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分析

時間:2022-08-19 10:41:10

導語:茶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分析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區大徑山為例,從其生態優勢、茶產業發展沿革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三個方面進行茶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實踐分析。大徑山茶旅融合產業已有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比大徑山和國內其他地區茶旅融合的模式,針對大徑山茶旅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做優產地旅游環境、激發閑置資源活力、跟進精準招商服務三個方面提出茶旅融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茶旅融合;發展路徑;徑山

杭州市余杭區依托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浙江省“大花園”建設,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標,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新途徑、新機制。鄉村休閑旅游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途徑,余杭區積極開發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融合農業與旅游業資源,創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業態復合型的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園,依托徑山茶產業資源,開發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2017年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浙江經驗”和“余杭樣板”。

1茶旅融合的基礎條件

1.1大徑山的生態優勢。大徑山區塊包括余杭區百丈鎮、瓶窯鎮、徑山鎮、黃湖鎮和鸕鳥鎮在內的大部分地區,覆蓋余杭西北山區大片山地,全區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徑山區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自然植被茂盛,山綠水清,生態環境清幽。同時,該地處于北緯30°最佳綠茶生產帶,山嶺高聳,神木參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礦物質,春季多霧,是我國名優綠茶種植的最適生態區。1.2徑山茶產業發展沿革。徑山茶自1978年恢復創新以來屢創佳績。1979年徑山茶首次參加浙江省名茶評比,獲全省第一名;1982年獲“省級名茶證書”,確立了余杭徑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徑山茶行業協會后,實行“六統一”行業管理模式,即統一基地認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市場營銷、統一行業監督,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徑山茶的品質,提升了徑山茶的品牌價值,同時也弘揚了徑山茶的文化價值。迄今,徑山茶已先后獲得中國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奧運會接待用茶、世博會禮品茶、浙江省區域名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等百余項榮譽。2019年徑山茶產量達8000余t,產值9.1億元。從最新的《202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獲悉,徑山茶品牌價值達25.17億元,創歷史新高,綜合經濟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為浙江省農產品的一張“金名片”。1.3旅游產業發展現狀。2018年余杭區共接待游客21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31.23億元。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園以禪茶文化、茶圣節等為依托,生產總值超15億元。2019年余杭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50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19%,實現旅游總收入283.47億元,同比增長22.6%。同時,在農業農村領域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新業態,全年申報民宿重點培育村6個,評定區級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戶。全年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0.50億元,同比增長25%。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2.1其他地區茶旅融合模式。國內優質茶葉分布廣泛,多地盛產名茶。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茶旅融合發展模式。福建省安溪縣開發3種茶旅產業融合模式,一是借鑒法國葡萄酒莊園的經驗,鼓勵茶葉龍頭企業建設休閑茶莊園;二是在茶學中融合宗教、陶瓷等文化,開發茶文化創意園;三是在茶園附近建設特色民宿、打造宜居山村,開發民宿旅游模式[1]。四川省萬源市打造以茶葉科研、生產加工銷售、觀光旅游、文化體驗等多功能業態為一體的茶都模式[2]。陜西省漢中地區開發集茶食品嘗、民宿休閑、觀光旅游、娛樂消遣于一體的全流程茶旅模式[3]。貴州省安順市結合當地民歌等文化遺產,著力開發小鍋茶文創產品,打造文化體驗園[4]。2.2大徑山茶旅融合模式特色。茶旅融合模式發展的核心是“文化+產業”。大徑山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茶圣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唐朝法欽禪師在此開創了禪茶文化,茶圣陸羽在此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同時,大徑山也是日本臨濟宗之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已成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大徑山茶旅融合模式呈三大特色。一是夯實茶產業基礎。在“六統一”行業管理模式施行、優良品種選育保護和品牌價值提升的基礎上,根據最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徑山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一全產業鏈的扶持政策,將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有力的舉措做好“種茶、做茶、賣茶、講茶”的文章,推動余杭徑山茶產業轉型升級和美麗鄉村建設。二是挖掘弘揚禪茶文化。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開發茶圣陸羽旅游IP,舉辦茶圣節、茶王賽、茶宴等,推介精致的禪茶特色文創產品、精品旅游路線,展示大徑山旅游特色和人情風貌,豐富杭州文化旅游產品,擴大千年禪茶文化影響力。三是整村推進茶旅融合。在徑山村建設“禪茶第一村”項目,依托一批別具特色的民宿(農家樂)、徑山茶炒制技藝大師工作室等載體,打造集休閑康養、茶產品深加工、茶文化開發、觀光休閑、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鮮明的茶產業旅游文化村,配套建設大徑山旅游集散中心,對外開放徑山客歷史名人館,吸引更多的人因茶訪村、因茶識村、因茶戀村。

