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與實踐
時間:2022-08-16 04:04:42
導語: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博物館集中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既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又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旅游正作為一種時下潮流革新著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文章以南京城墻為例,探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新需求。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南京城墻
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①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智能應用,博物館的發展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經常逛博物館的人不難發現博物館在保持其原始使命的同時,也正逐步向著休閑、娛樂等更為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在傳統博物館向現代博物館轉變的過程中,催生了多維度、多形式、多業態的博物館模式,已成為順應時展潮流,推動博物館轉型發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路徑。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家重視、推動和社會的關注下,博物館的社會開放和公眾服務不斷取得實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建博物館選址區位科學,交通可達性好,與城市旅游融合度高;二是服務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停車場、游客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已經成為標配;三是展覽和教育活動日益豐富,為游客提供更為多元的參觀體驗。②
1南京城墻博物館簡介
南京城墻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1393年,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構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城墻。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位于臺城,整個展廳面積僅200平方米,不少城墻方面的資料無法向公眾展示。按照國家文物局“建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標”的批復意見,2016年9月,南京城墻博物館設計方案啟動全球征集,以建設傳世文化精品工程為標準,打造南京城南的文化新地標。南京城墻博物館(圖1)新館選址在邊營1號,緊鄰中華門甕城,總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作為中國古代城墻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南京城墻博物館本體是一座地下兩層、地上兩層的博物館,其中3層均為展廳,新館將為游客配備完善的便民設施,開設富有城墻特色的陳列展覽及文化體驗活動。從一樓到二樓,設置了3條馬道,公眾從馬道可以上到博物館的平臺。站在平臺上,公眾可以休閑、觀瞻。白天博物館開放的時候,公眾也可以走進博物館里面參觀。博物館閉館后,平臺依舊開放,24小時不打烊,是開放的城市公園。南京城墻博物館將與中華門及其周邊地區“城、河、山、塔、寺、民居”融為一體的城市文化景觀,增強旅游的場景性和體驗性,使文化傳播更加生動、富有趣味性,讓公眾進一步提升對博物館文化的興趣和認可。同時博物館將展現南京城墻歷史文化等基本內容,還將展出近年來征集的相關歷史文物以及對護城水系、磚窯遺址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圖文、影像等多種形式建立城與人和諧共生的情感紐帶。
2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革新的內部實踐
總書記多次提到,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博物館正在尋找創新的方式來承接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博物館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協同整合、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資源轉化模式,是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多樣化發展的變革與創新。
2.1“博物館+文創”
龔良說:“文創不是文化產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設計生產出具有傳統文化、反映公眾生活、體現大眾審美的文創產品,能夠更好地架起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南京城墻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博物館發展的更多途徑及可能性,讓最具代表性、規模性的藏品—“明城磚”講述著南京城墻的歷史文化,使“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通過市場和產品得以實現。南京城墻文創產業部采取自主研發、與高校合作、與企業聯合開發等多種模式,設計并打造出富有南京城墻特色的文創產品。其中“銘文天下”“聚寶文化”“大明茶磚”“城墻喵”等產品深受大眾的喜歡(圖2、圖3)。借助著文創產品的研發銷售,“明城磚”這一文物得以新生。這些叫好又叫座的產品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了解了城墻歷史,愛上了城墻文化,進一步開拓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途徑。如果說文創產品是博物館精神的靜態演繹,那么文創活動則是博物館靈魂的動態展現。南京城墻利用“《南京城墻》專用郵資圖首發儀式”“中國南京國際兒童時裝周”“1366·‘筑夢名城’造物計劃”等文創活動,不斷提升南京城墻品牌知名度,同時積極參加博博會、文博會、旅交會等多種展覽交流活動。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文創活動,拓寬博物館藏品衍生物展覽展示的空間,豐富博物館辦展的多樣性,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
2.2“博物館+媒介”
