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融合發展路徑
時間:2022-05-17 10:02:37
導語: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融合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公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均獲得了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的拓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與公共文化領域相互滲透和依托,逐漸形成了融合發展態勢。文章試圖以公共文化空間建構為著眼點,從公共文化空間的概念界定、當前設計缺陷、未來規劃和發展路徑等方面出發,討論當下公共文化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探尋未來公共文化空間形態建構的更多可能。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公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均獲得了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的拓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與公共文化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依托,逐漸形成了融合發展的態勢。本文試圖以公共文化空間建構為著眼點,討論當下公共文化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探尋未來公共文化空間形態建構的更多可能。
1公共文化空間的概念闡釋與界定
學術界關于公共文化、文化空間、公共空間(公共領域)等概念的專業理論龐雜豐富,所涉及的領域、范疇甚多。本文中的“公共文化空間”無疑是一個復合概念,為進一步厘清本文討論的核心議題,盡可能避免產生過多的歧義或爭議,故而有必要對“公共文化空間”這一概念作一個簡要的闡釋和界定。1.1公共文化空間是一個公共空間。本文所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必然是一個公共空間。廣義上的公共空間,所指并不僅限于地理的、物質的活動場所,還是一個社會的、抽象的概念,包括身處其境的人及其言論、行為和活動。人、活動和場所三要素構成的公共空間反映了公眾對時間結構、空間結構的意象[1]。從城市發展研究角度而言,公共空間就是屬于大眾的開放空間,是一個所有人不受身份、地位、金錢等社會、文化和經濟條件限制而均可共享、共用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從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研究角度而言,公共空間還是一個公共話語空間,也就是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這個公共領域是由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創造、通過互動和沉淀而動態形成的,涵義更為廣泛,形態也更為多樣。各種劃界問題的公共討論所需要的主體性、公共性和交往理性將在這里培育起來[2]。本文特指的是“文化公共領域”。在這個公共空間里,話語、意見、信息等圍繞廣義的文化范疇內的公共事物的個體觀念可以自由、平等、公開地交流,從而促進社會信息流通、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因此,本文探討和追求的公共文化空間正是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公民身處其中,可自主地參與和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平等地交流意見或討論公共事物,完成信息互動與資源共享。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的迅猛發展,當前我國已然形成現實和虛擬兩大公共空間,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多活躍于現實公共空間,而以文化觀念、公共事務為主題的公共話語的交流和互動往往發生在虛擬公共空間。1.2公共文化空間屬于公共文化范疇。本文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屬于公共文化范疇。公共空間是一個涵義極為廣泛、龐雜的概念,本文僅從公共文化這個范疇展開論述。也就是說,本文討論的公共空間的邊界是由公共文化來界定的。事實上,在我國當前文化語境下使用的“公共文化”一詞正是從空間層面來理解和認知的,即在公共空間呈現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內容則稱之為公共文化。公共文化亦即公眾文化,其服務對象則是無差別的社會全體公眾。因此,這里先要界定一下“公共文化”這一概念。本文討論的“公共文化”指的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3]。這也是近年來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程中逐漸清晰的關于“公共文化”的概念闡述。所以,本文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是對所有用以呈現公共文化形態和實施公共文化活動的公益場所和公共空間的統稱。1.3公共文化空間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背景。不論是公共空間還是公共文化,其概念都是在一種互動、互相影響和交互的狀態中形成和動態發展的。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演進,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深入和延展,公共文化空間也由此涵蓋了越來越豐富的文化指征與空間范式。尤其是在我國將“公共文化服務”這一概念及其體系化建設納入公共文化范疇之后,我國公共文化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轉變,呈現出多系統、多學科、多領域、多形態的交叉融合,因此公共文化空間的邊界和維度也隨之不斷拓展。正因為我國公共文化的內涵被賦予了極為廣泛的含義,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被正式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范疇,因此,原本在狹義上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有名詞的“文化空間”至此有了法定的“公共性”,成為了“公共文化空間”的一個部分或一種類型??梢?,本文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是以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背景和語境的。