3大徑山茶旅融合存在的問題

3.1缺乏專用品種保護意識。由于歷史原因,徑山茶的專用品種選育工作直到2012年才開始。在行業內徑山茶普遍存在產量偏低和品質差異大的問題,這都不利于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和品質管控工作。為進一步提高徑山茶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認可度,亟須從核心品種入手,提高品質,選育優質高產的徑山茶專用品種來滿足發展需求。目前已在徑山、黃湖建成總面積0.33hm2的種質資源圃2個,徑山茶專用品種試種基地1個,徑山1號、徑山2號已完成新品種保護授權,可在2020年完成品種登記,實現徑山茶專用品種零的突破。3.2推介力度不夠。近年大徑山旅游的主打產品是雙溪漂流、徑山寺、徑山花海等,雖已形成一些人氣和知名度,但景點間各自為政,并未產生抱團取暖、串珠成鏈的效應。因此,建議余杭文旅局、區內外旅游公司在規劃和推介路線時,可考慮設置各景點間的因果關系,開展茶旅工作,從茶的開采、加工、品嘗、營銷、茶宴到科普等各階段深挖對接旅游資源,做好主流媒體的市場推廣,讓大徑山的茶旅四季皆可成行,時時皆有所得。3.3缺乏文旅相關經營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由國有公司控股子公司運營的徑山花海、陸羽泉文化主題公園等景點,雖然在景區項目內容設計上投入大,但缺乏新意,與其他地區景點相比同質化現象嚴重,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非季節性的景觀游客較多,季節性較強的景觀游客反而少,且游客回頭率不高,運營水平亟待加強。另一方面,目前大徑山地區茶旅融合主要依托民宿(農家樂),經營人員多為村民和茶農,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對消費者心理把握不準確,對新興營銷方式不熟悉,對市場風向轉化不敏感,深挖當地禪茶文化資源力度不夠,游客的茶文化體驗感欠缺。

4茶旅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

4.1做優產地旅游環境。旅游的基礎是便利的路網交通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近年來,余杭區依托路網系統建設,擴建道路、停車場等設施,依托景觀節點建設和村莊整治,重點提升村容村貌,以點帶面,將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園融入當地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茶旅融合發展打好基礎。4.2激發閑置資源活力。一是推動制度創新。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落實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出有針對性的農業綜合保險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二是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要素交易模式,喚醒資源、資金、資產等要素活力,鼓勵農民將承包的土地及其宅基地等以資產形式入股,參與農旅項目開發經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4.3促進精準招商服務。把握自然優勢、區位優勢和數字經濟等優勢,擴大招才引智,吸引資本共同開發大徑山區塊的農業與文創融合、農業與康養融合等項目,減少政府財政壓力。做好可行性評估,在人才與項目落地后,做好相關服務保障和配套獎勵工作,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熱情。

參考文獻:

[1]許藝娜,吳娜培,周鷺嵐.鄉村產業振興視閾下安溪縣茶旅產業融合模式及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7):110-111.

[2]張洪瑞.茶葉變茶業茶區變景區四川省萬源市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子記[J].經營管理者,2019(11):36-37.

[3]劉劍云,呂鋒,劉懿,等.漢中茶旅融合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設[J].基層農技推廣,2019,7(10):68-70.

[4]肖正廣.屯堡地區茶旅融合創意產品發展路徑初探:基于舊州小鍋茶的發展[J].蠶桑茶葉通訊,2019(5):28-30.

作者:袁新 單位:1.杭州三境茶葉有限公司 2.浙江農藝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