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現狀及路徑
時間:2022-10-22 08:30:01
導語: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現狀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安徽省渦陽縣20個鄉鎮的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現狀調研情況,分析了當前皖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突出表現在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基層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及對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力度不夠三個方面。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供側給改革的視角,從對話意識、品牌意識、工匠精神三個層面,提出了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
“三農”問題歷來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問題,經濟是關鍵,但文化是根本。2007年6月1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1]。這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明晰的理論指導,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又一法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方針,新農村公共文化的文化產業屬性得到最大發揮。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皖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問題不斷凸顯,特別是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充分掌握皖北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筆者選取了農村文化建設有一定特色、具有“老子故里”美譽的安徽省渦陽縣,進行實地走訪,掌握第一手資料,期望借此能對皖北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1新時代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筆者于2017年9—10月對渦陽縣20個鄉鎮進行實地走訪調查,發放調查問卷482份,收回問卷456份,經過對調研結果的梳理歸納,發現該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困境表現在以下方面:1.1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據了解,渦陽縣共有1個縣級文化館,1個縣級圖書館,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80個農家書屋,全縣的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已實現全覆蓋??h級、村級圖書館代表著我國基層文化建設實施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公益性設施,是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文化品位、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然而在具體走訪調研中,發現75.9%的受訪者認為現有的基層公共基礎設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圖書館、文化館設施陳舊、面積小,無法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精神食糧”的需要。這種供需不平衡還體現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多功能廳、文化科技培訓室、書刊閱覽基礎設施不完善,利用率低;部分鄉鎮文化站的書桌、乒乓球桌長期無人使用;農家書屋,即村級圖書館雖然已經達到全覆蓋,但同樣面臨設施落后、使用率不高的問題。通過進一步的走訪調研,供需不平衡的謎底逐漸揭開,約87%的受訪者認為基層公共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并沒有考慮服務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且形式單一、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這在第二部分基層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中有具體的闡釋。此外,文化建設投入經費不足、人員編制嚴重短缺、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由于經費有限,鄉鎮文化館自身“造血”功能差,多渠道融合資金的能力有限,文化活動的質量與次數大打折扣。1.2基層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鶎庸参幕ㄔO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送”文化與“受”文化之間的不平衡。通過查閱2014—2017年渦陽縣下發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活動文件,筆者發現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活動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1)征文活動,如“農家書屋閱讀活動”征文、“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征文等。2)文藝匯演,如“渦水踏歌”文藝匯演;三是文藝比賽,如“廣場舞”“五禽戲”等。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農民喜愛文藝匯演性質的活動,23%選擇文藝比賽性質的活動,12%的農民對征文、閱讀活動感興趣。而實際開展的活動僅僅只有文件規劃的1/3,即2/3的活動因為得不到農民的積極響應而被迫取消。很多農民對每年“送”電影(每村每月一場)、“送”戲下鄉(每村每年兩場)的活動非常期盼,在回答“您是否對每年的送電影、送戲下鄉方式滿意嗎?”這一問題時,約有96%的受訪者選擇了滿意;但是“送”的內容與其期望不符,約有83%的受訪者認為“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的內容太過陳舊,跟不上時代步伐。這種“送”與“受”文化之間的不平衡還表現在“農家書屋”內書的品類,品類單一,擺設雜亂無序。通過走訪,筆者發現約有91%的受訪者更需要農業科技類指導用書,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高產的方法,然而“農家書屋”中并無此類書籍。從調研結果來看,18個鄉的農家書屋由村干部兼職管理,對圖書的管理,特別是圖書的編排、購買、擺放、錄入完全是外行。恰恰因為管理的不科學、不專業,直接導致了農家書屋的低效運作。1.3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力度不夠。民間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與源,若離開了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被尊稱為“道源之鄉,老子故里”的渦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目前,包括民間文學、曲藝、傳統手工技藝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8項,這是該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比如在具體調查中,以“文藝匯演”為例,約有87%的受訪者希望增加“捻軍歌謠”,70%以上的受訪者希望增加“泗州戲”“棒鼓舞”“渦陽民歌”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但這些農民喜愛的節目在“文藝匯演”中很少演出過。