綜上所述,本文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一語概之為用以承載、呈現、提供公共文化形態和內容的公共空間和文化場所,以及身處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它不僅強調空間的文化性,而且突出空間的公共性”[4]。進一步說,公共文化空間正是抽象和物質的統一,是特性和范式的交疊,是虛擬和現實的勾連,這些文化特質在當前特定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的驅動下一步步趨向融合。那么,從具體的、物質的研究視角和本文的討論要求來說,公共文化空間包括但不僅僅只限于由政府撥款、文化部門或行政機構管理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以及廣場、公園等具有免費開放功能的相關公益性文化場館或公共場地,還包括更多形態各異的、頗具文化創意的新型文化空間和專業藝術場館,例如劇場、音樂廳、時尚生活方式書店、主題概念書店、畫廊、藝術展示館、咖啡館等場所。
2當前公共文化空間的規劃與設計缺陷
人性化的空間營造成為公共空間的價值呈現[5]。使公共文化空間的建構和研究成為必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前較大多數公共文化空間在理念、格局、服務、產品內容以及位置分布等各方面體現出來的規劃和設計上的諸多缺陷。這些規劃和設計缺陷使得整個城市的文化氣質與文化氛圍受損或缺失。2.1場館分散,融合度低。在諸多規劃設計缺陷中首當其沖、頻被詬病的是很多公共文化空間或場館的位置分布較為分散,難以從地理空間上融合成城市文化圈,人氣凝聚力低。對一個一線大都市來說,歷史積淀深厚,既有條件優越,公眾需求迥異且飽滿,極易刺激各種類型、特征的公共空間和文化場所應運而生,大小文化空間隨著商圈延伸,遍布全城。但對于二三線甚至三四線中小城市而言,城市規模、經濟實力和公眾文化需求都相對較弱,這就對這個層級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布局的規劃和設計能力有一定考量。對于中小城市而言,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單個的公益文化場館僅靠一館之力很難帶動和吸引更多商業經營者進駐。因而,更緊湊的文化空間間隔距離能融合出更好的文化區塊氛圍,凝聚人氣,形成文化活躍場域再向周邊輻射,這對提升該城市的文化氣質大有裨益。2.2位置偏遠,便捷性差。很多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選址存在較大問題?;蛟S大部分城市都具有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城市用地較為緊張,地方政府更多地看中和考慮土地的商業價值而忽略甚至漠視它的文化價值,那些距離市中心、商業中心、居民小區更近的地塊往往被考慮用于商業用途而非公益用途,公共文化場館用地常被排在其他用地規劃之后。這使得越來越多的新建公益文化場館和公共空間地理位置越來越偏遠,且交通規劃滯后,便捷性差,市民體驗感差,不愿前往。2.3格局老套,設計感弱。誠然,有些城市依舊在沿用原有的舊場館,地理位置多處于老城區,距離居民區較近,交通也便利,且周邊配套設施齊備,相比位置偏遠的新建文化場館而言具有較高人氣,活躍程度較高。但文化空間是具有空間文化意義的。這些建造時長超過15年甚至20年以上的老舊文化場館均面臨著相同的問題,那就是現有場館內部布局毫無設計感,市民體驗差,難以獲得愉悅感。而很多能夠獲得年輕人青睞的新興公共文化空間的最大魅力就是其頗具設計感的空間景觀。2.4內容單一,吸引力小。傳統公共文化空間或公益場館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服務項目內容單一,活動策劃缺乏創意,文化產品不夠精致,對當前新樣式文化活動、高品質文化項目擁有更多體驗值、期待值的廣大年輕市民來說,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產品都很難對他們形成吸引力。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和公共文化服務及產品對當地市民的吸引力與時尚的、新穎的、主題各異的、風格各異的、特質各異的新型文化空間相去甚遠,更不用期望能如一些“網紅”文化空間一樣吸引異地游客慕名前往了。
3公共文化空間的融合發展路徑
3.1城市空間布局多視角融合。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遷,文化的變遷和更迭同樣令人矚目,新型的文化形態和樣式蓬勃生長,日新月異。這些不斷更新的文化形態、文化樣式如何與傳統的、既有的公共文化空間融合共生共同繁榮?城市空間重構與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社會結構變遷等社會過程緊密聯系[6]。在城市經濟發展、城市魅力提升、城市軟實力競爭都越來越依賴于城市文化競爭力時,文化建設規劃與頂層設計便顯得尤為重要。前文提到,除了少數幾個一線大都市的城市文化空間布局呈現出多元、多樣的文化生態外,其他更多的二三線或三四線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布局缺乏章法,缺乏規劃,缺乏設計,更缺乏引線和燃點。事實上,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布局往往是根據公眾的文化需求逐步建設形成的,這和這個城市的階段性發展規劃不無關聯。這就要求政府依據各自的發展需求和能力提前規劃公共服務[7]。城市文化空間布局的理念和視野通常融合了城市定位、文化氣質、功能分布、發展藍圖等多重視角,通過“多規合一”來統籌城市空間規劃與發展的。一個能夠煥發盎然生機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必然在城市空間規劃與架構中達成了以下幾個文化區塊的融合:一是傳統公共文化區塊(如歷史文化街區等)與新興公共文化空間的新舊交融。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成依托的是身處其中的人,反之,一個成熟的、優質的公共文化空間又能起到培養市民生活方式的作用。那些呈現持續生命力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無疑具有一個成熟、優質文化空間所需的必要品質,而且這種品質正是那些充滿活力但缺乏底蘊的新興文化形態需要融匯和吸納的。二是公共文化空間與城市中心商圈的交叉融合。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有賴于年輕人的選擇和賦予。與傳統的文化、生活街區相比,城市中心商圈呈現的現代意象更代表了年輕人追求的時尚品位,引領并更新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由此也聚集了更高的人氣。現代公共文化空間的地理位置選擇與分布應充分考慮與年輕人聚集場所、城市中心商圈的高度密合或重疊。三是公共文化空間與社區活動空間的生態融合。