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
時間:2022-03-28 02:47:34
導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德州市為例,介紹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經驗。其做法是:頂層設計,納入考評;全民共建,文化共享;協同創新,城鄉一體;市場引導,公益聯手;立足本地,文化在鄉;傳承遺產,特色開發。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
2008年以來,德州市從合并村莊開始,到抓建設農村居住社區和產業園區(即兩區同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總理在2014年曾兩次在德州的新型城鎮化探索調研報告上作出批示,并親自到德州考察新型城鎮化建設。2015年3月5日,德州成為山東省唯一獲得國家級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示范區“雙試點”城市,為全國提供了樣板示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既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德州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新型城鎮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諧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伴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德州市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勇于創新,探索出一些破解發展難題的新思路、新做法,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頂層設計,納入考評
榮獲“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縣”等稱號的齊河縣,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建設文化強縣的重要環節,組建成立社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協調和指導全縣文化工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了年度工作計劃、五年及長遠發展規劃,制定印發了《齊河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考評辦法》。同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全縣考評重要內容,分半年、年終兩次對縣、鄉(鎮)兩級領導班子進行定期考核,形成了齊抓共管、共創文化強縣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全民共建,文化共享
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務反映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著力點??h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踐行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實現了政府和群眾共同的文化自覺,也在豐富著新型城鎮化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雜技)之鄉”,寧津縣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依托豐厚的特色文化資源,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每年縣文化館組織的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均在6次以上,且增加了很多民俗文藝節目??h文化館創辦了5家以農民藝術骨干為主的藝術團體,主要為農民和社區服務。2013年以來,這些藝術團下農村進社區演出60余場次。
三、協同創新,城鄉一體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著眼于“人的無差別發展”,保證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對居民提供無差別、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禹城市各鄉鎮都建有綜合文化站(含國家一級綜合文化站一個,二級站四個),建成農村文化大院875處,文體小廣場903處,文化大院和文化廣場覆蓋率均居德州前列。市、鄉、村三級文化體系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10—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四、市場引導,公益聯手
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將政府的權威性和市場配置的高效性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益。但如何將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改革和公益性服務有效結合,禹城市辛店鎮大秦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開啟了一個“政府扶持、村民自治、義工奉獻、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德孝鄉村一日游。大秦村位于辛店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處。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始祖秦玉良遷此村,故稱大秦村,已有266年歷史,現有300多人、480畝土地。近年來,大秦村借助鄉村文明行動和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成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掘豐厚的傳統文化優勢資源,大力實施旅游強村戰略。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寓教于樂。將鄉村獨特田園風光與中華傳統孝道文化有機結合,夜間由村民自發組織德孝文藝晚會,讓游客在娛樂中了解民風民俗,學習儒學孝道,傳承中華文化,開啟幸福人生。二是高度自治。大秦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組織部、孝老敬親部、鄉村清潔部、后勤部、宣傳部等五個部門;仁、義、禮、智、信五支隊伍,分管德孝培訓、組織文娛活動、慰問老人、管理財物等。村民參與意識高漲,高度自治,村容村貌整潔、村風民風文明。三是義工奉獻?;顒又杏蓙碜匀珖鞯亟邮苄⒌挛幕嘤柕牧x工隊全程提供服務,講解儒學孝道、傳統禮儀。義工們奉獻精神與道德修養在舉手投足間給游客以深深震撼。四是設施完備。大秦村在辛店鎮黨委的領導下,高標準建成了寬敞村路、容納三百人的道德講堂、美麗舒心的厚德園等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完備的硬件設施。五是形式多樣。一方面是群眾表演多樣,義工團與村民合作手語表演《游子吟》,德孝文藝團開展鄉村好聲音活動,廣場舞隊伍跳起自己編排的廣場舞;另一方面教育形式多樣,通過德孝講堂授課、誦讀《弟子規》、為父母洗腳、游客村民共同包水餃等多種形式,讓群眾受教。