2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提出增量與存量間的不平衡、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不平衡,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通過上述的調研來看,皖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時期,為了助推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就需要實施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村文化服務各要素之間達到優化組合,通過減少無效資源供給,擴大有效資源供給,加強優勢資源供給,提升文化供給結構對農民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進而實現新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配置,保障人民享受最新的精神文化服務、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2.1凸顯對話意識,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根據對20個鄉鎮的走訪調查,筆者發現:鄉鎮政府對于上級安排的任務一般會不折不扣的完成;而對于上級沒有明確安排的工作,鄉鎮政府很少從農民需求出發,主動開展文化服務活動,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其中固然有經費不足的原因,而其根本還是一種被動的工作思維,即“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肮俦疚弧彼枷?,容易使得決策者形成武斷、獨我的思維模式,極有可能導致政府信息接收偏差,而政府作為決策者以此作出的決策亦不符合民意、民情。地方政府作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一要素,應積極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理念,建立與群眾的對話橋梁,確保政府“收”信息(民意)的快速、準確與“發”信息的及時、有效(決策),達到供給側(決策)與需求側(民意)的平衡。正如珍妮特與羅伯特提出的“服務,而不是掌舵”的基本觀點,從公民權利、社會資本、公共對話三個維度構建了政府與群眾的平等對話、協商、合作的公共管理新模式[3]。筆者以為,對于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來說,立足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的角色定位,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理念,從供側給改革的視角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尤為重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運用好各種人力、智力、財力資源,使各要素達到優化組合的狀態,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建設、完善現代公共文化五級文化網絡服務體系。目前,“以縣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樞紐,以村文化室俱樂部為基礎,以文化專業戶為補充的四級文化網絡已經基本形成并得到鞏固和發展”[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在業余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高。渦陽縣應根據自身定位優勢,加強優勢資源供給,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如依托亳州市的“文化旅游年”等相關資源,逐步形成“市級文化中心-縣級文化站-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多功能室-家庭文化中心戶”的五級公共文化網絡精準服務體系,政府提供的多層次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到每家、每戶、每個人。真正實現農民大眾共享公共文化服務之成果,這也是每位農民的基本權利。擴大有效資源供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政府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實力,開發專門屬于渦陽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APP,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通過手機APP實現對文藝匯演、比賽、農業科技專題報告等進行點播,同時,也為政府搜集農民意見與心聲的反饋提供了一條便民之路。農民可以通過平臺隨時隨地建言獻策,逐步建立政府與群眾對話常態機制。另一方面,優化組合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要融合社會力量,實現多渠道、全方位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服務。為了解決鄉鎮文化站活動資金不足、資金使用難的問題,政府可以利用民間資本,如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募集公益基金、邀請企業家回鄉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并通過稅收減免等政策對參與企業給予優惠。此外,還可以利用社會資本,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PPP項目建設,在堅持“公共化”與“產業化”相結合,“在保證文化服務公益性基礎的前提下,拓展多層次的文化服務,將公共文化建設融于整個文化產業格局,建立供需平衡協調的文化服務市場”[5]。最后,建立現代管理用人制度。當地政府可向農民群眾中公開招聘真正熱愛公共文化事業的人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儲備人才”,如經聘用,則享受與在編人員同樣的待遇。用人制度的靈活性,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型社會中決策者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理念。2.2樹立品牌意識,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鏈。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農村文化的加速變遷。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彼此碰撞與交融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市場混亂的現象。