與那些具有明星氣質、象征意味的文化建筑地標相比,各類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特質的小型特色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盤活、改造和利用,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生態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徑選擇,更是塑造和提升整個城市文化氛圍與精神氣質的基礎元素。3.2公共文化空間多領域融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大部分的公共文化空間,尤其是政府、文化部門主導和管理的公益性文化場館都一直處于一種“孤島運行”的模式,各類空間、各個場館都僅局限于自己領域內的單一服務,相互之間較少聯系和交流。但隨著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化、系統化、整體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的聯動機制逐漸發揮作用且取得良好成效。但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首先必須打破公益性空間和市場化經營空間的壁壘,相互融合發展,共生共榮,才是這個城市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可靠路徑。事實上,當前城市各類新興文化空間得以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多種文化元素和其他領域的融合刺激和喚起了大眾自身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期待,甚至融合的雙方或多方的邊界愈模糊,喚起的公眾訴求便愈濃烈。一是文旅融合。隨著我國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的職責整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已然成為國家層面的文化發展戰略。其實,無論是從時空視閾還是人文視角,文旅融合一直貫穿在雙方領域內。旅游景點本身就是生動的、生態的公共文化空間,是鮮活的、動態的文化載體,文化的加持讓各類旅游空間有了更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意蘊。而新興的公共文化空間因其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游人慕名前往,成為了新興的旅游“打卡點”。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未來還有更多的文旅資源和潛力空間有待挖掘和開發。二是文創融合。如今,我們在各類層出不窮的“網紅”公共文化空間的背后,捕捉或解讀到的都是文化創意的附加甚至覆蓋。元素豐富、創意多元的新興公共文化空間之所以獲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是因為完美或巧妙融合在這個空間里的這些別具一格的創意賦予了原有文化空間更鮮活、更獨特的魅力與活力??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公共文化空間、場館、活動中心要提升自身的產品品質與服務水準,增強自身吸引力和受眾滿意度,就應大力推動文創融合發展,使原本內容單一、品質欠缺的公共文化服務及產品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3.3公共文化空間多維度融合。事實上,本文探討的“公共文化空間”也可以從最廣義的層面,根據每個人對此詞最樸素、最基礎的理解和認知來界定的話,它其實指的就是一個容納、匯聚、融合并討論、傳播、交流文化的公共空間。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是系統的、生態的、開放的,也是抽象和物質、虛擬和現實、個體和生態多維度融合的。一是時間和空間的多維融合。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是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印記,蘊含著城市文化發展脈絡,彰顯著這個城市的歷史氣韻。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建構中融入更多有著經久生命力的歷史印記與文化意象,完成時間與空間的高度融合與有機統一,從而合成一個歷史感與現代感共存的復合文化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同時融合了歷史和當代的語境,每個人既能閱讀到城市文化的前世今生,也能觸摸到每個生命個體的未來期許。二是線上和線下的整合交互。在現實的物質空間很難形成的公共領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得以生長。網絡文化空間打破了現實空間中人的外在桎梏和身份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變得更加直接、坦誠和純粹。但線下的公共文化空間更加富有情感的溫度,更加真實可觸,也能獲得更愉悅的服務體驗。線上線下的整合交互能夠融合形成一個更多體驗層次、更多情感表達、更多信息共享的多維文化空間。三是人和空間的生態交融。本文在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概念進行界定時已經指出,公共文化空間不僅僅只是一個公共場所,更重要的是身處其境的人,正是人與人的交流互動才使得一個文化空間具有了公共性。所以,公共文化空間不應只是單向的承載、接受或賦予,它真正追求的目標應該是與空間中的每個人渾然一體,融合成一個良性、有活力的文化引導和文化說服影響的生態,互相給予,互相成就。
參考文獻:
[1]呂拉昌.中國大都市的空間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88-99.
[2]童世駿.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84-195.
[3]榮躍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態和特征[J].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3):38-45.
[4]王玲.公共文化空間與城市博物館旅游發展:以上海為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5]曾令香.多元互動:公共藝術創作方法研究:以“浙江館”為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6-80.
[6]鐘曉華.田子坊是如何可能的:行動者的空間實踐視角[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65-145.
[7]丁成日.城市空間規劃: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0-115.
作者:黃放 單位:嘉興市文化館
- 上一篇:送戲下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研究
- 下一篇:文化類節目回歸及發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