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發展的動力探索
時間:2022-12-21 10:48:04
導語:公共文化發展的動力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孟令國高飛工作單位:臺州學院
社會推動力又通常被稱作“社會力量”,通常是與政府的行政力量相對而言的,指對各類社會事務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群體、組織或個人。從組織維度考察,當前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推動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以企業為代表的經濟組織企業家、商人的個人性文化捐贈,因與經濟組織密切聯系在一起,因而也屬于此類。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承擔著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對文化事業的熱衷與奉獻即是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在當前,不少企業一方面為回報社會,另一方面也為樹立良好公眾形象、弘揚企業精神、豐富職工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事業中來。有的企業通過贊助公共文化活動來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建設,讓更多社會群眾享受免費的文化盛宴;有的則通過企業自身的文化建設,舉辦各類企業內部文化藝術活動,讓本企業眾多職工免費享用文化產品。在臺州,對文化事業的參與方面民營企業一直扮演著主要角色,如臺州市椒江區的“海東方亂彈劇社”、吳子熊玻璃藝術館、臺繡藝術館、臨海市的國華珠算博物館等都是典型代表。(二)從事非營利性活動的政府以外的社會組織這既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慈善機構、援助組織、青年團體、宗教組織、工會、合作協會、經營者協會等社會組織,也包括除政府機關和文化事業單位外,不直接承擔政府公共文化職能的公益單位,如學校、部隊、敬老院等,尤其是以群眾文藝團體為代表的公益文化產品的提供者。[3]相對而言,企業對文化事業的參與以財物捐贈為主,而社會組織的參與往往以文化產品的提供為主。如群眾文化藝術團體就是公益文化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其組織形式多樣。從組織的嚴密性和正規程度劃分,此類組織可劃分為兩類:一是在民政(或工商)部門正式登記注冊過的組織性、專業性均較強的正式組織,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正式的管理制度,其組織成員大多為專職,擁有某方面的文藝特長。組織活動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為主,也從事部分商業性文藝演出,但只是為了維持組織正常運轉,并不以贏利為目的。在浙東南一帶活躍的眾多地方劇團即是此類組織,如嵊州的群藝越劇團、溫州市五星京劇團、椒江區“海東方亂彈劇社”等。二是群眾自發成立、自主開展活動的松散型組織,其組織成員多為兼職,有不少組織以退休人員為主要構成。此類組織通常以其提供的文化產品形式命名,如腰鼓隊、舞龍隊、排舞協會、戲迷協會等。僅臺州市椒江區就有各類民間文藝團隊130余支,平均每個街道(鎮)14支,固定表演隊伍5000余人。(三)依附于特定組織參與的公民個體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公民個體既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受益群體,也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推動者。參與公益文化事業的公民個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擁有一定公共文化資源的文化產品提供者,他們或以掌握的琴棋書畫、說學逗唱等一技之長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或用已有的某種特定的文化產品,如文物、收藏品等進行交流展示及無償贈予,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二是熱心于公共文化事業的文藝積極分子。他們以興趣為導向,有選擇地參加到各類文藝活動中去,成為松散型的組織成員。三是普通群眾,他們大多只是公益文化產品的受眾,但他們的內在文化需求,以及對公益文化事業的關注與支持,正是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的源動力。三、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動因分析從動因上分析,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的出發點雖各有不同,但從性質上區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即內驅力和外推力。從哲學角度分析,內驅力是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的主要動力,但外推力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時甚至會上升為主導力量。(一)內驅力1.社會責任感隨著人民群眾各方面素質的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公民社會已露雛形,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參與精神也不斷增長。當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政府又無力有效提供時,部分先覺人士在責任意識的推動下,會根據自身能力自發地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浙江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捐建嵊州越劇藝術學院即是一例,臺州市愛華控股集團也堪稱典型。愛華控股集團平均每年拿出利潤的10%以上支持公益事業,共為社會慈善和其他公益事業捐款達1080多萬元,出資支持社會教育事業達3500多萬元。