比如,渦陽特色美食“干扣面”,雖沒有像蒙城的“撒湯”上過央視頻道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但在亳州地區,渦陽的“干扣面”也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歷數渦陽縣及各個鄉鎮的“干扣面”面館不下百家,其中屬“俠玲干扣面館”和“梁老三干扣面館”最為出名。筆者對兩家店的老板進行了采訪,他們一致認為自己做的生意只屬于自身對事業的追求,把事業打造成產業則沒有想過。市面上那么多家打著他們旗號的面館進行營業,有多少是真正的“俠玲”與“梁老三”,他們沒有細數過,毫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因此,市場上“干扣面”質量的參差不齊,導致大眾對其品牌的信任度降低,影響產業到產能的轉化。其問題的癥結就在于在產業化和市場化過程中的,“文化傳承”和“價值轉化”如何實現“雙豐收”問題,而解決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產學研合作攻關研究”[6]。如2009年,阜陽市幾家較大的剪紙作坊聯合起來成立了開源剪紙有限公司,“打破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開始了從傳統的個人民間手工生產到產業化發展之路的探索”[6];同樣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老干媽”品牌則一直積極地把一份事業做成一份產業,根據貴州地方特色,逐漸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文化產業鏈,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渦陽“干扣面”在做好每一碗面的同時,應積極實施品牌經營戰略,嘗試對面、調味品進行改良、深加工成方便易帶的批量產品,成為像“老干媽”“康師傅”那樣的暢銷品牌。2.3培養工匠精神,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皖北農民對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較低,主要消費主要體現在“蓋房、婚喪、教育”三件大事上,他們閑暇時間進行的活動主要是打牌等。因此,減少無效資源供給,擴大有效資源供給,在農村輸送先進文化尤為必要。地方政府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應注意兩點:一是加強對話,“送”的內容應該符合農民需求,如種植技術等,擴大有效資源的供給,提高“送”的有效性;二是與時俱進,“送”的內容應符合當前農村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潮流。皖北民俗文化與當地農民生活緊緊相連,伴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同時民俗文化也是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作為“送”文化的重要內容。從調研結果來看,“捻軍歌謠”“棒鼓舞”“渦陽民歌”這些農民喜愛的民俗文化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皖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的有效性并未得到保證,出現了錯位與偏差,影響了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質量提升。此外,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出發,加強優勢資源供給勢在必行:皖北地區具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大農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豐厚土壤,這里具備建立傳習基地的良好條件,“建立一支專門的民間文藝隊伍,通過培訓,使之了解、保護、利用好民俗文化成果,提高民俗文化服務能力”[7],對促進皖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類民俗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該如何呈現,則需要農民大眾的創新思維。黨的報告指出“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如何創新、創造,我們認為培養工匠精神至關重要。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加強優勢資源供給,如“渦陽剪紙”“石弓石雕”“義門熏牛肉”,“精打細磨”每一個產品,培養農民的“工匠精神”,建設一支創新型民間文藝隊伍,推動地方文化傳承不息,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日益繁榮,并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策略,走向全世界。
3結語
近年來,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領導下,皖北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體系日益完善,農村書屋、送電影下鄉、廣播電視“村村通”、基層文化館站建設等項目有序開展。但快速發展的經濟與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之間的矛盾,城市文化與鄉鎮文化融合、交流中產生的矛盾,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與根深蒂固的小農思維之間的矛盾,“送”文化與“創”文化之間的矛盾,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矛盾等等成為阻礙皖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矛盾與不平衡的出現需要我們用“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去審視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從樹立對話意識、品牌意識,培養工匠精神三個方面擴大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供給,減少無效資源供給,構建合理的皖北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EB/OL].(2007-06-16)
[2018-01-01].www.gov.cn/zmyw200706c/content_651054.htm.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7-10-27)[2018-01-01].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DENHARDTJV,DENHARDTRB.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方興,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徐俊峰.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6(6):121-123.
[5]楊懷偉,明姍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研究:以皖北F市為例[J].財經界,2015(20):367-368.
[6]劉世文.文化生態和“生產性”保護下的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7):56-58.
[7]張凱.皖北民俗文化概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李 艷 周 玉 石柏勝 單位:亳州學院
- 上一篇:探究物理實驗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
-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