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村公共文化論文
時間:2022-12-03 04:31:42
導語:新時期農村公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很多農民特別是率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在經濟收入提高,物質生活大大改善的基礎上,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迫切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樣平等享有文化權益,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滿足他創新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不足
一是獎金短缺。盡管各地政府加大了對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但總量仍然較小,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社會捐贈和贊助比例小。二是公共文化資源匱乏,缺乏有效整合。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入機制,公共文化資源在社會資源壯大的環境下,沒有合理地分流進來。同時,現有的文化資源呈現零碎化、分散化,沒有整合充分利用。三是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不少農村盡管建立了圖書室、文化活動室、文化公園,但由于管理服務跟不上,而且設施配備也較為滿后,難于吸引群眾參與利用,使用率不高。四是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方面,尚未形成一支門類較齊全、結構合理、規模適當、素質優良的基層文化隊伍。五是文化活動氛圍仍不夠濃,基層文化活動群眾唱主角較弱。
三、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益的途徑
針對影響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益的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一)廣開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歷史欠賬太多,基礎薄弱。因此,要進一步發揮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不斷增加政府在公共文化上的財政支出,重點落實“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的要求,落實政府的責任。同時要樹立以效益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理念,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再者要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探索將財政投入以撥款為主轉為撥款、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購買服務、基金制等多種形式。還要創新文化建設資金籌措的渠道,吸納民間資金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領域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比例。(二)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益。近年來,廣東省創建省農家書屋、打造高標準的文化站取得顯著成績,農村文化室高標準全覆蓋等文化惠民工程成績顯著,多室一場設施普遍創建起來。但由于農村外部環境復雜,各種力量爭奪吸引農村基層群眾;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農村基層的組織化水平;文化內容的多渠道多品種選擇,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群眾的注意力和凝聚度。以及基層文化從業的管理和專業水平偏低,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為此,迫切需要確立起以效益為導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建設和能力建設新思路,從以政府為主體,以政績為導向,以自上而下為主要方式轉變到以效益為導向,以群眾為主體,以公共文化單位為為骨干,擴大社會參與為主要方式的途徑上來。樹立以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為主體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要出發,研究需求的新特點,適應需求的新方式。支持群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扶持群眾自創自辦、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政府適當組織多形式、多層次、多對象的文化藝術展示、展演、比賽、觀摩、鑒賞、交流、節慶等活動、把群眾引導、吸引到公共文化活動上來,以提高公共、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益。(三)擴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渠道,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益。廣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渠道,解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匱乏問題。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來源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國有文化企業、社會力量、政府(政府采購)。并且要重視社區之間交互供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供給,還要重視挖掘農村的歷史文化藝術遺產,培育成特色文化藝術品牌。這樣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取之不盡,公共文化服務效益自然就會提升。(四)培養公共文化服務專業和業余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益。人是第一生產力,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益,就必須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建設好鄉鎮制化的專職隊伍,建設好兼職人員和文化志愿者組成的兼職隊伍;要組織好常設性主力群眾文藝隊伍;引導和扶持自發組織的群眾文藝隊伍;支持和推動各種民間文化藝術協會的發展;為農村培訓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的隊伍。
作者:王考英單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蕉城鎮文化站
- 上一篇:高職生思想道德論文
- 下一篇:供電企業員工家庭道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