近年來愛華集團參與的公共文化項目有:贊助70多萬元,拍攝反映臺州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的電視劇《與你同行》;為椒江、溫嶺、玉環等地“國際禁毒日”宣傳活動捐贈20多萬元的禁毒書籍;出資168萬元拍攝根據感動浙江人物羅雪華事跡改編的電影等等。2.興趣愛好或個體需求部分公民個體出于某種興趣愛好,通過加入趣緣群體,共同結成文體組織,一邊學習交流技藝,一邊為群眾提供公益文化產品。如在臺州市廣泛活躍著的排舞協會、戲迷協會、腰鼓隊等,其組織成員多是有這方面的文體特長,或出于健身、提高技能的需要而加入,在公益文化活動中也表現積極,甚至不僅出力,還自費購置相關演出物品。企業家的個人興趣愛好更直接影響著企業對公益事業的支持領域與力度。如椒江玉宏集團董事長周夏龍即酷愛戲劇藝術,在他的影響下,公司資助的戲劇曲藝類公共文化活動項目不勝枚舉,玉宏集團還自主出資成立了民營劇團,招聘專兼職演藝人員制作諸多優秀劇目不時奉獻給社會大眾。3.面子因素在實地調查中發現,許多企業及個人是在熟人、官員、有關部門的要求下,抹不開面子而被動出資、出力參與公益文化事業。這種參與雖然短暫地促進了某項文化事業的發展,但不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甚至有時還帶來不良后果。如個別企業在時任政府官員的要求下,被動地答應了某項文化活動的資助,但當官員換屆走人,企業又不再買賬,致使活動流產。據了解,僅在椒江區,類似事例也絕非個案。(二)外推力1.政策引導從文化發展實踐來看,通常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越多、優惠幅度越大,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的積極性越高。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力量樂于投資公共文化事業,與其捐贈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如美國政府規定,每年稅款中的5%可以用作文化藝術捐款抵稅,因此一些大財團與其說“默默無聞”地繳稅,還不如捐給文化藝術,以顯得品格高雅。在系列免稅政策的推動下,美國源于社會捐贈的文化經費占到整個文化事業預算的43%。[4]在寧波,民辦博物館業的蓬勃發展也是源于政策的支持。自2004年開始,寧波市就制定出臺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博物館業的系列政策。如在2005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意見》(甬政發[2005]47號)中,就強調指出:“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民辦博物館(紀念館),對民辦博物館(紀念館)在規劃建設、土地征用、規費減免、從業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受國有博物館同等待遇。”此后,鄞州、象山、慈溪、余姚等地陸續跟進,興辦博物館的相關政策優惠不斷擴大。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目前寧波市具有一定公認度的民辦博物館已發展到32家,約占全市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總數的32%。[5]2.利益吸引企業為擴大知名度,基于廣告目的而贊助公共文化事業。營利性是企業經營的本質特征,因此在參與文化事業建設上,企業很容易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但文化事業固有的公益特性,使文化產業總與公益文化事業密不可分。在溫州、臺州、寧波一帶活躍的諸多民辦非企業組織多具此類特性。在政府的有效引導下,不少投資文化產業的企業,也兼做公益文化事業,不少企業進入文化領域的定位也是半公益半營利。如在2005年,臺州大唐機電貿易公司等7家民營企業聯合投資500萬元,拍攝電視劇《天命之年》就是一例。另外,一些企業出于公共關系的需要,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經常會出資贊助、冠名或協辦一些大型公共文化活動,在提升本企業公眾形象的同時,實際上也助推了公益文化事業。3.文化氛圍所在地區的文化環境對社會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各界群眾投身公益文化事業的助推因素。以嵊州民營劇團的發展為例。作為“越劇之鄉”,濃濃的越鄉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嵊州人。由于越劇獨有的文化效應與經濟效益,近年來嵊州市大力扶持越劇文化產業。經過數年發展,眾多越劇團體擺脫了家族式、低水平、小規模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實現了轉型升級,不僅打響了專業品牌,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而且給周邊群眾帶去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目前在嵊州活躍著120支左右的民營劇團,從業人員約5000人,全年演出6000場以上。[6]4.典型示范如在臺州市“1%文化計劃”的推動下,形成了一批支持公益文化事業的優秀典型。在典型示范作用下,臺州越來越多的企業更樂意拿錢辦文化,不少建設單位的投入資金甚至超過投資總額的1%。如愛華控股集團在建設愛華新臺州大廈時,除了按要求配套建設雕塑《匯聚》和一些環藝景觀外,還額外投入100萬元建成一條150米長的文化藝術長廊。
對公益文化事業的參與,社會力量需要付出大量的經費、時間和精力,但同時也會獲得很多,基本是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一)社會效益社會力量的參與,主要是繁榮文化事業,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福利。從當前實際來看,僅靠政府投入遠遠滿足不了當前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文化需求,社會力量的介入是一個良好的補充。以嵊州市天樂集團公司為例。浙江天樂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揚聲器零配件制造商,在公司發展壯大后,為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于2008年成立“天樂文工團”,包括戲曲、舞蹈表演隊、舞獅隊、合唱隊、銅管樂隊、鑼鼓隊等。文工團成員以招聘的嵊州市藝校畢業生十多人為骨干,其它全由公司內部員工構成。他們日常深入車間與普通員工一起工作生活,利用空余時間創作與排練各種文藝節目。