五、立足本地,文化在鄉
“內源式發展理論”強調發展的動力主要從地區內部產生,即“以人為中心的內源發展”。在形式上,發展應該是從內部產生的;在目的上,發展應該是為當地人服務的。所以“文化在鄉”意味著立足當地,依靠農民的力量發展在地文化,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提供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成果。禹城市的文化惠民工程扎扎實實,著力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一是市、鄉、村三級聯動抓硬件建設。市級抓完善提升,開展文化服務品牌建設年活動。鄉鎮抓規范運行,確保綜合文化站專人專干、??顚S?,明確職能,科學考核。村級抓梯次推進,對沒有文化設施的社區、村,加強督促,加大幫扶,新建一批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對建筑簡陋、設施不健全的文化大院進行改造完善,促進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普健身、廣播電視的有效整合,將農村文化大院打造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對建設標準高、作用發揮好的社區(村)文化大院,爭取列入省級文化設施建設資助項目,以獎勵形式獲取一定數量的文化器材。二是扎實搞好文化惠民服務。一方面繼續“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公益電影放映。另一方面,要“種文化”。利用縣文化館、縣藝術館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搞好農村文藝骨干培訓,讓他們成為基層文化“種子”,回到鄉間遍地開花。同時著力培育廣場舞進社區、民間文藝展演等特色文化品牌,組織、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使群眾文化活動經?;?、多樣化、特色化。三是“管文化”——健全文化服務網絡。建立基層文化管理員制度,在每個社區(村)設置一名文化管理員,負責本社區(村)的文化設施管理、文化活動組織及傳統文化發掘傳承等工作。形成以市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社區(村)文化大院為豎線,文化館專業人員、文化站長、基層文化管理員為橫線,橫到邊、豎到底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六、傳承遺產,特色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性,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尊重傳統、延續文脈的題中之義,也是強化區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根本要求。新型城鎮化是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城鎮化。對非遺的保護是傳承文明的要求,而對非遺進行合理開發,則是延續非遺生命力的切實需要。寧津縣努力發掘特色傳統文化,并通過打造文化品牌,對非遺進行保護性開發?!皩幗螂s技”、“寧津斗蟋”、“寧津剪紙、烙畫”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寧津雜技團十幾年來多次出國演出,成立寧津縣對外文化交流品牌項目。為傳承雜技藝術,寧津縣雜技藝術學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為社會輸送了近千名雜技人才,其中20多名學員在省級以上及國際雜技大賽中獲得金獎、銀獎。為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寧津縣文化藝術中心建設了蟋蟀文博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雜技文博館、大刀記文博館、博物館和美術作品展覽館六個特色文化展館,為展示和傳承寧津縣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堅實平臺。更為難得的是,寧津縣柴胡店鎮崔楊社區,根據本地歷史和文化積淀,進行了特色開發。崔陽社區是1938年我黨冀魯邊區司令部所在地、《烽火報》地下印刷廠舊址、中共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烈士犧牲地。崔揚村有記載的抗日烈士就有16名,村里為支持抗戰武裝打造大刀、槍械的鐵煉爐有四個,還有健在的老英雄。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抗戰精神,“崔揚抗日戰爭紀念館”于2015年9月30日落成,是德州大型革命紀念館建設的一大成果,也是寧津縣發展紅色旅游的文化基礎。作為“國家級文化縣”,寧津縣有悠久的書畫文化傳統,崔揚村曾被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先進村”,民風淳樸,景色秀麗。崔陽社區著力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與中國書畫協會、中國美院及各省藝術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邀請全國知名的藝術家和藝術院校學生到崔陽社區,與社區居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層激發創作靈感,并在基地內進行創作。目前崔揚藝術創作基地已經接待七十多批全國各地藝術名家,收藏各類作品兩千多幅。以上各個縣、市、鄉、村,都是德州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模范典型,同時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先進單位。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例證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文化建設不僅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也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經濟空間;不僅能提高城鎮品位,樹立良好的城鎮形象,而且能提高城鎮管理和經營水平,增強城鎮的綜合競爭力。所以,新型城鎮化的“文化化發展”是必由之路,也是終極目標。
作者:趙霞 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
- 上一篇: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論文
- 下一篇:淺談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較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