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意象及內涵在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11-24 02:35:00

導語:植物意象及內涵在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植物意象及內涵在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摘要: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創作了大量反映尊重自然、崇尚和諧、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等優良傳統的古典詩詞。這些詩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成為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梳理傳統詩詞中的植物詩詞,體悟其中深邃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感受詩詞語言的清新、明快、簡潔、典雅,積極創作音韻優美的植物詩詞,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深遠而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植物詩詞;通識教育;學校文化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節奏優美,意境豐富,寓意深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壯麗瑰寶,在卷帙浩繁的典籍史冊中閃爍著璀璨奪目的光芒。在各類文學體裁當中,古典詩詞的詩風詞韻尤其顯得嚴謹、純粹和精致。古典詩詞托物喻志、托物寄情等比興藝術手法中蘊含著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傳統哲學思想和樸素的生態觀念,特別是依托植物表達的君子比德思想,把人的道德修煉、精神養成與身邊植物相聯系,托物寓意、闡釋哲理、向上向善,成為中華民族的豐厚文化滋養。認真閱讀、學習古典詩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建樹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培育道德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等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梳理、賞析、創作植物詩詞,可以強化古典詩詞學習的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是新時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一、梳理植物詩詞內容,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古國,古老的農耕文明積淀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深厚思想基礎。作為一個農業文明古國,在漫長的農業發展歷程中,從簡單的種植、栽培到系統的農學發展,從四季的節氣時令到各地的習慣風俗,從百姓的田園生活到常見的草木枯榮,古人都留下了不朽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或感恩自然饋贈,或抨擊朝政私弊,或抒發濃情厚意,或傾訴離情愁緒,或謳歌善良人性,或譏諷丑惡虛偽,都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展示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家庭倫理觀念和道德評判標準。在這些古典詩詞中,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通常是用不同的意象來呈現的。詩詞的意象會說話,它既是詩人生活觀念的時照,又是詩人情感意念的精神承托。詩人通過對思想理念、家國情懷的物象轉換,把詩詞鑒賞的主要審美元素,用人們身邊常見的普通物品或自然現象固定了下來。世間萬物皆可入詩,世間萬物也皆可成為意象。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詠物言志,無論是即事感懷還是懷古詠史,也無論是豪放派、婉約派還是雅正派,詩人在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時,都會把種種情感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景物表現出來。以花草樹木為意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的共同現象。