幾年來,文工團是集團內部組織的各種節日與慶典活動的絕對主角,還應邀多次赴上海、深圳、蘇州等地、本市城市廣場文化活動和送文化下鄉(鄉鎮)等演出。(二)經濟效益社會力量通過對公益文化事業的參與,提高了自身知名度、美譽度,促進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如寧波的民辦博物館,其實細分一下,許多都具有鮮明的行業博物館特色。因為寧波一些根基濃厚的企業,為了提升企業形象,或者深化行業特色,一些藏品豐富的企業家紛紛在企業門口辦起了博物館,如它山石雕藝術博物館、浙江民族教育博物館和世界廚房文化博物館,分別由實力雄厚的天海集團、華茂教育集團和歐琳廚具出資籌建,最高投資達到2個億以上。另外,社會力量對公益文化事業的參與,會享受到應有的政策照顧,帶來切實的實際利益。如文化捐贈可以享受免稅,提供公益文化服務可以享受政府補貼等。一些民辦博物館、文藝館舍等,在土地劃撥和規劃建設上,也享有諸多優惠。五、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策略(一)完善政策機制,調動企業等經濟組織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經濟組織擁有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緊缺的財力資源,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社會力量主體構成。由于經濟組織將營利性視為組織的首要目標,因此要提高引導經濟組織參與公益文化事業的效力,在制定相關文化政策時,也要注意經濟性的引導。這一方面在國家稅收政策上要體現對公益文化事業捐贈的優惠。當前我國在企業和個人在捐贈所得稅扣除方面的比例已經較為可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加強宣傳解釋工作,簡化操作手續。還可以參照美國等國家施行的高額遺產稅,鼓勵富人向公益文化事業捐贈。另一方面,各地對經濟組織捐贈公益文化事業時,除國家稅收優惠外,還可以酌情從土地轉讓、建設規費、水電使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并考慮給予其它方面的政策性補貼。除經濟利益吸引之外,更要關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的培養,促進其通過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捐贈,來回報社會,樹立良好公眾形象,弘揚企業精神。公益文化建設既是政府職責,同時也是社會義務,企業和個人中一些有能力承擔者,應當為公益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義務和貢獻。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家對文化扶持之所以很自然,正是因為政策的導向,時間一久,扶持文化的高尚感、自豪感就會滲透在血液里。[7]當前要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依靠有關的政策導向,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樹立一種向文化捐贈的榮譽感??梢砸虻刂埔说匾龑髽I開展文化共建活動,走“資源共享”之路。大力推廣企業與周邊群眾共享廠區內文化基礎設施,企業與周邊群眾共享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企業資助村居建設文化陣地,企業文藝團隊參與基層文化展演活動,村企共同承辦節慶活動等,讓更多社會群眾享受免費的文化盛宴的同時,也豐富本企業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二)提升專業內涵,引導社會組織對文化事業的高質量參與從公益文化事業的開展來看,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是非營利性文藝團體,逐漸成為文化產品提供的主角,公共文化事業興盛的發達國家已經是如此。當前我國各類社會文藝組織對文化事業的參與熱情也十分高漲,但大多是出于業余愛好,專業水準及所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質量都有待提升。今后的文化政策,要加大對社會文藝組織的經費扶持,引導其有序參與文化事業,幫助提升其專業內涵和組織管理能力。鼓勵有關社會組織與專業文藝機構、文化團體乃至專業文藝人才進行合作,共同參與文化民生工程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文化產品。各級政府也應當利用資源優勢,通過專業培訓、文藝交流、文藝人才培育等方式,提升社會文藝組織的專業水平。在建設公共文化事業時,要挖掘潛力,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團體作用,積極扶持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切實提高群眾自辦文化的能力。[8](三)培育文化自覺,引導公民個體對文化事業的積極參與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睆膰H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水平,除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外,更取決于文化社會土壤的構建。如在美國,社會文化機構的捐贈是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而這與美國志愿精神和樂善好施傳統密不可分。據中國社科院《慈善藍皮書》顯示,2010年我國捐贈占GDP比重只有0.01%,而美國比例為2.2%。[9]由此可見,通過政策調整和教育引導,營造濃厚的社會捐贈氛圍,對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對公民個體的引導,另外一個需要培育的就是民眾的文化自覺。按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10]只有當群眾文化素養達到一定程度,文化自覺不斷提高,對文化發展重要性的認知不斷上升,那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才有社會支撐,文化政策的作用才會更為明顯。一些地方在初期通過贈券方式培育和涵養文化市場與觀眾群,并逐步建立完善的長期執行的可操作的規范制度,這才是對文化藝術真正恒久的保護與支持,在今后的文化政策實踐中值得推廣與借鑒。
- 上一篇:企業文化的機理與啟發
- 下一篇: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