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時間:2022-11-27 09:52:54

導語:藝術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摘要: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藝術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職責的重要體現,在參與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藝術職業院校擁有四重身份———公共文化設施的提供者、公共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公共文化培訓的承辦者、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廣者。本文在歸納總結藝術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策略的同時,提出畢業生從事公共文化相關工作需要更多政策鼓勵支持;學校專業、課程設置需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度契合;學校應改變被動參與公共文化模式,主動探索校館(學校與文化館)、校站(學校與街道文化站)、校室(學校與社區文化室)的合作模式,以期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而服務。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社區

一、藝術職業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內涵

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除了包括由政府主導建設為居民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也包括創作生產優秀文化產品,積極開展全民文化、藝術普及等活動,還包括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體系。在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的供給過程中,藝術類高職可以根據自身資源,找到參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契合點,以此進行相應研究,履行學校的社會責任?,F階段藝術類高職院校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具有四重身份:公共文化設施的提供者、公共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公共文化培訓的承辦者、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廣者。

(一)公共文化設施的提供者

利用自身資源,將學校現有資源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提供給附近居民。比如在保證本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下,向社會開放學校的劇場、博物館、操場等場所,進行公益性質的公共文化活動。北戲擁有一座能夠容納600多人的少兒戲劇場,成為所處區域最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該劇場在為學院正常教學服務的同時,自2013年6月1日至今,完成了“2013春夏”、“2013秋冬”等多個演出季的演出工作。學院在每個周末進行2場演出,以10—20元低廉的公益演出票價,為周邊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演出服務,滿足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少兒戲劇場的四樓,還建有北戲書館,作為北京評書傳承基地,自2014年6月1日起堅持每周六晚演出2小時評書。低廉的票價、高質量的表演,使得北戲書館成為北京市著名的評書演出場所,聚集了一大批喜好評書的觀眾。

(二)公共文化產品的創造者

藝術類高職還可以憑借其創作、演出等資源,創作出更多能夠傳播當代中國正能量、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文化產品,繁榮當地的文化市場,成為優秀文化產品的提供者,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在創作這一環節,藝術職業院校還可以與社區、文化館或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合作,提供藝術文化技術支持,幫助文化館、街道、社區生產公共文化產品。北戲在近年來創排了一批能夠體現中國核心價值觀,反映中華文化精神的藝術演出作品。學院在首都市民文明辦、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理念打造出“中華美德故事匯”系列舞臺劇文化品牌,在各大中小學進行巡演,“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首都思想道德建設貢獻了力量。學院還利用自身資源,創排了一批演出劇目,如新編原創京劇《少年馬連良》、北京傳統樂曲音樂會《燕落花枝》、舞劇《夕照》、京劇全本《玉堂春》、評劇《花為媒》和《金沙江畔》等,極大繁榮了北京文化市場,成為了優秀文化產品的提供者。

(三)公共文化培訓的承辦者

藝術類高職可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壯大群眾文藝力量。廣泛開展群眾文藝活動需要加強基層群眾文藝人才隊伍和群眾文藝骨干力量建設,而藝術類高職可以為群眾文藝力量提供服務,從文藝團隊建設、群眾藝術普及、志愿者培訓等各方面利用學校資源,參與培育群眾文藝骨干的工作,從而幫助文藝骨干更好地開展積極向上的群眾文藝活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北戲從2011年開始承接北京市文化局的“千名基層文化骨干”培訓工作,自2011年10起至今已舉辦了六屆,共計為北京市培養了2054名基層文化骨干。在北京市文化局著力推動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變“輸送”為“配送”的過程中,北戲作為培訓工作的承辦者,幫助實現了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的對接,按照市文化局“六會”———會做群眾工作、會組織活動、會指揮合唱、會舞蹈編排、會樂器演奏、會計算機技能的培訓理念,對基層文化骨干進行了分階段、滾動式、系統性培訓。為達到培訓效果,北戲憑借自身資源,選聘了校內外有豐富經驗的教師進行授課,分別開設了《公共文化管理常識》、《大型活動策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志愿者服務管理工作講解》、《圖書管理》、《計算機基礎》、《戲曲欣賞》、《音樂欣賞》《書法鑒賞》、《繪畫鑒賞》、《讀譜視唱》等理論課程以及《戲曲劇目課》、《戲曲身訓課》、《合唱與指揮》、《葫蘆絲演奏》、《舞蹈表演》等專業實踐課程。