植物作為人們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自然之物,在詩詞意象中比比皆是,甚至有著較大的占比。一方面,這是源于植物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植物就環繞在人類身邊,隨手可觸,抬眼可視。正如山西巡撫陸應谷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印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的專著《植物名實圖考》時在序言中寫到的那樣,“《易》曰:天地變化,草木蕃。明乎剛交柔則生根荄,柔交剛而生枝葉,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氣所隨時而發,不擇地而形也。故先王物土之宜,務封殖以宏民用,豈徒入藥而已哉!衣則麻桑,食則麥菽,茹則蔬果,材則竹木;安身利用之資,咸取給焉。群天下不可一日無,而植物較他物為特重。”[1]1綠色植物不僅在地球生命系統中最早形成,而且在與動物、微生物同源一體的生態系統中,還占據著第一生產者的主導地位,為人類提供新鮮的空氣、棲身的房屋、賴以生存的食品、治病的良藥。植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進化,充滿了神奇、神秘與智慧。草木有靈,人間有情。人類通過植物感悟人生哲理,有的植物甚至成為早期先民的圖騰崇拜,成為神話故事中的元素符號,承載著人們的無限情思,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植物隱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記錄了祖先的過往、情感、興趣、愛好,是祖國燦爛文明的基因寶庫。所以,植物詩詞從出現伊始,就是一個源于生活的獨立存在,只是因其廣泛、普通而被忽視。今天,在傳統文化學習中明確提出植物詩詞這一概念,不僅可以豐富詩詞的種類劃分,也可以通過植物詩詞意境的不同,為進一步學習古典詩詞、解讀古典詩詞尋找到新的切入點,也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加一種生動有趣的選擇。植物作為伴隨人類的重要自然景物,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欣賞植物外在美的同時,賦予了它們某種獨特的文化。其實,“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從一個側面來看就是自然景物不斷意象化的過程?!盵2]3把植物作為美麗的意象注入到詩詞之中,使詩詞有了花草樹木情結,也使植物詩詞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耙磺芯罢Z皆情語。”從這個意義上說,植物詩詞就是以某種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為意象,運用托物言志、比興象征、襯托聯想、虛實結合等文學表現手法,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物我相融,實現從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創造,抽象地表達作者情感或作品主旨的一類詩詞。主席在致第國際植物學大會的賀信中曾經指出:“中國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熱愛植物,中華文明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國2500多年前編成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了130多種植物,中醫藥學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植桑養蠶而發展起來的絲綢之路成為促進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盵3]古典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涉及到的植物種類數量龐大,幾乎涵蓋了身邊常見的植物。從臺灣學者潘富俊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詩詞提到的植物都多達數百,其中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中出現的植物有256種,《全唐詩》中出現的植物有398種,《宋詩鈔》中出現的植物有361種,《元詩選》中出現的植物有345種,《明詩綜》中出現的植物有334種,《清詩匯》中出現的植物有427種。[4]17植物詩詞不僅在數量上要比用其它自然景物作為意象的詩詞要多,而且因為植物就在人們身邊,大家每時每刻都能看到植物,所以鑒賞植物詩詞就顯得倍感親切。同時,植物還因為顏色、高低、姿態、花形等豐富的視覺形象,形成陰晴有別、四時有變、季相不同的動態變幻而襯托不同的意境,既增強了詩詞的意蘊,也增添了欣賞植物詩詞的美感聯想,使詩詞的藝術效果更加鮮活、豐滿和具象。