近年來,博物館與旅游行業跨界碰撞產生了新的火花。自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開播以來,僅攜程網上搜索“博物館”,發現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國內博物館旅游線路已達到近千條,包含跟團游、自由行、當地玩樂、私家團等多種玩法,在目的地上覆蓋了北京、陜西、湖南、江蘇、浙江、山東等各地區。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內著名的博物館,以及各地特色博物館都越來越多地被安排進跟團游行程中。①隨著大數據、5G技術的革新,博物館與新媒體積極融合,推動了對外新媒體文化的傳播,拓展了公共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F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已經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全媒體融合,從線下活動到線上宣傳,再到線上線下聯動,不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南京城墻通過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平臺的宣傳報道(圖4),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傳播的深度及廣度。比如“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正月十六爬城頭”“站上城墻看月亮”中秋主題活動、“趣滿國慶,樂在城墻”國慶特色活動、“‘城墻秋之美’兒童攝影賽”等多姿多彩文化活動,吸引了城內外的市民前來“打卡”,“城跑金陵,名揚天下”“南京·城市樂跑賽”“樂享騎城”環城墻復古騎行等體育賽事精彩紛呈,吸引了中外游客踴躍參加。肺炎疫情期間,南京城墻利用新媒體打造云端上的城墻,推出數十場在線講座、展覽及活動,線上訪問量突破千萬,極大地豐富了公眾精神文化生活,迎合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趨勢。
2.3“博物館+科技”
科技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文博領域搭建了一條未來之路。博物館與新技術不斷融合,推動軟硬件設施升級,深挖文物的多元價值,實現對博物館多樣性更深入、更廣泛、更持久的傳播。已成熟的AR、VR等新興技術不僅在博物館展陳和社教方面的應用提高了展覽的吸引力,同時也增強與公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進一步激發公眾對文物和歷史的學習興趣。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數字化保護正以便捷、直觀、接近真實的技術優勢,成為延展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載體。①南京城墻在數字化建設上深入探索,不斷尋求文物與科技的平衡點。據統計,在歷經650余年的數億塊城磚中,有90%以上都帶有銘文。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這些歷史的吻痕逐漸淡化,進而消逝。為了延續文物的生命力,南京城墻建立了城磚電子檔案。通過GPS定位、無人機和三維激光掃描儀,獲取銘文磚在城墻本體中的三維坐標信息,形成可視化的銘文磚分布圖,再用高清相機等設備記錄下每塊銘文磚的詳細信息。“南京城墻本體磚文信息采集項目”利用3年時間,對25千米城墻本體的磚文信息進行采集、采集了17萬余塊銘文城磚的照片與坐標信息。待南京城墻博物館開館后,磚文采集成果將通過“三維可視化展示平臺”進行展示,讓公眾在博物館內就能了解磚文中蘊藏的歷史信息,可以縱覽南京城墻各處的磚文魅力。科技賦能,沉浸體驗。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墻用科技元素,把城墻作為天然的舞臺,結合金陵文化元素,扮靚美麗古都的文化地標?!懊髟掠 ぶ腥A門”光雕藝術秀以中華門三重甕城為舞臺,通過全息盒子、3mapping投影秀等先進的光影演藝技術,為中華門換上富有科技時尚的華彩盛裝。南京白局、戲曲及現代舞等真人實景節目與光影秀巧妙地融合互動,呈現出如夢如幻的觀影效果,廣受公眾喜愛。
3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革新的外部探索
為進一步加強南京城墻的保護、利用、研究等重要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南京城墻廣納社會力量,成立了(南京)城墻研究院、南京城墻研究會、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三個重要組織機構,形成“一院兩會”的格局。
3.1(南京)城墻研究院
南京城墻研究院由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合作,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在物質文化遺產、從事文物修復等工作上具有很強的科研實力,為進一步對南京城墻相關研究提供支持,研究院出版了《中國城墻》一書,這是國內首本專門、系統研究中國城墻的輯刊,涉及學科范圍廣,匯集了各地城墻保護利用的成功經驗,有利于喚起相關研究人員及公眾對城墻遺產的關注。
3.2南京城墻研究會
南京城墻研究會是一個學術性、地方性和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由長期從事南京城墻研究的專家和學者組成。主要圍繞南京城墻的科學保護工作,開展有關城墻多元文化價值和當代科學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南京城墻研究會不僅致力于城墻研究的深度,還不斷開展學術講座,激發公眾對南京城墻的興趣,普及有關南京城墻的歷史文化知識,推動城墻文化的傳播。
3.3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
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旨在資助城墻保護修繕項目,促進城墻合理利用及價值的研究與展示傳播,參與城墻領域的公共文化服務。自基金會成立以來,聯合多家愛心企業,圍繞品牌宣傳、基礎研究兩方面開展項目運營及管理?;饡鳛閰⑴c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新生力量,其自身在人員、組織、資金、審計等方面有嚴格的管理規定,以保障各項日常工作有序、良好地運行。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的成立,標志著南京城墻保護工作從政府主導的單一模式轉為社會各界多方支持的新階段。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重點開展的“顆粒歸倉,守護城墻”活動,為提供散落城磚線索的市民給予現金獎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饡摵夏暇┤f科企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城墻公益展示空間—磚集館。磚集館取“城磚文化集合傳承”之意,“磚集”二字就是對“顆粒歸倉”活動三年多來成果的釋讀。“一院兩會”的成立是南京城墻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外部探索。機構組織的成立集合了高校、企業等社會各界的豐富資源,三者共同合作、合理分工,創新模式,優勢互補,讓南京城墻獨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內涵得以向公眾傳播,讓南京城墻的展覽展示、宣傳教育工作得到物質與知識層面上的多方支撐,讓南京城墻保護事業的決策朝向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
4結語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博物館是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多樣性的記錄者和守護者,也是公共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作為新一代的年輕博物館人,我們要緊跟新時代的步伐,應時而謀、順勢而動,以“博物館+”模式,推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向著高品質、高質量發展,普惠公眾,讓博物館成為更廣范圍社會公眾共同創造、分享和互動的場所,成為連接公眾、社區和旅游的文化中樞。
作者:王珊 單位: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
- 上一篇:煤礦電氣設備安全管理對策
- 下一篇:場所精神在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的體現