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的主導作用探索
時間:2022-12-24 10:31:41
導語:慈善文化的主導作用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英陳潔茹工作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慈善理念的生成與培育是慈善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政府應倡導和諧健康的慈善文化理念,努力培養全社會的慈善意識。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慈善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慈善理念應融中國傳統慈善理念和社會主義道德為一體,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統一,與人道主義精神、現代財富觀、社會責任感等相融合的現代慈善理念。政府要加強中國傳統慈善文化的宣傳,加大對慈善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規律研究的投入,注重現代慈善理論的研究,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理念的內核,形成全社會的共識。慈善觀念不僅僅靠惻隱之心,更需要相應的教育塑造和文化養成。根據2005年《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的精神,慈善文化建設要納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和規劃。政府應充分認識到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把慈善納入到公民道德塑造的范疇,培養公民對慈善事業的情感,引導他們加深對慈善事業的理解,提高他們參與慈善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慈善文化的輿論環境。目前,我國公民的慈善意識不斷增強,社會捐贈數額上升。2006年社會捐贈總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對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2008年南方部分地區雨雪冰凍災害及汶川特大地震引發捐贈熱潮,社會捐贈總額突破1000億元,創歷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慈善捐贈總量與人均捐贈數量仍相對較少,特別是“郭美美事件”后,社會公眾的捐贈熱情銳減??傮w上看,公民參與慈善事業的程度不高,慈善意識在全社會尚未普遍形成。據有關調查顯示,大約28.8%的人不知道有中華慈善總會這一組織,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總(協)會,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會對陌生人進行救助。很多人雖參加過捐款捐物活動,但主要捐贈渠道還是通過政府號召、單位或學校組織,而“經常主動捐贈”的人數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主要是政府的責任,普通人起不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價值碰撞激烈,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質利益中,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互助友愛的精神。因此,要培養慈善意識,加大宣傳力度是有效途徑之一。政府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通過樹立慈善典范、開展慈善活動、進行慈善宣講等方式,在全社會弘揚慈善美德和互助友愛精神,讓更多的人明白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社會責任。通過在全社會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喚起人們內心的共鳴,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文化建設的潛能。
慈善文化建設應該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這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尤其全社會沒有一部總的慈善事業大法,慈善事業得以實施與發展的依據和保證缺乏。政府應加快推進立法工作,為慈善文化的建設和慈善事業的發展創設完善的法治環境。加快慈善立法,不斷完善涉及慈善事業的各類法規。民政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和《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都指出,要依法推進慈善事業,為發展慈善事業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必須推進有關發展慈善事業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慈善組織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體、慈善募捐的監督機制、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慈善捐贈活動的程序,明確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的權利和義務等。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事業法》,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作出基本的和戰略的定位;各級政府應積極出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地方法規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多層次的法規政策體系。逐步確立完善的慈善稅收制度和政策體系。通過提高慈善捐款稅收的比例,實行凡是向慈善組織捐贈都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的政策,確實讓廣大的捐贈者能享受到免稅的好處,調動全社會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就激勵企業捐贈而言,2008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把捐贈扣除比例從原來的3%提高到12%,相對于美國、俄羅斯的10%,在國際上處于中上水平。但目前企業并不積極參與慈善事業,這說明稅收政策的積極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政府還應從大力宣傳企業免稅政策、保障稅收政策實施的統一化和公平化、簡化捐贈免稅程序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保證,完善稅收政策,調動企業捐贈的積極性。政府應通過使用行政手段、稅收手段讓慈善不僅利他,而且利己,在體制環境上給慈善事業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合理的運行機制,使捐助者能夠得到來自社會輿論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及監督制約機制。形成和完善包括政府監督、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和媒體、公眾的監督與評估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監督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慈善組織的約束制度。在財務制度方面,應當確立捐贈財務的追蹤、反饋、公示制度,提高慈善捐助的透明度;在行業自律方面,確立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加快行業自律制度的建設,提高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定期審核評定慈善組織的資質并確立起慈善組織內外部的監督機制。政府要讓募捐、捐助、評估、監督等機制健康有序地運轉,通過法律和政策讓民眾明白政府倡導、鼓勵什么行為。
慈善文化建設需要一定的財力、人力、物力,這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合理分配慈善文化建設資源,為慈善文化發展提供物質支持。將慈善文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整體規劃,進行總體部署。要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加大對專項慈善惠民工程的投資。要運用主流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資源,在資金、頻道、版面、場地等方面為展演展映展播展覽弘揚慈善文化的精品力作提供條件。推進文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慈善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政府用于慈善文化建設的資源來自全體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享有平等的慈善文化建設資源和服務是我國公民的權利。因此,政府要把統籌城鄉居民之間、區域之間、高低收入群體之間、各層次受教育水平者之間的慈善文化建設資源和服務作為推進慈善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做到各群體平等享受慈善文化建設資源,公平接受慈善文化教育、服務。整合社會資源,打造慈善文化建設平臺。慈善組織機構是慈善事業發展的載體,其運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對慈善文化建設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國慈善機構數量與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且大多分布在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一級。截止2009年,我國的基金會為1843個,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不到兩萬。而美國的慈善組織超過100萬個,從業人員則超過900萬;英國比較活躍的慈善組織超過16萬個,從業人員有60萬。因此,政府要鼓勵發展慈善機構,開放民間組織從事慈善的空間,理順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確立民間為主政府為輔的慈善機構運作格局。2008年,總書記在中華慈善代表大會上指出:“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從戰略高度揭示了發展慈善事業的當代意義。推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是加強慈善文化的現代化建設,通過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慈善意識,廣泛開展慈善文化建設的道德實踐活動,形成積極的慈善事業心理積淀。因此,政府應成為慈善文化建設的主導和保障力量,通過確立慈善文化建設原則、倡導和諧慈善理念、建立相關法律保障、合理分配文化建設資源等途徑全方位推進慈善文化建設。
- 上一篇:當前農合社文化的構建
- 下一篇:當代民俗體育文化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