二、解讀植物詩詞內涵,樹立文化自覺自信

傳統文化中植物無處不在。茫茫詩海,無論是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征戰詩,無論是寫景抒情詩還是詠物言志詩,抑或其它任何一類詩體,都可以從中找到植物的影子,都可以按照植物詩詞的概念界定,重新對其進行分類。比如在傳統的送別詩、寫景詩、詠物詩、懷古詩、行旅詩、思鄉詩、閨怨詩、詠事詩、邊塞詩等分類中,有相當多的詩詞是把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作為意象的。對于這些詩詞,就可按照植物詩詞這一新的分類進行分析。植物或植物的器官出現與否,是區分植物詩詞的簡單標準。確定某一詩詞屬于植物詩詞后,還可以依據不同特性再做進一步細分。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可以根據這些植物詩詞中涉及的植物種類,按照植物分類學理論對其作進一步細分。對于與植物相關專業比如農學、林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這種分類方法簡單易行;對于其它相距較遠的專業來說,則增加了知識性和趣味性,尤其對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學生增加自然科學素養方面的熏陶,不失是一個好的途徑。所以,確立植物詩詞概念、豐富植物詩詞內涵,有助于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相互交融的新角度享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開展通識教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植物詩詞關注的是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也就是說,提出植物詩詞這一概念,最初的設想是按照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對有關植物的詩詞進行分揀,按照思想內容進行分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三種境界并非詩人的原意,而是被王國維升華成為了對成就事業、追求學問的大膽借用和重新解讀,這就像意大利學者墨爾加利在《論文學接受》中將讀者分為一般讀者、透明性讀者、創造性背離三個層次一樣,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會對原作品進行再次創作。[5]80在他人的文學作品中滲透讀者個人的理解,提升讀者的素養,升華讀者的思想,正是文化的意義所在。同樣的道理,對古典詩詞的解讀、賞析,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需要。后人不僅要了解古典詩詞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社會現實,更要在當下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感受生活的異彩紛呈,在文化與自然、詩詞與植物的相互交融中體驗生命的多彩與本真,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按照這樣的思路,植物詩詞可以在以下分類中進行不同解讀:比如,按家國情懷、報國之志分,有高適《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中的梅花;文天祥《金陵驛》“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中的蘆花;杜甫的《春望》,詩中雖沒有具體的植物,但有植物的通俗詞語“草木”;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詞中也沒有具體的植物,但同樣有植物的通俗用語“草樹”。比如,按心系蒼生、關懷百姓分,有白居易《觀刈麥》“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的小麥;李紳的《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中的“粟”、“禾”;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中的竹子;杜荀鶴《山中寡婦》“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出現的植物則更多。比如,按節氣時令、季節變化分,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中的草、樹、楊花、榆莢;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的竹、桃;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中的桃、李、薺菜。比如,按生態審美、生態智慧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的桃花;王維《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中的桃花;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的豆、草。比如,按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分,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中的樹、桑、麻、菊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竹、花木;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指落葉)。比如,按贊美生活、享受天倫分,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中的樹、楊;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中的稻;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青草、豆、蓮蓬。比如,按感恩孝道、思念親人分,有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的草;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中的萱草;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中的莪。如此等等,每個讀者都可以按照這個模式,提出自己的分類方法、分類標準?!翱傊?,在與自然界長期共處的過程中,人們為植物賦予了人的精神品質和生活寓意,將植物的自然生長現象上升到哲學高度,為人類文明找到植物的示范、鮮活的坐標。充分挖掘植物的生物學特征與社會文化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以自然規律闡釋植物的文化價值,在眾多的文化作品中感受到人與植物之間綿綿不絕的柔情蜜意,更有植物昭示的謙遜、團結、奉獻、向上等美德和力量?!盵6]把植物與文化聯系起來不是現代人的創造,但卻需要現代人的不斷創新。各地各校盡可以根據所處地域特色和專業教育教學需要,列舉出諸如遵規守矩、齊心協力、團結友愛、感嘆時間流逝、抒發閑情逸致等種種分類,在經典詩詞中挖掘整理植物詩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7]