(四)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廣者

藝術類高職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全民藝術普及、走進社區(鄉鎮)、進校園等活動,推廣藝術知識,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幫助吸引更多普通群眾參與文化活動。藝術類高職院校還普遍擁有戲曲等專業,可以承擔戲曲等優秀文化藝術的普及推廣工作。與此同時,藝術類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實體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國家文化科技創新的倡導下,可以將“互聯網+”與傳統文化遺產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符合時代潮流的傳統文化普及推廣內容,通過在文化中融入科技元素,以科技為支撐和載體,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弘揚與發展。北戲積極參與全民藝術普及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參加北京市豐臺區戲曲藝術節開幕式,并在園博園駐場演出;學院先后與順義區北塢鎮合作,開設定點服務工作;與門頭溝區黑山小學簽訂共建協議,選派優秀青年京劇教師赴延慶,在當地為中小學開展京劇培訓活動;學院與平谷區互相成為文化干部培訓基地和學生藝術實踐基地,在平谷區開設書館,繁榮公共文化事業和培養優秀藝術人才;參加天橋民俗文化協會主辦,西城區非遺中心支持的“天橋街道青少年暑期體驗非遺文化(曲藝)”活動,為青少年講解曲藝基本知識和技能。除此之外,學院還參加北京市政府組織實施的“文藝星火工程”、“民族藝術進校園”、“周末百姓大舞臺”等系列演出上百場,積極推廣藝術知識,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二、現階段藝術職業院校參與服務公共文化體系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畢業生從事公共文化相關工作較少,需更多政策鼓勵支持

在討論藝術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時,通常需要在現實的文化藝術工作中,理清現階段文化藝術領域所需要的人才都有哪些,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現階段在選擇就業的途徑方面,由于文化表演團體處境較為艱難,準入門檻較高,對準入人才的教育背景、專業技能水平、文化課水平等綜合素質均有所要求,藝術類職業院校畢業學生很難與音樂學院、戲曲學院等本科高校畢業生同臺競技,往往在簡歷篩選環節,就因個人教育背景被篩選掉。因此很多的學生選擇進入藝術培訓機構或自主創業,從事藝術教學等工作,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為“北戲”)2016年質量報告中,將畢業生流向進行了分析,其中2015屆畢業生簽勞動合同的比例為42.50%,自由職業的比例為35.00%,可見勞動合同簽訂和自主創業在藝術職業院校畢業生中的情況十分普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在2016年質量年度報告中也明確表示“畢業生整體就業期望值偏高,集中在大中城市就業的意愿較為明顯,正式簽訂就業協議書人數相對較少,勞動合同就業人數所占比例較高,藝術類學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情況較為普遍”[4]。而在這些畢業生中,教師和演員成為就業的主要途徑,例如北戲2015屆畢業生中有33.3%畢業生的具體職業為“教師”,17.2%的畢業生的具體職業為“演員”,僅有1.1%的畢業生選擇成為社區工作者。藝術類高職學院的畢業生,具備專業的文化素養,可以成為社區公共文化的教師,并通過在學校與社區相應的教學課程學習,具備有組織大型文化活動、調動社區居民參與文化活動、解決社區普遍存在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區、縣文化館一層級招收的藝術類人才普遍要求在大專以上學歷,而在社區,由于人才的缺乏,這一就業條件放得更開,因此藝術類高職為社區培養合格的文化教師、文化組織員,并積極引導學生到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工作,是解決藝術類高職學生就業的另一條途徑,也是藝術類高職院校履行社會職責,解決公共文化體系構建過程中,缺少文化組織員、文化藝術教師的一大困境的重要實踐。

(二)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公共文化服務契合度不高

目前藝術類高職院校開設公共文化、社區文化管理相關的專業藝術高職并不多,在搜索之后發現只有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和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專門開設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方向,而另一些開設文化事業管理的院校,如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等,所開設的專業大多為文化事業管理,開設課程大多包括要進行文化事業概論、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籠統的文化管理相關的課程。但在公共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需要具備像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文化站服務與管理、群眾文化工作實務等這類實操性的課程。如果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進入社區開展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的話,像組織社會學、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等這些社會工作專業相應的課程,也需要掌握,再配合在社區的具體實習工作,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基層公共文化工作者。因此,藝術類職業院校應更仔細地規劃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實操課程,有專業設置的學校應更加合理地按照公共文化體系的內容設計本專業課程,沒有專業課程設置的學校,則應積極探索,開設相關選修課或基礎課程,以幫助本校學生增長開展公共文化所需知識,助其拓寬就業渠道,使學校的畢業生能夠更好地為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而服務。

(三)改善被動參與公共文化領域合作模式主動出擊

現階段藝術類職業院校參與公共文化領域的合作模式較為單一,主要體現在合作模式大多為被動參與,大多為上級主管部門下派的公共文化相關項目。而《意見》表示,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通過委托或招投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按照《意見》的指導思想,藝術類職業院校應將參與公共文化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出擊”。藝術類高職院??梢宰鳛閰⑴c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社會力量”,仿照“校企合作”模式,積極承接政府公共文化設施管理的“訂單”,建立校館(學校與文化館)、校站(學校與街道文化站)、校室(學校與社區文化室)的合作模式,由學校負責牽頭,由學生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者,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做法不僅能為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了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搭建平臺,使其獲得實踐經驗,為今后進入社區、街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將學校資源與社區直接對接,為社區、街道公共文化提供豐富的服務和系統的管理。綜上所述,藝術類職業院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實踐模式還需要各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只有在今后的辦學理念中,更加系統理解并重視學校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體現藝術類職業院校的社會擔當和責任。

參考文獻:

[1]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評價與管理,2010,8(03):1-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3):5-13.

[3]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2016質量年度報告[EB/OL].2017-08-30.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3414.

作者:楊楠 單位: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