的象限,同一體育項目可以在不同年級多次重復學習,而且每個學期可以安排較多的課時進行精學、精練.例如水平二(三、四年級)、水平三(五、六年級)學生學習足球項目的踢球技術動作,學生必須在完成腳內側踢球、腳背正面踢球、腳背內側踢球、腳背外側踢球的簡單技術動作學習、鞏固后,才能在“舊知”基礎上引申和發展出原地迎面傳球、兩人平行跑動傳球、甚至有防守情況下的二過一配合傳球等由單個踢球技術動作綜合運用而形成的連貫復雜的傳球技戰術.同理,學生在完成踢球、接球、運球、頭頂球、搶斷球等足球基本技術學習、鞏固后,才能利用這些“舊知”進行基本技術的重新組織、綜合運用,從而完成個人進攻、局部進攻、個人防守等足球比賽戰術的“新知”學習.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楊帆.論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性(一)[J].中國學校體育,2011,(6):25-27.
[2]毛振明,萬茹.小學體育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7-30.
[3]劉玉忠.淺談實施體育課的優化教學[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84-86.
[4]余文森.有效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0-43,47-49,50-54.
作者:陸秋 蘇祝捷 高鉞 單位: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
- 上一篇:高校體育分層次教學探討
- 下一篇:小學體育學生主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