三、積極創作植物詩詞,賡續傳承優秀文化

竹子挺拔有節,虛化若谷、高潔堅強。幽蘭空谷獨開,孤芳自賞、含薰蘊香。楊柳依依弄情,文人愛之、離情訴之。自然界中每一種植物的背后都有著深沉古老的歷史,“每一種植物都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挖掘植物與文化的內在聯系,以自然闡釋文化,以植物傳承文化,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情懷,也是立足傳統、傳承經典,創新、豐富和發展學校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薄爸参锊⒉粫哉Z,但卻總有新鮮的話題。把植物放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審視,要開發的課題可以說是無窮無盡,這就需要下力做好學校文化建設和相關課程開發?!薄霸谶@個意義上說,植物文化是繼承,也是創新。”[6]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凝結,歷久彌新,傳頌久遠。按照格律詞譜學習創作以植物為主題的植物詩詞,感悟古人情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有效促進學校文化建設。幾年前,原河北省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邯鄲科技職業學院、邯鄲市農業學校共同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學生人文素養調查研究,成立了植物文化研究中心,開設了傳統文化大講堂。特別是依托河北省現代農村職業教育研究基地,組織專家團隊圍繞植物文化開展研究并出版相關專著。其中一個積極大膽的嘗試,就是創作了一批植物詩詞。例如,仿晏幾道體的《滿庭芳•植物演化史》:宇宙無垠,地球有界,史前生命初形。紛紜評述,究創世真情。今日科學論證,氣候變、物種提升。海洋久,陸生進化,錦繡扮全程。驕陽添雨露,光合作用,塑造新興。藻之后,新茸苔蘚重重。蕨類隨即跟進,增氧氣、厚了蒼穹。森林茂,種子時代,處處秀崢嶸。[8]3這首詞以植物的起源與進化為背景,從生命起源學說的論爭開始,把植物經歷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以及植物對地球生命系統的貢獻和作用,濃縮在了短短95個字當中。仿晏幾道體的《鷓鴣天•詠絮》:又是一年三月三,飄搖柳絮舞升天??v然無力隨心走,可喜憑風任意安。城郊外,水塘邊,萬絲千縷聚不單。明年春暖新芽露,灑下濃陰繪綠篇。[8]142這首詞描繪的是春天的美景。詞中沒有桃花的妖冶,沒有翠竹的清幽,但可以從飄飛的柳絮中看到湖畔柳樹的婀娜。人們在這輕柔的柳絲中,仿佛欣賞著炊煙繞柳的故園情懷,悲切著折柳惜別的滿襟淚水,享受著風舞美人腰的春光繁華。當然,最值得借鑒的是柳絮不畏環境艱辛、善于憑借外力的淡定從容生活態度。仿程垓體《釵頭鳳•春風暖》:春風暖。春光艷。落紅飄蕩情無限。花瓣掉。果實到。代代相傳,信息通道。妙。妙。妙。人生短。休停站。夢圓之日心兒燦。知識要。技能俏。勤奮耕耘,又傳捷報。笑。笑。笑。[9]這首詞是為以播種、收獲為主題的主題班會而作。學生時代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奠基形成時期,要清醒地認識到奠定什么樣的人生基礎,就會收獲什么樣的人生夢想。近年來,各地各校通過學習詩詞創作推廣傳統文化的例子很多。據《光明日報》報道,江蘇省天一中學創立天一詩社,通過“詩歌+”采風、書畫展示、音樂表演等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無錫青山中學“青山詩社”也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著詩詞的宣傳和科普。比如初中學生徐湞在他所作的《詠安陽書院蠟梅》中寫到:“安陽書院暗香飄,淙淙碧溪流石橋。古樸庭前獅麓秀,花園深處蠟梅嬌。誰言冬日少生氣,我道疏魂勝柳朝。墨客文人詩畫贊,傲人骨氣徹寒宵?!边@首詩韻律優美,朗朗上口,很有味道。[10]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盵11]如何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的抓手和經驗。選擇從身邊的植物入手,則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開啟了植物世界的又一扇大門,開辟了以植物文化、植物詩詞全新視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條路徑。人類既生活在植物環境中,也生活在文化的氛圍里。如果說植物科學是自然科學,植物背后的詩詞歌賦、神話典故是人文社科,研讀欣賞這些文學作品,學習創作植物詩詞,其實就是在植物與文化之間暢游,是一種跨學科的科學穿越,更是開展現代通識教育的一種絕好選擇。人類與植物的關系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在植物文化研究和植物詩詞創作過程中,回望人類發展的歷史,欣賞千姿百態的植物背后溫情的記憶,可以看到會說話、有表情、有寓意、有精神寄托的植物,可以看到植物背后多彩的、厚重的文化。圍繞植物詩詞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之中,滲透到學校文化建設之中,正是詮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時代責任,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這更是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喚醒學生對生命價值和高尚人格追求,全方位推進新時代課程思政建、實現“三全育人”的有力支持和積極踐行。

參考文獻:

[1]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校注[M].侯士良,崔瑛,賈玉梅等校注.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致第國際植物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7-07-25(1)

[4]潘富俊.草木情緣: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5]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劉鳳彪.在植物文化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3):54-59.

[7]馮愛琳,郅尚煒.文化自信與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選擇[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8-113.

[8]劉鳳彪.植物文化賞析[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7.

[9]武向梅.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中等職業學校主題班會創新案例集錦[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9:272.

[10]蘇雁.在格律平仄里啟迪年輕心靈——無錫市十年詩詞教育掠影[N].光明日報.2018-05-29(9).

[1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作者:劉鳳彪 單位:河北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